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

汉语汉字
豫(拼音:yù)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古字形从象,予声。据《说文解字》,豫本义指较大的象。“豫”在古代的常用义是安乐、安适,引申为高兴、欢喜。“豫”通“预”,表示事先、预先。豫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包括今河南全境及湖北北部,所以河南别称豫。[1]
  • 中文名:豫
  • 拼音:yù
  • 部首:豕
  • 笔顺:545235251353334
  • 笔画:15
  • 部首笔划:7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象,予声。予字为吕字的分化字。春秋金文蔡侯绅鼎有字,或以为即豫字,然此字从土,豫声,是否即豫字,尚待证明。战国文字中作偏旁的吕字或加、作为装饰或区别符号,故豫字可以写作2、 3等形。战国文字中象的下半部也发生讹变,与肉字无法区别。但《说文》以后的字形保留了象字下部的早期面貌。战国以后,作偏旁的吕字常常可以写作(汉印序字所从的予字),下端拉长即成字,故《说文》古文写作,小篆写作。汉隶中表示象足的部分又可以写作四点,与“马”字的足部演变为四点相同。豫字的本义为较大的象。假借为安乐或喜乐义。《书·金縢》:“王有疾,弗豫。” 《国语·晋语四》:“坤,母也;震,长男也。母老子强,故曰豫。”韦昭注:“豫,乐也。”又假借为豫备之豫。《国语·晋语一》:“士蔿曰:‘戒莫如豫,豫而后给。’”《淮南子·说山》:“巧者善度,知者善豫。”高诱注:“豫,备也。”又假借为参与之与。《国语·楚语上》:“王孙启豫于军事。”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形容词

安乐;安适

relaxed;

comfortable

《尚书‧金縢》:“王有疾,弗豫。”

晋·葛洪《抱朴子‧守塉》:“体瘁而神豫,亦何病于居约。”

逸豫

喜悦;欢快

happy

《国语‧晋语四》:“坤,母也;震,长男也。母老子强,故曰豫。”

宋·赵大成《闰中秋》诗:“鲜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红楼梦》第十八回:“宸游增悦豫,仙境别红尘。”

豫游;不豫之色

厌烦

《大戴礼记‧五帝德》:“富而不骄,贵而不豫。”

犹豫;拿不定主意

《管子‧君臣上》:“民有疑惑贰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则百姓之与间,犹揭表而令之止也。”

战国·屈原《九章·惜诵》:“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动词

古代专指帝王秋天出巡

汉‧张衡《东京赋》:“度秋豫以收成,观丰年之多稌。”

清·胡会恩《书京江先生南苑诗后》诗:“当今天子擅圣神,一游一豫行时巡。”

懈怠;怠慢

汉·刘向《说苑‧至公》:“老君在前而不踰,少君在后而不豫。”

欺骗

《晏子春秋‧问上十一》:“于是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宫室不饰,业土不成。”

汉·桓宽《盐铁论‧力耕》:“古者,商通物而不豫,工致牢而不伪。”

旧同“预”。预备;事先准备

in advance

《国语‧晋语一》:“士蒍曰:‘戒莫如豫,豫而后给。’”

《淮南子‧说山训》:“巧者善度,知者善豫。”

变化,变动

《鹖冠子‧泰录》:“百化随而变,终始从而豫。”

清·俞樾《诸子平议补录‧鹖冠子》:“豫,亦变也。”

通“与”。参与

take part in

《国语‧楚语上》:“王孙启豫于军事。”

《陈书‧始兴王伯茂传》:“及建安人蒋裕与韩子高等谋反,伯茂并阴豫其事。”

通“与”。关涉;牵涉

《南史‧孔琳之传》:“此事孔璪所为,无豫卿事,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

名词

指诳骗之人

清·唐甄《潜书‧用贤》:“《否》曰:‘大往小来。’是时狂、僭、豫、急、蒙在位,肃、乂、哲、谋、圣在野,故常患无才。”

预先;事先

《汉书‧赵充国传》:“宜遣使者行边兵豫为备,敕视诸羌,毋令解仇,以发觉其谋。”

《清史稿‧礼志四》:“盖先世有劫祀者,故豫使人防之,因沿为制。”

六十四卦之一。卦象为坤下震上。参看“豫卦”

木名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

(Yù)古九州之一

《尚书·禹贡》:“荆、河惟豫州。”孔传:“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

(Yù)河南省的别称

豫剧

(Yù)姓氏用字。参看“豫姓”

xiè

名词

古代州学名

《仪礼‧乡射礼》:“豫则钩楹内,堂则由楹外。”

shū

形容词

通“舒”。舒展,宽舒。

《尚书‧洪范》:“曰豫,恒燠若。”

孙星衍疏引郑玄曰:“豫作舒。”

明·黄道周《式士策‧体数》:“七文之国,其君用之,物豫以康,其下从之,享荣以请。”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九】【象部】羊茹切(yù)

