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罗曼罗兰创作图书
《贝多芬传》作于1903年,作者称这部作品是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个副产品。[1]可以说《贝多芬转》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 罗曼·罗兰是一位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合称《名人传》),并着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母与子》《阿耐蒂和西勒维》《夏天》《女预言家》,以及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
    书名: 别名: 作者: 类别: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 页数: 定价: 开本: 装帧: ISBN: 中文名:贝多芬传 英文名:LudwigvanBeethoven 籍贯:德国 出生日期:1770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1827年3月26日 职业:作曲家音乐家演奏家 身高:167厘米 代表作品:《命运交响曲》..

人物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助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 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着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被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著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着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弥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于「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征,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由于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沉,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欢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欢乐颂」。刘腾达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于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于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着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作品评价

《贝多芬传》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因为,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他所处的年代,正值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

基于这一点,作者罗曼.罗兰在选材、构思以及切入手法上都别出心裁?不是照本宣科地把人物事迹一一罗列;也并非常规的将他的人生循序渐进展开描述,而是简短又富有间断意味的,将他一生中某时某刻猝然勃发的心情理念,加以对“断片”的梳理,并由围拢在他周围的人脱口而出一些半描述半抒情的一词一句串联而起,有机地组合而成。这里边还见缝插针地穿入贝多芬本人的隽语,或者是富含人情味、体现生活气息的调侃,从而显得他时时处处藏在书里:平缓时坐在钢琴前轻抚琴键,激动时甚至无端地跳出来,对着读者慷慨激昂起阵阵倾诉,像他这样激情四射的艺术家,作者不会把他写的喃喃细语起来。

确实,在他身上,快乐本身也蒙上一层苦涩的性质。可他自己却忘掉了一切。每每演奏到激动之时,脸部和手指便会互应着抽搐。很多时候,他在时势掌控之外,作自负与高傲的宣泄……一些东西也随之“愤世嫉俗”化了。其实,作者的意思很明白:他始终在关心时政,可整个被音乐淹没的艺术家根本踏不进那道槛?他总被经济问题裹着脚步,不得不卖掉视为生命的乐章。

当然,他变卖的都是合乎上层人流的低级品(自己真正好的东西当时却并不值钱),他的艺术容不得人践踏,包括耳聋以后,镌刻在骨子里永恒不变的艺术信念逼着他坚持创作,即使在此之后的一次指挥中因听不清下面的乐声而彻底失败,即使他对侄子的抚养权迟迟争不到……在此悲苦的深渊里,他仍然从事于讴歌欢乐。即使为本民族伟大的军队谱写进行曲,也是无比豪迈与欢跃的,总逃不了他眼中的“欢乐”。

作者颂扬的正是他的勇力。他那暴烈的性格、超人的努力、性情的迁移,也正源于无时不亢奋的力,而一切的一切,最终鼓涌着归结为贞洁的《欢乐颂》、无上的光荣。“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世界。”言之中肯。

读《贝多芬传》,看名人传记,可以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丰收,并在潜意识里酝酿着一辈子的思考和感动,这也是介绍这本书的另一真正要旨所在。

影片信息

剧情介绍

影片叙述贝多芬的一段爱情经历,中间穿插了贝多芬耳聋后创作、指挥交响音乐演奏的生活片段。

导演介绍

影片导演阿倍尔·冈斯同时又是演员、诗人、作家,也从事一些哲学研究。在电影导演工作中,常因他在电影表现手法或电影技术上“标新”而受到影评界的注意。本片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影片中音响效果的运用,西方影评曾指出这部影片的音响效果能紧密结合主题或渲染人物思想、情绪的需要。如片中表现贝多芬发现自己耳聋时,他周围一切原发出巨大声响的事物或现象像雷鸣、瀑布等都被处理成无声,从而加强了贝多芬本人的焦虑和痛苦心情。饰演贝多芬的法国演员哈莱·包尔是属于法国表演艺术中的“夸张派”。他饰演的贝多芬曾引起过争论,一种意见认为他演得“太过火,把贝多芬表现成一个半神经质的人”一种意见则认为,“必须象他这样表演才能突出贝多芬的个性特征。”本片由于其巨大的艺术成就而列入了世界著名电影的行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贝多芬传 英文名称版本:[BDRip]

