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尼·波拉克

西德尼·波拉克

美国印第安纳州导演、演员
西德尼·波拉克1934年出生在美国,21岁的他就已经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至今为止,他一共导演了19部电影,其中的大部分影片都已经名留青史,成为了美国电影史上的佳作,他十分擅长于反映当今社会的政治问题和揭露一些社会现实。2008年5月26日病逝于美国南加州巴利塞德的家中,享年73岁。[1]
  • 中文名:西德尼·波拉克
  • 外文名:Sydney Pollack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
  • 身高:
  • 体重:
  • 毕业院校:
  • 职业:导演
  • 经纪公司:
  • 代表作品:《翻译风波》;《走出非洲》;《往日情怀》;《迈克尔·克莱顿》;《情归巴黎》;《杜丝先生》
  • 主要成就:
  • 籍贯:美国印第安纳州

个人生平

1934年7月1日,波拉克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Lafayette,他的父母离异,波拉克的父亲酗酒,37岁便离开人世,当时的波拉克年仅16岁。在1952至1954年期间,波拉克赴Neighborhood Playhouse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后来开始留校执教,从此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24岁的的时候,波拉克成为电视剧演员,因为曾在约翰-弗兰克海默导演的电视剧中露过脸,到了1961年,他终于得到了一个电影业的工作机会,就是在弗兰克海默的犯罪片《年轻的野蛮人》中担任对话教师。此后,他导演了好几部电视剧,并在1965年,也就是31岁的时候坐到了导演椅上,拍出了电影处女作《一线生机》(The Slender Thread)。

而真正让波拉克在好莱坞站稳脚跟的,是拍摄于1966年的《蓬门碧玉红颜泪》(This Property Is Condemend),三年后,他取得了一次真正的突破,那就是轰动一时的《他们射杀马,不是吗》(They Shoot Horses,Don’t They?),这部影片的主演是简·方达和吉格·杨,杨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而波拉克和方达分别得到了最佳导演和最佳女演员提名。

而此后的《往日情怀》(The Way We Were)中,这部由芭芭拉-史翠珊和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影片,是整个七十年代最为成功的严肃电影,则再一次证明了波拉克炉火纯青的导演技巧。不久,他又转向动作片,拍出了《高手》(The Yakuza)。

1975年,波拉克再次与雷德福合作,拍摄了《英雄不流泪》(Three Days of the Condor),这部后水门事件的惊悚片既对了类型片影迷的心思,又打动了主流观众,成为七十年代卖座电影的典范。这一时期的波拉克在好莱坞可谓呼风唤雨,与他合作的都是保罗-纽曼和菲-唐娜薇这样的顶级明星。

1982年,波拉克与达斯汀-霍夫曼合作拍摄了喜剧片《宝贝儿》(Tootsie),这部影片不光是当年的超级卖座片,更为波拉克擒回又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不过,对他个人来说,三年后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显然意义更为重大,这部与老伙计罗伯特-雷德福,还有演技派明星梅丽尔-斯特里普合作拍摄的影片终于让他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不过此后一段时间,他的事业陷入了低谷。

但到了1993年,他以《黑色企业》(The Firm)卷土重来,但不幸的是,此后他的两部影片,《萨布里娜》(Sabrina)和《驿动的心》(Random Hearts)都遭遇惨败,这似乎昭示着这位好莱坞金牌导演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但波拉克从表演中找到了新的乐趣,他主演了伍迪艾伦的《丈夫与妻子们》,并在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大开眼戒》中担任主要角色。

21世纪,波拉克与英国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合开了一家制片公司,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做制片人上,制作了《平静的美国人》和《冷山》这些影片。而在2005年,他到底不甘寂寞,再一次执导筒,拍摄了《翻译风波》(The Interpreter)。波拉克最近一次出现在摄影机前,是拍摄于去年的《迈克尔-克莱顿》,在这部影片中,他扮演一位老律师。

在西德尼·波拉克的作品中,有19部影片共获得46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3次最佳导演提名,两次最佳影片提名。他的《走出非洲》赢得7项奥斯卡奖,归属波拉克本人的是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

在波拉克担任导演和制片人的诸多经典影片中,除了勿庸置疑的口碑之外,所获奖项不胜枚举,除了奥斯卡奖,还有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意大利电影界的权威奖项David di Donatello奖、金球奖、国家影评人协会奖以及布鲁塞尔、贝尔格莱德、圣塞巴斯蒂安和莫斯科等电影节奖项。