象之大者。賈侍中説:不害於物。从象予聲。

?,古文。

说文解字注

象之大者。此豫之本義,故其字从象也。引伸之,凡大皆偁豫,故《淮南子》《史記·循吏傳》《魏都賦》皆云:“市不豫價。”《周禮·司市》注云:“防誑豫。”皆謂賣物者大其價以愚人也。大必寬裕,故先事而備謂之豫,寬裕之意也。寬大則樂,故《釋詁》曰:“豫,樂也。”《易》鄭注曰:“豫,喜豫説樂之皃也。”亦借爲“舒”字,如《洪範》“豫,恒燠若”,即“舒,恒燠若”也。亦借爲“與”字。如《儀禮》古文與作豫是也。

賈侍中説:不害於物。賈侍中名逵,許所從受古學者也。侍中說豫象雖大,而不害於物,故寬大舒緩之義取此字。

从象。非許書,則从象不可解。

予聲。羊茹切,五部。俗作“預”。广韵

羊洳切,去御以 ‖ 予聲魚部(yù)

豫,逸也。備先也。辨也。早也。安也。猒也。敘也。又州名,《尚書·禹貢》曰:“荆河爲豫州。”《釋名》云:“豫州,在九州中,京師東,常安豫也。”秦爲三川郡,漢爲河南郡,後魏置司州,又改爲豫州。亦獸名,象屬。又姓,晉有豫讓。羊洳切。二十。

康熙字典

【酉集中】【豕部】 豫

古文:?

《广韵》《集韵》《类篇》《韵会》羊洳切。《正韵》羊茹切,并音预。象类。《说文》:象之大者,贾侍中说,不害於物。

又《尔雅·释诂》:安也。又:乐也。《玉篇》:怠也,佚也。《正韵》:悦也。《易·豫卦》疏:谓之豫者,取逸豫之义,以和顺而动,动不违众,众皆悦豫也。《书·太甲》:无时豫怠。《诗·小雅》:逸豫无期。

又《增韵》:游也。《孟子》: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张衡《东京赋》:度秋豫以收成。注:秋行曰豫。

又《尔雅·释言》:叙也。疏:事豫备者亦有叙也。《玉篇》:早也,逆备也。《易·既济》:君子思患而豫防之。《礼·学记》:禁於未发之谓豫。《中庸》:凡事豫则立。注:素定也。《玉篇》:或作预。

又《尔雅·释诂》:厌也。

又参与也。《正韵》:与与通。《后汉·东夷传》:楚灵会申,亦来豫盟。《宋书·王弘传》:以私贱无名之人,豫公家有实之任。

又犹、与,二兽名,性多疑。凡人临事迟疑不决者,借以为喻。《史记·吕后纪》:计犹豫未有所决。《礼·曲礼》:作犹与。注:与,本亦作豫。疏:犹,玃属。与,象属。二兽皆进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

又州名。《书·禹贡》:荆河惟豫州。疏: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释名》:豫州在九州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晋书·地理志》:豫,舒也,言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也。舒音豫。《广韵》:秦为三川郡。汉为河南郡。后魏置同州,又改为豫州。

又姓。《潜夫论》:豫氏,本姬姓。晋智伯臣豫让。

又《集韵》词夜切,音谢。与榭通。《仪礼·乡射礼》:豫则钩楹内,堂则由楹外。注:豫,读如成周宣榭之榭,今言豫者,谓州学也。一云与堂序之序同。

又《集韵》商居切,音书。与舒同。伸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象”的第六笔撇从扁框中撇出,一笔写成。

【写法】“予”窄“象”宽,顶部“予”低,底部“象”低。“予”,居左半格;第三笔㇖(横钩)写在横中线。“象”,“”短撇的撇尖过竖中线;扁框上宽下窄;短竖写在竖中线,框底在横中线上侧;首撇从扁框撇下,撇尖伸向“予”右侧,㇁(弯钩)从首撇中点起笔,钩尖轻抵竖中线,后两个撇与首撇撇势一致,右边短撇起笔于横中线,捺的捺脚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d

io

先秦

王力系统

ʎ

ǐa

先秦

董同龢系统

d

jaɡ

先秦

周法高系统

r

iaɣ

先秦

李方桂系统

r

agh

西汉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鱼虞模

jo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鱼虞模

jo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jwo

隋唐

高本汉系统

0

i̯wo

隋唐

王力系统

j

ǐo

隋唐

董同龢系统

0

jo

隋唐

周法高系统

0

io

隋唐

李方桂系统

ji

wo

隋唐

陈新雄系统

0

ǐo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九御

开口呼

次浊

羊洳切

0jo

集韵

平声

九鱼

合口呼

次清

商居切

ɕiɔ

去声

九御

合口呼

次浊

羊奸(茹)切

0iɔ

去声

四十祃

开口呼

全浊

词夜切

zia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