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

犬科豺属动物
豺(学名:Cuonalpinus):有11个亚种,大小似犬而小于狼,体长85-130厘米,尾长45-50厘米,体重10-20千克。吻较狼短而头较宽,耳短而圆,身躯较狼为短。四肢较短,尾比狼略长,但不超过体长的一半,其毛长而密,略似狐尾。背毛红棕色,毛尖黑色,腹毛较浅淡。下臼齿每侧仅2枚。[1]豺既能抗寒,也能耐热,但以南方有林的山地、丘陵为其主要的栖息地。群居性,少则2-3只,一般7-8只,甚至10只或结成更多只聚合成群,雄兽居多,性比为2︰1。集体猎食,常以围攻的方式,几乎在同域分布的大小兽类它们都能对付。寿命约10余岁。虽分布广泛,但数量稀少。广泛分布于整个北亚、南亚及东南亚的大陆地区。
    中文名: 拉丁学名:Cuon alpinus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亚纲:真兽亚纲(Eutheria)又称有胎盘亚纲。 目:食肉目(Carnivora) 亚目:犬形亚目(Caniformia) 科:犬科(Canidae) 亚科:犬亚科(Caninae) 族: 属:豺属(Cuon) 亚属: 种:豺C.alpinus 亚种:11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1811年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豺 中文别名:印度野犬、亚洲野犬 英文名:Dhole(Asian Wild Dog) 二名法:Cuon alpinus 分布:分布于整个北亚、南亚及东南亚地区

形态

豺的外形与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而大于赤狐,体长95-103厘米,尾长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体重20千克左右,大的豺王可以勉强30千克左右。头宽,额扁平而低,吻部较短,耳短而圆,额骨的中部隆起,所以从侧面看上去整个面部显得鼓起来,不像其他犬类那样较为平直或凹陷。四肢也较短,体毛厚密而粗糙,体色随季节和产地的不同而异,一般头部、颈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侧等处的毛色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内侧为淡白色、黄色或浅棕色,尾较粗,毛蓬松而下垂,呈棕黑色,类似狐尾。尖端为黑色或棕色。下颌每侧具2个臼齿,豺是最强的犬科动物,也是最凶残和灵活的犬科动物,体型虽小于狼,但是战斗力要高于狼。

分布

豺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中东直到非洲中部。但日本和斯里兰卡等地不见其分布。豺在中国分布广泛,除台湾、海南及南海诸岛外,其余省份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北京、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习性

性喜群居,多由较为强壮而狡猾的“头领”带领一个或几个家族临时聚集而成,少则2-3只,多时达10-30只,也能见到单独活动的个体。当群体成员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也会互相撕咬,常常咬得鲜血淋漓,有时甚至连耳朵也被咬掉。听觉和嗅觉极发达,行动快速而诡秘。稍有异常情况立即逃避。豺以群体围捕的方式猎食。食物主要是鹿、麂、麝、山羊等偶蹄目动物,有时亦袭击水牛。

豺性凶猛,胆大,凡与之遭遇的大小动物无不畏惧。平时的性情十分沉默而警觉,但在捕猎的时候能发出召集性的嚎叫声。捕猎多在清晨和黄昏,有时也在白天进行。善于追逐猎物,也常以围攻方式捕食。行动敏捷,善于跳跃,原地可跳到3米多远,借助于快跑,能跃过5-6米宽的沟堑,也能跳过3-3.5米高的岩壁、矮墙等障碍,其灵活性胜于狮、虎、熊、狼等猛兽,而接近于猫科动物中最为灵活的猞猁和云豹。由于牙齿的锋利和坚硬度以及头骨的构造,使得豺的咬合力也非常强,达500磅。

豺的嗅觉灵敏,耐力极好,猎食的基本方式与狼很相似,多采取接力式穷迫不舍和集体围攻、以多取胜的办法。它们的爪牙锐利,胆量极大,显得凶狠、残暴而贪婪,一般先把猎物团团围住,前后左右一齐进攻,抓瞎眼睛,咬掉耳鼻、嘴唇,撕开皮肤,然后再分食内脏和肉,或者直接对准猎物的肛门发动进攻,连抓带咬,把肠子掏出,用不了多久,就将猎物瓜分得干干净净。

它虽然偶尔也吃一些甘蔗、玉米等植物性食物,但主要以各种动物性食物为食,不仅能捕食鼠、兔等小型兽类,也敢于袭击水牛、马、鹿、山羊、野猪等体形较大的有蹄类动物,甚至也成群地向狼、熊、豹等猛兽发动挑逗和进攻,吓得它们落荒逃走或爬上大树,从而夺取它们口中的食物,如果这些猛兽不放弃食物,一场激战便在所难免,最终多半是豺获得胜利,因为虽然单打独斗时豺未必是它们的对手,但一群豺在集体行动时,互相呼应和配合作战的能力却要高出一筹。

