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

谭延闿

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
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幼名宝璐,字组庵,或作祖庵、组安、祖安,别号无畏,斋号切斋,湖南茶陵人,民国初年政治人物,曾任湖南都督,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延闿幼承家学,天资聪颖,少年临池,颇有笔力,翁同龢见而爱之,尝语谭父曰:“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后果如其言。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府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人,三十年中进士,入翰林,旋授编修,返湖南办学。慈禧太后晚年,曾亲自主持改革,即所谓“丁未新政”,延闿积极呼应,属湖南立宪派首领,任省“谘议局”议长。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1]
    别名: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谭三枪、翰林将军 出生地:浙江杭州 主要成就:参与护国运动 中文名:谭延闿 籍贯:湖南茶陵 性别:男 民族:汉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880年 去世年月:1930年9月22日 职业:政治家、书法家、诗人 代表作品:《祖盦诗集》《慈卫室诗草》 葬处:南京钟山中山陵旁

人物生平

其父谭钟麟为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和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等职。他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其父规定三天要写一篇文章,五天要写一首诗,还要练写几页大、小楷毛笔字。11岁学制义文学,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称之为“奇才”。1893年,谭延闿到长沙参加童子试,考中秀才,谭父当时年事已高,谭延闿在陪同家父安渡晚年的同时,继续跟从各地名师学习时文等。1904年,谭延闿参加清末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试第一名贡士,即会元,4月参加殿试,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从此具备迈入政坛的资本。

延闿幼承家学,天资聪颖,少年临池,颇有笔力,翁同龢见而爱之,尝语谭父曰:“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后果如其言。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府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举人,三十年中进士,入翰林,旋授编修,返湖南办学。慈禧太后晚年,曾亲自主持改革,即所谓“丁未新政”,延闿积极呼应,属湖南立宪派首领,任省“谘议局”议长。

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湖南省都督。

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长,加入国民党任支部长。

1916年8月后任湖南省长兼督军、湖南参议院院长。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被袁世凯免职。袁死后,任湖南省长兼督军、省长,1920年下台。

1922年投奔孙中山,再次加入中国国民党,6月任全湘讨贼军总司令。

1923年后任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

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大本营秘书长。

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兼军委会委员、常委,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9月署理广州国民政府军事部部长。

1926年1月被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3月代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7月又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

1927年3月后任国民党中常委、中政会主席团成员、军委会主席团成员、国民政府委员、常委、武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委员会委员。9月宁汉沪三方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任大会主席。

1928年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至10月转任行政院院长,兼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财政委员会委员、委员长,国民党中执委、中常委,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委员。

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

书法大家

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其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竖画多用悬针法,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使人感到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一洗清初书坛姿媚之态,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书功深厚,变化灵巧,笔笔中锋,笔锋于纸能藏锋力透,有大气磅礴之势,虽是前清进士,但其书法绝无馆阁体柔媚的气息。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被誉“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

谭的书风几经变化,弱冠时学赵松雪、刘石庵,继而师法鲁公行楷尺牍,兼学东武(杨肇),松禅(翁同龢),30岁专习颜书,参以钱南园笔法,以《麻姑仙坛记》为日课,平生得220通。1929年4月,谭在上海养病,其间就临了203通。谭氏所临《麻姑仙坛记》锋藏力透,气格雄健,酷似钱南园,而笔画更为厚重,其雄浑较钱氏更甚,挺拔之气跃然于纸。其结构严正精卓,如贤者正襟端拱于庙堂,深得其神髓,令人钦佩。他写颜字主张“上不让下”,“左不让右”。谭氏学鲁公书之外,则泛滥百家,兼涉篆隶,40岁后居广州,于古法帖无所不临。极纵肆之奇,生平书学至此乃大变。谭延闿曾在1926年以行楷背临古帖诸如黄山谷、苏东坡、米襄阳、赵松雪、文衡山、祝枝山、董其昌诸家。谭临帖神速,笔画之工,人弗如也。