1973年,波拉克成为戛纳电影节评委会成员,1986年,波拉克晋升为评委会主席。为了表彰他的杰出成就,法国政府向他授予了艺术与文学协会的荣誉勋位。

在美国电影协会评选的榜单中,1982年的《杜丝先生》在“影史最佳喜剧影片”排行榜中名列第二,《走出非洲》和《往日情怀》也都入围“影史百部爱情佳片”。2000年,波拉克被美国导演工会授予约翰·休斯顿奖。

2008年5月26下午,波拉克在洛杉矶的家中因癌症去世,享年73岁。他最后一部导演作品为2005年的《翻译风波》。

表演

西德尼·波拉克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也是一名老练出色的演员,这令他跟演员沟通起来特别游刃有余。他在Tootsie中扮演一名经纪人,由于影片推出后反响不俗,此后波拉克接演了不少影片,比如著名导演Robert Altman执导的《超级大玩家》The Player、Woody Allen执导的Husbands and Wives和Stanley Kubrick执导的Eyes Wide Shut等。

2007年,他还参加了奥斯卡热门电影Michael Clayton的拍摄,与George Clooney演对手戏,表现出色。对于自己的艺术人生,西德尼·波拉克感慨道:“我所知道的大多数伟大的导演都没有演员经历,因此我并不认为这是一名导演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演员经历确实对导演有很大帮助。”

主要作品

导演

《翻译风波》(The Interpreter),2005年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2005年

《疑云密怖》,1999年

《情归巴黎》,1995年

《糖衣陷阱》,1993年

《哈瓦那》,1990年

《走出非洲》,1985年

《杜丝先生》,1982年

《没有恶意》,1981年

《电光骑士》,1979年

《夕阳之恋》,1977年

《秃鹰72小时》,1975年

《高手》,1975年

《往日情怀》,1973年

《杰里迈亚·约翰逊》,1972年

《他们射马,不是吗?》,1969年

《基堡八勇士》,1969年

《荒野两匹狼》,1968年

《游泳者》,1968年

《蓬门碧玉红颜泪》,1966年

《一线生机》,1965年

《亡命天涯》,1963年

《希区柯克时间》,1962年

监制

《玛格丽特》,2011年

《朗读者》,2008年

《选票风波》,2008年

《第一女子侦探所》,2008年

《迈克尔·克莱顿》,2007年

《解构生活》,2006年

《翻译风波》,2005年

《蓝色的40道阴影》,2005年

《建筑大师盖瑞速写》,2005年

《冷山》,2003年

《天堂》,2002年

《沉静的美国人》,2002年

参演

《奇异恩典》、《The Needs of Kim Stanley》、《AFI百年百大电影:10周年纪念版》、《克莱斯勒剧院》、《Kraft Suspense Theatre》等等。

作品风格

波拉克的电影生涯与美国其他著名的导演科波拉、斯匹尔伯格等人截然不同,他并不如科波拉等人依靠B级片拍摄的经历,历练而成为电影大师。波拉克十分擅长于反映当今社会的政治问题和揭露一些社会现实的影片,在爱情题材的电影上更是游刃有余。

正如卓别林在1965年时称赞波拉克所说,他依靠电视聚集积累拍摄经验与技巧,这样的经历比起靠B级片起家的导演更扎实,也更具有使命感。这样对电影的责任,对电影艺术的使命诚如波拉克自己所说:“如果你有和我一样的事业——那种被好莱坞认可的事业,那种有大公司和大明星为你服务的事业。也许你对此感到厌倦,想去制作一些知名度小一点的优质电影。我认为我一直在制作这种优质电影,只不过我用了不同的方法而已。”

获奖记录

在西德尼·波拉克的作品中,有19部影片共获得46项奥斯卡()提名,其中包括3次最佳导演提名,两次最佳影片提名。他的《走出非洲》赢得7项奥斯卡奖,其中包括波拉克本人的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以下为其部分获奖记录:

奥斯卡

2008最佳影片提名《迈克尔·克莱顿》制片人

1986最佳导演/最佳影片《走出非洲》导演

1983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提名《杜丝先生》导演

1970最佳导演提名《他们射马,不是吗?》导演

金球奖

1986最佳导演提名《走出非洲》导演

1983最佳导演提名《杜丝先生》导演

1970最佳导演提名《他们射马,不是吗?》导演

BAFTA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

2004最佳影片/最佳英国影片提名《冷山》制片人

1999最佳英国影片提名《滑动门》制片人

1984最佳影片提名《杜丝先生》导演

柏林电影节

1982荣誉奖/柏林摩根邮报读者选择奖《没有恶意》导演

1982金熊奖提名《没有恶意》导演

戛纳电影节

1972金棕榈奖提名《杰里迈亚·约翰逊》导演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