但遇到虎的时候,豺通常并不马上冲上前去夺食,而是耐心地等待虎吃饱后离去,再分享它吃剩的食物,当然虎也不会主动向豺发动进攻,它还常常需要感官更为灵敏的豺来了解周围的情况。不过,在印度曾经发生过多起孟加拉虎与一群豺为了争食而血战的事情,结果每次都是在虎咬死、咬伤几只或十余只豺之后,没能冲出重围,终于精疲力尽,倒地不起,被这群穷追不舍的豺活活咬死。因此,可以说在亚洲各地的山林中,唯有体型巨大的亚洲象和亚洲犀牛是它们不敢招惹的。

豺是典型的山地动物,好群居,善于围猎,是集体主义始终不渝的实践者。围猎时,它们首先把猎物的眼睛抓瞎,然后设法予以消灭。一般的狗类爪子并不如刀,但豺亮出它们的指爪时,会发现这不但是一把利刃,而且还带了倒刺。一旦发现猎物,其中一头豺狗就会连吓带哄尽量拖住猎物,不让猎物胜利逃亡,而其它的豺狗就从两侧快速包抄,堵住逃路。这时候,猎物进退两难,靠近其尾部的豺狗就会乘机跳上猎物的背部,然后用利爪掏出猎物的肠子,当猎物负痛亡命狂奔时,被掏出来的肠子会夹挂在树枝上,肚空血尽而毙命时,豺狗便一涌而上,抢拖撕咬,将猎物吃得干干净净。

能够体现“豺智”的场面是它们豺狗搏杀体格威猛的牛。一只豺狗就会跑到牛的面前嬉戏,另一只豺狗则跳到牛背上用前爪在牛屁股上抓痒。当牛感到无比舒服而翘起尾巴时,豺狗就会对准牛的肛门痛下杀手。这种“黑虎摘桃”的独门武功是它们智慧的显形:在最薄弱的阴私地带打击敌手,这固然十分奏效,但就阴骘而黑暗了。

繁殖

发情期随地区和气候不同稍有差异,最早的在秋季,晚的在冬季,孕期约两个月,冬季或冬末春初产仔。每胎少则3-4仔,多则8-9仔。繁殖力的大小,取决于自然环境的优劣和动物资源的丰歉,还往往与被食者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状态。幼兽70-80天后随成体外出活动,5月龄开始随着外出猎食,学习捕猎技巧,到8月龄就可独立猎食。2-5岁性成熟,但能不能繁殖,尚视其在社群中的序位和密度而定。寿命约10余岁。

种群现状

豺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虽在国内广泛分布,但数量稀少。从收购的皮张看,四川省在60年代每年收购豺皮30余张,但近年仅在一些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较多的地方能见到小群活动。收购部门已收不到豺皮,在藏东地区也仅年产皮几十张左右。在四川、贵州、湖北交界的山区,也十分稀少,县年皮收购量不及10张。在东北仅偶而收到一、两张皮。可见目前仅散见于全国各地山区,数量稀少,种群趋于濒危,亟待保护。

致危因素

1、由于自然环境各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失去了栖息和隐蔽条件,各类被食的野生动物数量日渐减少,捕食困难。迫使它们的活动范围向村落扩展,盗食家畜,人们常以害兽加以捕杀,致使各地都处于濒危状况。

2、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豺去内脏、肉晒干,有滋补行气的功效,因此被利用。

人工饲养

国内的大中型动物园多有展出。国外曾在1986-1987年送去日本两只借展,以后又交换了4只和赠送了5只。1991年我国动物园曾4次共7只与俄罗斯动物园进行动物交换。

保护措施

豺过去各地把豺都以害兽对待未予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豺列为II类,禁止任意捕猎。随着森林类型保护区的增加,豺的社群部分地得到了恢复。如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随着居民迁出保护区,植被恢复,已能见到10余只的社群活动。它们主食羚牛、鬣羚、斑羚和毛冠鹿等衰老个体,对平衡和复壮有蹄类种群起到了一定效应。部分山区,由于野猪、猪獾和狗獾等危害玉米作物,把豺视为神豺,帮助他们控制了野兽对作物的危害,有了朴素的保护意识。

2000年豺已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地位

豺豺是典型的中型食肉中型兽。豺身体比狼小,若就个体力量来排序,理应排在大自然这根食物链的中端。但豺性凶猛,喜群居,一群豺少则十几只,多则上百只,别看他们个子不大但集合起来的豺群比狼凶猛,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不仅能伤害水牛,还时常向熊、豹、虎等发起攻击。而狼一般是不敢主动与这些庞然大物为敌的。老虎虽有“森林之王”的美誉,但是要遇到豺群,也会知趣地悄悄避开。从这一点说,豺群才是真正的森林之王。

豺与发声术

豺是象形字。李时珍认为,豺能胜其类,又知祭兽,可谓才矣。当然了,豺也通柴,俗名“体瘦如豺”是矣。这从内外两个向度上,清楚勾勒了豺的双重形象:聪明,瘦削。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