颜真卿楷书自从被米南宫批判之后,一直不很被重视,宋、元、明三代不出一个善写颜体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书法的天下。直到清中叶刘石庵以及后来钱沣、何绍基、翁同龢等出,颜书才始得到复兴。但清代书家多数还是写行草书,篆隶也颇有好手,只是规规矩矩的楷书尚不多见。钱沣是一时名家了,学颜字得其神趣,气象浑穆。但横平竖直处时显板硬,不若鲁公之灵妙。即使如此,同时代及后世,楷书领域内,钱沣也是罕有其匹的。楷书是能显示真功夫的,一点一画,稍有偏差,一望便知。而谭延闿尤以颜体楷书誉满天下。谭延闿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谭延闿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书法作品兼有艺术和文物双重价值,国内民间所藏多集中于湖南。

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内巨幅石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两行巨大金字,即为谭氏手书。

主要影响

谭延闿的书法师鲁公,其楷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竖画多用悬针法,起笔沉着稳重,顿挫有力,使人感到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一洗清初书坛姿媚之态,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书功深厚,变化灵巧,笔笔中锋,笔锋于纸能藏锋力透,有大气磅礴之势。于右任先生每论时人书法时必曰:“谭祖安是有真本领的。”马宗霍评其书云:“祖安早岁仿刘石庵,中年专意钱南园、翁松禅两家,晚参米南宫,骨力雄厚,可谓健笔。”他的行书是将刘石庵与钱南园相互熔于一炉。其点画之丰满圆润、挥洒从容乃似石庵,而浑健苍劲,体势阔疏朗,气势夺人处又似南园。谭延闿是进士出身,入翰林院,有很高的学养。能巧妙地从前人书中吸收营养,从而形成了自己宽博温厚、含蕴性灵、雄健开阔的韵致。此谓百学不能至也。

人际关系

父亲谭锺麟,为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曾任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职。

长女,谭淑

二儿子,儿子谭伯羽

三女儿,女儿谭静(未满10岁死亡)

四女儿,谭祥,嫁给陈诚

五儿子,谭弼(字季甫)

六女儿,谭韵

表哥为马麒重要幕僚黎丹。

主要作品

谭延闿在末岁致力章草,访求石刻旧拓,想丰富书法的变化,力求寻找自己书法的表现语言,可惜皇天无眼,天不假年,先生以51岁而遂终。谭延闿虽然未到人书俱老之境,然其法度俱存,为后世学书者所步趋。

先生曾有《讱庵诗稿》、《组庵诗集》、《非翁诗稿》、《慈卫室诗草》,皆手稿影印。得者,读其诗亦可赏其书。有《中国历代书风系列·谭延闿书风》印行,堪称大家。

美食名家

谭延闿因其颇“好吃”,亦精擅食法,其享有盛名的“谭家菜”为湘菜和官府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好美食,一生颇多佚闻。

其中一则轶闻:民国政府前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氏好食鱼翅,每餐必进,非鱼翅不饱,几至成癖。有一次赴某君招宴,席间主人大谈鱼翅之不足食,喻为味同嚼蜡,谭氏唯唯。酒至半酣,鱼翅未见上席,而主人遍请宾客随意点菜,询及谭氏时,谭莞尔以答曰:“如蒙不弃,请赐嚼蜡如何?”

轶事典故

与蒋介石

蒋介石和宋美龄能够结婚,谭延闿是主要功臣。谭延闿的母亲是丫环纳妾,每当吃饭时都是侍立桌旁,为全家人添菜添饭,而不能同桌。1916年,谭延闿的生母李太夫人在上海病故。此时,他第二次督湘,政局动荡。此时离湘,湘督“宝座”有得而复失的可能,但他闻讯后,当即赶往上海寓所奔丧。第二年,谭延闿扶灵迎葬长沙,暂停柩荷花池。谭宅位于谭姓族祠的后进,灵柩出殡必须经过族祠出门。按照族规,妾死后不能从族祠大门出殡。因此,族人力劝谭延闿不要坏了族规,从族祠侧门抬出,有的还挡在大门口,谭延闿目见此状,怒不可遏,一气之下仰卧棺盖上,命扛夫起灵。灵柩抬到族祠大门口时,他大喝:“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族人见状,顿时面面相觑,鸦雀无声,只好让路,让扛夫抬棺从族祠大门出殡。由于母亲的遭遇,谭对封建习俗颇不满,誓不纳妾。谭妻生了一子三女,很早便去世了,临终前嘱咐谭延闿,望他不再婚娶,将几个子女带好,谭对夫人的遗嘱颇能信守。