发行时间:1994年

电影导演:伯纳德·罗斯Bernard Rose:Immortal Beloved

电影演员: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译名永远的爱人/贝多芬传/不朽真情

◎片名Immortal Beloved

◎年代1994

◎国家英国/美国

◎类别传记/剧情/音乐/爱情

◎语言英语

◎字幕N/A

◎IMDB评分 7.1

◎文件格式XviD + AC3

◎视频尺寸736 X 304

◎文件大小CD1 49 X 15MB CD2 49 X 15MB

◎片长120MiN

◎导演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

◎主演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 Ludwig van Beethoven

Jeroen Krabbé .... Anton Felix Schindler

伊莎贝拉·罗塞里尼 Isabella Rossellini .... Anna Marie Erdody

Johanna ter Steege .... Johanna Reiss

Marco Hofschneider .... Karl van Beethoven

米瑞安·玛格莱斯Miriam Margolyes .... Nanette Streicher

Barry Humphries .... Clemens Metternich

薇拉莉·葛莉诺 Valeria Golino .... Giulietta Guicciardi

Gerard Horan .... Nikolaus Johann van Beethovén

克里斯多弗·福尔福德 Christopher Fulford .... Casper Anton Carl van Beethovén

Alexandra Pigg .... Therese Obermayer

Luigi Diberti .... Franz Josef Guicciardi

Michael Culkin .... Jakob Hotscevar

Donal Gibson .... Karl Holz

Matthew North .... Young Karl van Beethovén

同名影片

片名:Un grand amour de Beethoven

译名:贝多芬传

导演:阿贝尔·冈斯

主演:Harry Baur (哈莱·鲍尔)

Jean-Louis Barrault(让· 路易斯·巴劳特)

Annie Ducaux(安妮·杜考克斯)

上映时间:1937年3月21日

片长:117min

画面:4:3

配音:上译内参国语配音

配音演员:毕克 童自荣 刘广宁 李梓 程晓桦 杨成纯 于鼎 尚华 杨文元 等

上映日期

芬兰 Finland 1937年3月21日

美国 U.S.A 1937年11月21日

丹麦 Denmark 1938年5月20日

图书信息

内容介绍

《贝多芬传(名人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正值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难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基于这一点,作者在选材、构思以及切入手法上都别出心裁,广泛且不乏深入地探寻起贝多芬的传奇,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撞击。体验痛苦,品尝快乐,这是作者对贝多芬,还有每一位读者衷心的劝慰。读完这本传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丰收,并在潜意识里酝酿着永远的思考和感动。

作者介绍

罗曼·罗兰 ROMA N ROLLAND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小说家、传记文学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后入罗马考古学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罗曼·罗兰是一位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多部名人传记,如:《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合称《名人传》),并着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母与子》《阿耐蒂和西勒维》《夏天》《女预言家》,以及一系列散文、回忆录、论文等。他被誉为是“用音乐写小说”的人。

基本信息

书 名: 贝多芬传

作者:(法)罗曼·罗兰,傅雷 译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0-10

ISBN: 7-5057-1664-6

开本:16开

定价: 29.90元

图书目录

一 贝多芬传

二 序言

三 贝多芬传

四 贝多芬的遗嘱

五 书信集

六 思想集

七 附录一米开朗琪罗传

八 序言

九 序篇

十 上篇斗争

十一 下篇舍弃

十四 序言

十五 托尔斯泰传

内容分析

罗曼•罗兰写作《贝多芬转》有两个目的:首先,在1902年他精神上非常失望和苦闷的时候,他逃出巴黎来到贝多芬的家乡波恩,贝多芬的精神和音乐使他恢复了力量,他写作这本小册子作为对贝多芬的感谢;其次,他也希望这

本书能够给当时法国几百万生灵带来光明和希望。贝多芬身上散发着“英雄气息”“英雄”不是指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指心灵伟大的人,的他伟大的人格,在肉体和心灵的双重痛苦的重压下依然保持着的不屈不挠的高昂的斗争精神的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尚的道德标准,任何时候都决不向命运屈服,那种意志会令我十分佩服。贝多芬作为以个音乐大师,他需要敏锐的听觉,但1796年他不到30岁,耳朵就变聋了,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内脏也被剧烈的疼痛所折磨。贝多芬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断幻想着幸福,不得不去承担心灵的悲苦。然而就是这种境遇下,他以顽强的毅力投入创作,写出了《英雄交响乐》、《第五交响乐》、《第四钢琴协奏曲》等一系列辉煌的作品。

这位顽强的音乐大师战胜了死亡,在此以后的日子里,1860年他同一个热爱他的姑娘订了婚,体会到爱情的甜蜜,但不久婚约解除了,贝多芬再次陷入了孤独之中,从此他把精力投入创作,无论是掌声、荣誉和演出的空前成功,还是经济上的极端困窘和体质的日益衰弱,都不能使他停止前进,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读了这本传记,我开始对贝多芬产生了十足的敬意,他的确是一个心灵伟大的音乐大师。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着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罗曼•罗兰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着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写作背景

进入20世纪,罗曼•罗兰意识新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即将到来。他在尖锐抨击庸俗的资产阶级文化时,主张“应当为新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因此,他在创作“革命戏剧”集的同时,还和法国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一起酝酿创立“人民戏剧”。可是,他的这一主张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反而遭到责难。罗曼•罗兰一方面感到沮丧,一方面希望重新获取精神的源泉,他说:“那是一九零二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罗曼•罗兰离开巴黎,来到贝多芬的故乡波恩,在这里寻找贝多芬当年的影子,寻找英雄的苦难、勇气、欢乐、悲哀,写下了《贝多芬传》。随后又写了《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统称为《名人传》。)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