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欣

谢欣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谢欣,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神经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随后转入新泽西医学院从事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致力于神经节苷酯对神经细胞内钙离子平衡调控作用的研究。2004年加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担任模型建立II部主管,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对干细胞命运调控的研究及高通量/高内涵新药筛选模型建立及应用工作。[1]
  • 中文名:谢欣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
  •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化学系
  • 职业:研究员
  • 代表作品:
  • 主要成就:
  • 性别:女

个人经历

2005.12-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2004.05-至今,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历任模型建立II部主管,副主任

2003.07-2004.05,信谊药厂药物研究所,对外合作部主任

2002.05-2003.06,美国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神经科学系,博士后

研究方向

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的创新药物发现及研究:

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是人体内最大的膜受体蛋白家族。目前已知有近一千个基因编码GPCR。GPCR都具有典型的七次跨膜结构,对多种细胞外刺激如光、气味、离子、神经递质、趋化因子、脂类、肽类和激素等产生反应,介导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GPCR在信号转导通路的源头位置及其介导的生理功能的多样性使其成为最具开发潜力的药物作用靶点,目前市场上有约40%的药物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与GPCR的。

1.G蛋白偶联受体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模型的建立。我们将选择与重大疾病相关的GPCR(如与肥胖症密切相关的大麻受体CB1和黑色素皮质素受体MC4;与艾滋病相关的趋化因子受体CCR5和CXCR4以及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受体等),应用分子及细胞生物学知识及实验技巧构建稳定表达受体的细胞系,通过受配体竞争结合、GTPS结合、报告基因检测、胞内cAMP检测、钙流检测、受体位移、受体下游信号蛋白位移等方法建立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模型。

2.基于重大疾病相关的G蛋白偶联受体靶点的新药筛选。将应用上述高通量/高内涵筛选模型对合成或天然来源的化合物进行筛选、验证,以期发现新型小分子药物先导化合物,为进一步结构改造和优化打下基础。

3.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研究。传统GPCR信号转导研究集中在G蛋白亚型与第二信使激活等方面。近期研究发现GPCR还可以和多种膜蛋白及下游信号蛋白直接作用。另也发现活性小分子化合物与天然配体的活化作用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受配体间结合部位差异而导致不同的下游信号转导有关。希望利用已有的活性小分子化合物为探针,利用化学生物学方法对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通路进行进一步研究。

科研成果

谢欣课题组主要从事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重大疾病新机制、药物作用新靶点及生物活性新分子研究;近期也利用小分子化合物研究干细胞命运的转变。近年来,谢欣课题组发现两个GPCR(CysLT1和A2B)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MS)的潜在药靶,揭示数个老药可有效控制MS,并提出多靶向药物是治疗这类复杂疾病的新思路。还发现老药锂盐和高渗环境均可极大提高多能干细胞诱导效率,为其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提出新概念新方法。

谢欣博士及其团队近五年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28篇,其中包括IF>10的有3篇,10>IF>3有14篇。全部论文近五年被他引>550次。申请专利34项,获授权13项。目前有两个基于GPCR的新药候选化合物进入系统临床前研究。

社会任职

2008.12-至今,ActaPharmacologicaSinica编委

2012.07-至今,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编委

2014.05-至今,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委员

获奖情况

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3年)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1-2012年)

第六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提名奖(2012年)

第六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学者奖(2012年)

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12年)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