谭延闿在孙中山落难之际全力扶救,使孙大为感激,孙谭关系,也更加密切。此时宋美龄从美国留学归国,孙中山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并让谭延闿认宋的母亲为干妈。谭以“我不能背了亡妻,讨第二个夫人”为由拒绝了。

孙中山去世后,谭延闿和蒋介石的关系日渐密切,1927年12月,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为介绍人。蒋介石第一次下野重新上台后,蒋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任行政院长,两人在工作上和私下里经常有交往,他的小女儿谭祥有时便随谭延闿会蒋家。谭祥字曼怡,上海女子学校毕业,是宋美龄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当过南京陆军子弟学校教员。谭品貌端庄、聪颖出众,又辈份小嘴甜,所以甚得蒋介石夫妇喜爱,谭延闿“经常到蒋官邸漫谈,每来必须携曼怡同行”。

1930年9月,谭延闿患脑溢血,病中嘱托蒋氏夫妇在青年军官中为谭祥择夫,并嘱蒋在他死后替他照看第二军将士。同年去世,国民政府下令国葬,其墓就建在孙中山先生陵墓的东面数公里处。

湖南会元

据朱保炯等编《明清进士碑录索引》卷下,谭延闿考中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另据朱汝珍编《词林辑略》卷十一,谭延闿,钟麟子,会元。字祖安,号组庵,未散馆,选庶吉士,以办学务授编修。延闿中光绪甲辰科会元,因其不仅文章好,且字亦极为漂亮,所以极有可能被点为状元。相传,就在慈禧老佛爷要下笔圈其名字时,发现谭延闿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谭,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为痛恨的湖南籍“乱臣贼子”谭嗣同,就改点刘春霖为状元。一是春霖书法亦佳,二是天下大旱,春霖之名甚为吉利。延闿运蹇,被降为二甲第三十五名进士。但尽管如此,整个清代湖南籍士子中会元者,仅延闿一人而已,所以在桑梓之地颇具人望。

药中甘草

谭延闿混了一生,不仅落下“药中甘草”的别号,还落下“混世魔王”与“水晶球”的诨号,甘草并不名贵,但素有“百药之王”之誉,有调和百药的功能。也有人把他处世总结为一个“混”字,他对此也公开承认,并声称“混之用大矣哉”。

谭死后,其生前老友胡汉民为之神伤,撰挽联云:“景星明月归天上,和气春风生眼中。”以此称赞谭延闿的中和之道。

上海某小报刊登“解组”对联,一为解析谭组庵,一为暗示谭已死去之双重意思,准确勾画其一生之特点:

“混之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摇大摆,命大福大,大到院长;球的本能滚而已!滚来滚去,滚入滚出,东滚西滚,滚进棺材。”将“混世魔王”和“水晶球”嵌入联中堪称妙绝。

“三不”主义

北伐胜利,蒋介石登上最高权力宝座,谭延闿很知趣,让出国民政府主席职位,做行政院院长。面对蒋介石的独裁,谭延闿有一整套对付之策,即抱定了“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每次开会,他都闭目养神,抱着闷葫芦不开瓢,往往“急死皇帝,太监却不着急”,成了一枚橡皮图章,只是伴食画诺,混混而已,反正社稷江山与己无关。他深知在蒋介石手下办事不易,情愿无所事事,乐得自在,做一个伴食宰相。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馆子。南京所有有名的饭店都让他吃遍了。他吃得异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成了著名的美食家。

相关信息

谭延闿是近代君主立宪派领导人。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907年组织“湖南宪政公会”,积极推行立宪。1909年举为湖南咨议局议长,成为湖南立宪派首脑人物。辛亥革命时附和革命,长沙光复后,被举为湖南军政长和参议院议长。后三任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长。后历任湖南省长兼督军、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等职。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

