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类旁通

触类旁通

汉语成语
触类旁通(拼音:chù lèi páng tō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周·姬昌《周易·系辞上》、《周易·乾》。[1]触类旁通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常用于学习方面。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 中文名:触类旁通
  • 外文名:Grasp a typical example and you will grasp the whole category.; to reason by analogy; to single out one thing and bring out its interrelationships
  • 拼音:chù lèi páng tōng
  • 出处:《周易·系辞上》
  • 用法:褒义,谓语
  • 结构:联合式

成语出处

西周·姬昌《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也。”

西周·姬昌《周易·乾》:“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后世据此典故总结出成语“触类旁通”。

成语故事

公元1009年,北宋汴京发生火灾,半个皇宫被毁。灾后,皇宫的修复工程被提上了议程。此工程规模及修复难度之大在现代都属难题。要修复的皇宫建筑分为2610区,共计有3600余楹。而修复皇宫需要大量的泥土、木材和石料等建筑材料,这些都得从外地运送过来。当时主要是靠汴河来进行运输,汴河在郊外,距离皇宫有很远一段距离,不能直接送达。此外,修复后建筑垃圾的清理也是二大难题。皇帝宋真宗曾找来工程师们做预算,工程师们一致认为,至少需要十五年才能完成皇宫的修复,而且花费巨大。

丁谓当时的官职是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丁谓考察了皇官的破损情况,精确计算了种种所需,他跟皇帝打报告说:“皇上,我能把修复皇宫的时间提前一半,但您一定得相信我,给我足够的权力。”皇上和宰相寇准先是大吃一惊,然后都哈哈大笑,表示不相信。”寇准的出言讽刺让丁谓更加坚定了一定要修复好皇宫的决心。他“扑通”一下跪倒在皇帝的面前,并用人头担保,说只要皇帝给自己足够的权力,自己就一定能把皇宫给修复好,而且工期减半,花费减半。于是,修复皇宫的工程就落到了丁谓的身上。

丁谓经过周密的思考,最终制定了一个绝妙的施工方案。首先,他让工匠们从施工现场向外挖了若干条大深沟,一直通到城外,把挖出来的土作为施工需要的新土备用,这就解决了建筑用土问题。第二步,他从城外把汴河的水引入到所挖的大沟中,利用木排及船只运送木材石料,解决了木材和石料等建筑材料的运输问题。最后,等到材料运输任务完成之后,他再把沟中的水排掉,把工地上的垃圾填入沟内,又使深沟重新变为平地。就这样,丁谓在他承诺的时间内成功修复皇宫,得到大家的敬佩。

成语寓意

触类旁通是一种方法,也是人的一种悟性,它能够让我们处理起问题来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通过分析、归纳、总结,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与事件中得到一套普遍适用的方法,然后去处理接下来的问题。处理问题时多观察、勤思考,触类旁通,通过现象看本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触类旁通”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常用于学习方面。n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n

运用示例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事有是非,辞有工拙,触类旁通,启发实多。”n

作家·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我真高兴,得着两个新鲜的意思,让我对于生活的方法,能触类旁通的思索一回。”n

作家·赵沁平《育人三十六则》:“在循循善诱中鼓励学生进行自发的思考,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