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

猫眼

矿物宝石
猫眼石(Cat's eye),即“猫儿眼”、“猫睛”、“猫精”。猫眼石又称东方猫眼,是珠宝中稀有而名贵的品种。由于猫眼石表现出的光现象与猫的眼睛一样,灵活明亮,能够随着光线的强弱而变化,因此而得名。这种光学效应,称为“猫眼效应”。猫眼指具有猫眼效应的金绿宝石(chrysopal),在所有宝石中,具有猫眼效应的宝石品种很多。但在国家标准中,只有具有猫眼效应的金绿宝石才能真正称呼为猫眼,其它具有猫眼效应的宝石都不能直接称为猫眼。宝石学界把具有猫眼效应的金绿宝石称之为猫眼石。一般所说的猫眼石指的是金绿猫眼宝石,而其它具有猫眼效应的宝石,必须在“猫眼”二字之前加上宝石的名称,如海蓝宝石猫眼、电气石猫眼等。[1]这种宝石因为在晶体中有平行分布的“管状”包裹体,所以加工成弧面型宝石后,能对光产生集中反射,出现一条像猫眼“瞳眸”一样的光带,在聚光手电的照射下,转动的猫眼宝石会一开一合,酷似猫儿的眼睛,“猫眼”也因此得名。变石猫眼:金绿猫眼也就是猫眼含有铬元素时,有时候会呈现出变色效应,价格非常昂贵,且非常稀有。[2]
  • 中文名:猫眼
  • 外文名:Cat's eye;opal
  • 别名:东方猫眼
  • 晶系:斜方晶系
  • 解释:具有猫眼效应的金绿宝石

简介

猫眼石在矿物学中是金绿宝石(Chrysoberyl)中的一种,属尖晶石族矿物。金绿宝石是含铍铝氧化物,化学分子式为 BeAl2O4。其颜色成因是在于金绿宝石矿物中含有氟离子。原生矿物晶体常呈板状、短柱状晶形,属斜方晶系。晶体形态常呈短柱状或板状。猫眼石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如蜜黄、褐黄、酒黄、棕黄、黄绿、黄褐、灰绿色等,其中以蜜黄色最为名贵。透明至半透明。玻璃至油脂光泽。折光率1.745-1.755,双折射率0.008-0.010 。二色性明显,色散0.015,非均质体。硬度8-8.5,密度3.71-3.75克/立方厘米。贝壳状断口。

猫眼产生的原因,是在于金绿宝石矿物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细小、密集、平行排列的丝状金红石矿物包体,金红石的折射率为2.60-2.90,由于金绿宝石与金红石在折射率上的较大差异,使入射光线经金红石包体中反射出来,集中成一条光线而形成猫眼如图《同一枚猫眼在不同光源下》所示,当金绿宝石越不透明,金红石丝状包体越密集,则猫眼效应越明显。当用一个聚光手电照射猫眼宝石时,在某个角度,猫眼向光的一半呈现黄色,而另一半则呈现乳白色。如果用两个聚光手电从两个方向照射猫眼,并同时以丝状包体方向为轴线来回转动宝石,可见猫眼线一会儿张开,一会儿闭合的现象。

基本性质

常见颜色:浅至中等黄、黄绿、灰绿、褐色至黄褐色、浅蓝色(稀少)。

光 泽:玻璃光泽至亚金刚光泽。

解 理:三组不完全解理。

摩氏硬度:8~8.5。

密 度:3.73(±0.02)g/cm。

光性特征:非均质体,二轴晶,正光性。

多 色 性:三色性,弱至中,黄,绿和褐色。

折 射 率:1.746~1.755(+0.004,-0.006)。

双折射率:0.008~0.010。

紫外荧光:长波:无;短波:黄色和绿黄色宝石一般为无至黄绿色。

吸收光谱:445 nm强吸收带。

放大检查:指纹状包体,丝状包体,透明宝石可显双晶纹,阶梯状生长面。

特殊光学效应:星光效应(极少)。

硬度:7

比重:2.53g/cm3

断口:贝壳状断口

条痕:无色或白色

透明度:透明

光泽: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

发光性:摩擦磷光

其他:α-石英具有压电性

主要产地

主要产在斯里兰卡、巴西等地,斯里兰卡猫眼一直著称于世。

鉴别方法

猫眼宝石是一种名贵宝石品种,其质量好坏主要由颜色、眼线、重量等决定,下而分别加以简述:

1.颜色:猫眼的颜色有多种,以带其它色调的黄为主,最好的颜色为蜜黄色,其它依次为黄绿色、褐绿色、褐黄色、褐色。

2.眼线:眼线要求平直、均匀,连续而不断线,清晰而不混浊,明亮而不灰暗。

3.重量:对宝石来说,重量越大,其价值则呈几何倍数增加,对猫眼来说,也不例外,市场上的已经很少,而直径大于5cm的则更少见。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