谭氏为人处事圆滑,八面玲珑,另一位元老胡汉民干脆把他比作“药中甘草”。甘草并不名贵,但素有“百药之王”之誉,有调和百药的功能。也有人把他处世总结为一个“混”字,他对此也公开承认,并声称“混之用大矣哉”。北伐胜利,蒋介石登上最高权力宝座,谭延闿很知趣,让出国民政府主席职位,做行政院院长。面对蒋介石的独裁,谭延闿有一整套对付之策,即抱定了“三不”主义:一不负责;二不谏言;三不得罪人。每次开会,他都闭目养神,抱着闷葫芦不开瓢,往往“急死皇帝,太监却不着急”,成了一枚橡皮图章,只是伴食画诺,混混而已,反正社稷江山与己无关。他深知在蒋介石手下办事不易,情愿无所事事,乐得自在,做一个伴食宰相。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馆子。南京所有有名的饭店都让他吃遍了。他吃得异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成了著名的美食家。谭延闿为人温文尔雅,最喜书法和骑马。据说,他养有白、黑四匹宝驹:一名白龙,一名小白龙,一名风云飞,一名乌云盖雪;并刻有闲章两枚:一云“生为南人,不能乘船食稻,而喜餐麦跨鞍”,一云“马癖”。谭延闿临死前到小营骑马检阅,因不慎而坠马,患中风不治。有人说他坏事也就坏在了这两枚闲章上。因为“马癖”中的“癖”字,内中的“辟”字固为不祥,却是因“病”而得之,而其“病”则又因“马”得之。所以其取“马癖”一语成谶。

后世回忆

口述:尹烈承(55岁,茶陵县档案史志局副主任)

谭延闿,字祖安”(一作组庵),谭延闿是茶陵高陇人是谭钟麟(1822年-1905年,咸丰六年进士)的儿子,他没生在茶陵,他出生的时候,谭钟麟是浙江巡抚,在杭州。他妈妈李氏本来是个丫鬟,生了谭延闿后,谭钟麟就收她做小老婆。

谭钟麟是在茶陵生的。谭延闿的爷爷谭之恒是国子监生,在湘潭一带教私塾,他这个人喜欢结交朋友,有几个钱都散了。谭钟麟30几岁考上进士,一开始是在翰林院。40多岁才到外面做官。他官运好,基本上是平步青云。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他是陕甘总督,给左宗棠搞后勤,供应粮草。收复新疆,他也有份功劳。新疆收复后,设立巡抚,谭钟麟每年把甘肃粮饷的三分之二给了新疆。

陕甘总督后,谭钟麟又当了吏部尚书,闽浙总督,两广总督。从两广总督这个位置退下来后,他们一家住在长沙,谭钟麟早就在长沙买了房。

谭延闿是谭钟麟的第三个儿子。谭钟麟很重视几个儿子的教育,到处请名师。在长沙请了王闿运(1832年~1916年,湘潭人,曾入曾国藩幕府。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长,后辞职归乡)。

谭延闿从小就很聪明,也很努力,他是个孝子,从他懂事起他就晓得要提高他母亲在谭家的地位,自己就必须要有出息。

1904年,谭延闿24岁的时候,破了湖南200年的一个记录。200年里,湖南出过状元、榜眼、探花,就是没出过会元(会试第一名),谭延闿填补了这个空白。会试后殿试,他是二甲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谭家屋里规矩蛮多,吃饭的时候,小老婆是不能坐席的,在边上站着吃。谭钟麟听到谭延闿中了会元,向家里人宣布:李氏夫人可以入正厅就座用膳。

谭延闿孝,还有件事。1916年,李氏在上海去世,这个时候谭延闿刚刚第二次督湘,他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不顾有人趁他不在又把他赶下台的危险,跑到上海奔丧。第二年,他母亲的灵柩运回长沙,停在荷花池家里。出殡那天,他们家里不让李氏的灵柩走大门,讲李氏是妾,只能走侧门。谭延闿火了,躺倒棺材上,喊:我谭延闿死了,抬我出殡!这样一搞,李氏的灵柩走大门出殡了,埋在雨花亭。

