贵州地宝兰

贵州地宝兰

兰科地宝兰属植物
贵州地宝兰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是广西乐业县雅长兰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特有种植物,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野生兰,具有观赏、药用等多种用途。直至2004年,贵州地宝兰才再次现身,这一次出现在广西雅长林区。[1]
    中文名: 拉丁学名:Geodorum eulophioides Schltr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 超目: 目:微子目 亚目: 科:兰科 亚科:兰亚科 族: 亚族: 属:地宝兰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贵州地宝兰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贵州地宝兰

形态特征

假鳞茎块茎状,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约2厘米。

花期叶已长成。

花葶从植株基部叶鞘中发出,长约32厘米;总状花序俯垂,长约4.5厘米,密生多花。

花苞片狭披针形,在花序下部的与花近等长,向上部渐短;花梗和子房长约1厘米;花玫瑰红色;萼片狭舌状长圆形,长1.3—1.5厘米,宽2—3毫米,先端具细尖。

侧萼片略长于中萼片,稍斜歪;花瓣近长圆形,稍斜歪,与萼片近等长,宽4.5—5毫米;唇瓣卵形,长约1.2厘米。

下部宽约8毫米,先端近截形,边缘波状,上半部中央呈不很明显的疣状增厚,基部凹陷而成圆锥形短囊;蕊柱长约4.5毫米。花期12月。

产地分布

贵州南部(罗甸)。生于溪谷旁,海拔600米。(模式标本产地)儋州王五等地。本种是一个变异很大的广布种。唇瓣上的附属物的变化尤为明显。

繁殖方法

根状茎增殖

筛选出各个阶段较优的培养基,以提高繁育系数。

以贵州地宝兰种子为外植体,通过无菌播种获得大量根状茎,经过根状茎增殖培养、诱导芽分化、生根壮苗培养等不同培养基试验,分别筛选出贵州地宝兰最适合各阶段成长的培养基。

究为珍稀濒危贵州地宝兰野生种群恢复种植试验提供了重要的种苗资源。

无菌播种

材料

利用广西雅长兰科自然保护区野外的贵州地宝兰种群在花期进行人工授粉,从授粉之日起4-5个月后蒴果成熟,去下蒴果座位外植体进行无菌播种培养。

方法

第一步:材料表面消毒。

第二步:蒴果消毒好之后,在超净工作台沿果中缝线纵向切开,利用无菌镊子夹起蒴果均匀的将种子撒播到每瓶培养基表面上。

第三步:整理好种子无菌萌发培养基的制备。

第四步:原球茎增殖培养基的制备。

第五步:根状茎诱导芽分化培。

第六步:生根状苗培养制备。

主要价值

贵州地宝兰是广西乐业县雅长兰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特有种植物,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野生兰,具有观赏、药用等多种用途。

根据引种记录,保存的这株贵州地宝兰引种自云南省双柏县,说明云南也产贵州地宝兰,这对此种珍稀兰科植物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现状

濒危原因

贵州地宝兰的科学研究仍处于萌发阶段,人们对贵州地宝兰的生物生态特性了解有限,根据调查研究,濒危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果实少,种子产量相对较少。

(二)种子萌发率低,幼苗形成困难。成熟的贵州地宝兰种子细小,无胚乳,入土后需与真菌共生才能萌芽,而且在萌芽的过程中,需要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才能有幼苗成活。

(三)种群缺乏竞争力。贵州地宝兰对生态环境要求严格,只适应于较低海拔的生境及温度稍干旱的气候。

(四)与农作物同一生态位,人畜干扰大,栖息地丧失。

贵州地宝兰与农作物同一生态位,人类耕作和牲畜的超强度干扰,负面影响极大,严重时可造成贵州地宝兰栖息地失。

保护价值

贵州地宝兰为珍惜濒危兰科植物,是中国特有种,为地宝兰属所有种类中观赏价值最高的种类,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此外,贵州地宝兰种群的研究对研究稀有濒危的兰科植物系统发育、环境、气候、共生真菌、传粉昆虫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保护政策

(一)全面就地重点保护。首先在雅长林区内采取挂牌措施,全面重点保护贵州地宝兰每个群居栖息地,实行就地保护,加强保护设施的建设。

(二)贵州地宝兰栖息地严禁开垦农作物。通过政府新闻调整农业用地,保护已发现的锅粥地宝兰栖息地。

(三)全面开展贵州宝地兰群种扩张科学研究。如资源的调查、生物生态学特征、种群动态检测、生活史等相关因素的系统研究,了解群种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种群克隆群发展趋势。

(四)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根据贵州地宝兰生长特点及对环境条件,在贵州地宝兰开花期内,采取人工辅助授粉,提高植株结实率,果实成熟后及时采收,在原分布区人工翻地,把种子播撒在新翻地中。

(五)干扰大的区域,适当进行迁地保育。

(六)开展共生真菌、萌芽机制、种子无菌育苗快繁关键技术研究,突破繁殖难关,完善仿生栽培等技术,实现重引入大种群数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