谭延闿三次督湘,三次被赶下台。其中第二次督湘,本来是推举黄兴坐湖南的督军的,黄兴推辞了,推举谭延闿做督军。

谭延闿救过黄兴。谭延闿中了进士后,也是录用到翰林院。他在翰林院搞了几个月,请了个假,回了湖南。正好这个时候,黄兴想在长沙起义,要炸湖南巡抚,结果有人告密,要抓黄兴。黄兴的公开身份是明德中学的体育老师。谭延闿是明德的一个校董。黄兴先是躲到龙绂瑞(1874年-1952年,1903年春捐助胡元倓,创明德中学)屋里,后由谭延闿和龙绂瑞打点关系,黄兴出了长沙,东行日本。

谭延闿第一次督湘,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这次督湘,有人讲谭延闿是凶手,杀了焦达峰(1887年-1911年)和陈作新((1870-1911年)。焦达峰和陈作新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后,他们打下长沙,成立军政府,当上了正副都督。

他们手下有个梅馨,是个管带。很多资料证明梅馨是凶手。梅馨认为自己有功,还要做大一点的官。但是焦、陈二人没满足梅馨的要求。梅馨很气,带人把焦达峰、陈作新杀了。

这两个人一死,就要一个人来做都督。梅馨晓得自己不行,就喊人把谭延闿抬来。谭延闿本来是湖南谘议局的议长,又喜欢办学,在长沙有威望,有影响。梅馨手下那些人,当时不晓得谭延闿是哪个。到荷花池谭家大屋外面,喊:谭延闿出来!谭延闿是被强迫抬到都督府做都督的。

有人怀疑梅馨是谭延闿指示的,因为谭延闿当上都督后,提拔了梅馨。当时的情况是,军政府需要人才,而梅馨还是有些本领的。别人怀疑的时候,谭延闿没有给自己辩解。他没办法辩解。讲人不是我杀的。人家又没指名道姓,你一申辩,别人就会讲,你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谭家和孙中山蛮有意思。谭钟麟做两广总督的时候缉拿过孙中山。

谭延闿第三次督湘,赶他下台的是他的部下赵恒惕和程潜。他心灰意冷,到上海做寓公。他跟孙中山认识,就是在上海。

他第三次督湘的时候,孙中山写信给他,要他北伐,他不肯。他讲湖南要自治,谁也不管。没想到他后来接受了孙中山的思想。

(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离开广州,去上海。谭延闿亲自到码头去接孙中山。孙中山对谭延闿讲,你讲湖南要自治,好,你第三次督湘是自己人(赵恒惕和程潜)赶你下台,不算,前两次呢,都是北洋军。你要自治,要湖南人不受战争之苦,人家不让你。再说,我们这个国家从秦始皇开始就统一了,现在还要分裂吗?谭延闿想了下,说,好,我听你的。

这段时间,他们来往很多。谭延闿越来越了解孙中山,逢人就讲:革命领袖非孙公莫属。把前一年变卖田地的钱拿出5万光洋给孙中山作军饷。

从此谭延闿一直跟随孙中山,孙中山也重用谭延闿。让谭延闿做过内政部长、北伐军总司令。黄埔军校孙中山开始也是让谭延闿去办的,因为谭延闿在湖南就会办教育。黄埔军校的地都是谭延闿的湘军整平的。后谭延闿想到办普通学校和办军校是两回事,就把校长让给蒋介石了。不过,黄埔军校的校名“陆军军官学校”这几个字,还是谭延闿题的。

历史评价

谭延闿精工颜体,被誉“民国至今,学颜者无出其右”。

谭延闿虽是词林出身,位居“宰相”,而所书绝无馆阁体柔媚的气息。年少时,即受翁同龢的赏识,翁在给谭的父亲的信中道:“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

谭延闿通权达变,善测政治风向,从三次任湖南总督到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到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长,构成了他整个民国时期名位鼎隆的煊赫篇章,从而成为群雄纷起的动荡时局中为数稀少的“政坛不倒翁”。不仅如此,他的书法名满天下,享有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的美誉;不爱美人,却对美食情有独钟;虽为文人,却精通骑射。

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民国完一人”,说他是“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有人称他为“党国柱石”、“药中甘草”,也有人说他是八面玲珑“水晶球”、“伴食画诺的活冯道”。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