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校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校区

示范性软件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首批9所获批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的高校之一。2017年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
  • 中文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外文名:
  • 简称:西电、西军电
  • 创办人:
  • 办学性质:
  • 学校类别:
  • 学校特色:
  • 主管部门:教育部直属、工信部共建
  • 所属企业:
  • 现任领导:
  • 专职院士数:
  • 高职专业:
  • 本科专业:
  • 硕士点:101个
  • 博士点:50个
  • 博士后:
  • 国家重点学科:7个
  • 院系设置:
  • 校训:厚德求真 励学笃行
  • 校歌:
  • 院训:
  • 院歌:
  • 地址:
  • 院校代码:
  • 主要奖项:通信教育部排名全国第二电子教育部排名全国第四
  • 知名校友:柳传志、李默芳、王中林、杨宏
  • 知名教师:
  • 英文名:Xidian University
  • 类别:国立大学、全国重点大学
  • 学校类型:理工(电子信息特色)
  • 属性:211工程、985平台、2011计划
  • 所属地区:中国西安
  • 现任校长:郑晓静院士
  • 专职院士:13人
  • 主要院系: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计算机学院
  • 学校地址:长安区西沣路266号
  • 学校层次: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
  • 985科技平台:1个
  • 目标定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学校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壮

丽的秦岭北麓,占地3000余亩,教学区规划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教工住宅小区约500亩。新校区距西安市中心21公里,距校本部13.5公里。整体规划建设融“人文—科学—环境”于一体,人本思想沁入其中,充分彰显了高品位、特色性、园林式与智能化的现代化大学校园风采。新校区可满足2.5万名学生与2500户教工的教学、生活需要。

2001年12月,学校正式向陕西省计划委员会提出申请,计划征地建设南校区。2002年4月,获得批复。根据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和我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分别于2003年批复我校在西安市长安区征地3000亩建设新校区。

根据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总体目标,按照“人文化、数字化、园林化、国际化”的理念,南校区的三大设计(总体规划、景观绿化、标志性建筑)进行了国际招标,确定了“两轴一环六组团”的建筑和景观布局方案,确定了标志性建筑争创“国家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共分三期实施建设。

新区规划

大体分部情况:

校前区包括校行政办公楼、学术交流中心、礼仪广场和车队,位于校园东侧主入口处,临西万公路。校行政办公楼布置在学校主入口的东侧,与学术交流中心共同围合出独立的广场。学术交流中心在校行政办公楼的东侧。车队靠近主入口,方便调度,为行政接待提供便利。礼仪广场正对主入口,使学校举行升旗仪式和迎接来宾的开放空间。

核心教学区布置在校园东西主轴线上,是由公共教学楼、图书馆和公共实验楼组成建筑复合体,是整个校区的主体骨架。公共教学楼和公共实验楼主要满足低年级学生的公共教学和公共实验功能,图书馆是整个校区的核心和灵魂,是联系各楼群的核心。

学科系群由多个二级学院的专业教室、行政办公室等独立组成,包括一个工程培训中心,分布在核心教学区的南北两侧。学科系群呈点状布局,遵循由核心教学区发散出的模数式的路网结构呈细胞状发展,可自由拼接组合。

学生生活区位于校园的北侧,在雷甘公路上设有单独的生活区入口,方便对外。整个学生生活区呈线性布局,内部小环境良好,从北向围合核心教学区形成内聚外紧的态势,加强烘托中心区的气氛。大学生活动中心布置在宿舍之间。教工单身公寓位于学生生活区的一角,方便与学生联系交流。生活服务设施是一个多用途的综合体,位于学生宿舍到教学区的必经之路。

文体运动区分为三部分,分布在校园的周围,方便学生的就近活动使用。体育中心位于雷甘公路和西万公路的交汇点,集中布置体育馆、体育场和游泳馆。结合学生生活区建筑物周边的绿化布置两个小型运动场地.校内道路有校园纵轴线道路、校园主干道、区内主干道、区内支路和人行走廊组成,其中校园纵轴线道路、校园主干道和区内主干道构成校园道路的主体框架.校园纵轴线道路作为校园东西方向的主轴线,自东至西纵贯校园。道路中央设22米宽阔草坪,两边为双车道,再外面是两列高大树木形成的林荫布道;校园主干道成圆环状设计,是校内机动车行驶的主干道。

道路两边为人行道和大型绿化带形成茂盛浓郁的巨大“绿环”,将核心教学区和学科系群环抱其间;区内主干道是各个规划区内的主要干道,满足各分区内部及相互之间的交通需要.校园设主出入口一个、次出入口三个。主出入口面向西万路,经过校前礼仪广场正对校园主建筑群——核心教学区,气势恢弘。学生生活区出入口面向雷甘公路,学生生活区布置在此出入口的两侧,。校园南侧出入口面对堰南路。体育中心出入口面对雷甘公路,同时靠近主干道西万公路,此处集中设置了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等大型文体设施,便于面向社会开放服务。

新区建设

设计单位

经过多方讨论筛选,学校最终决定,采用华南理工大学设计院的设计方案.

新校区二期工程“巨构”方案设计简介

全过程设计单位: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我校新校区二期“巨构”工程为整个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群和核心工程,承担着新校区的主要教学任务,主要有公共教学楼、公共实验楼、图书馆、科技楼、行政楼、大学生活动中心六大功能建筑及观光塔,总体布局在原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将二期建筑空间单元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组合,从而构成具有多种使用功能,空间丰富的建筑群体,形成一个集约化的核心教学区。“巨构”建筑除G栋实验楼、行政楼及观光塔为二类高层建筑外,其它均为24米以下的多层民用建筑。建筑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巨构”工程在用地范围内自西向东,布置了“巨构”的核心教学区,包括了A~G栋教学与实验楼及行政楼,通过一条贯穿东西的学院街,将它们串连在一起,总长度约1170米;核心教学区的南侧沿新校区南北中轴两侧布置了图书馆及科技楼,核心教学区北侧南北中轴线上为学校的礼仪广场,南侧在图书馆与科技楼之间为校区南广场,最后在核心教学区的西边布置了大学生活动中心。

新校区“巨构”的周边已有一条9米宽的学校区级交通环道,在“巨构”内部,核心教学区与图书馆、科技楼之间设有自西向东的宽7米的小区路,南北向在D栋教学楼及校区南广场两侧各有1条7米宽小区路,上述小区路与“巨构”外环线交汇,共同组成“巨构”的车行交通体系,另外在核心教学区根据消防规范,设有若干条4米消防通道,通道中心线距离一般不超过160米,满足在紧急情况下的交通组织。核心教学区内自西向东有一条步行学院街,并在教学楼首层设有数个出入口,共同组成“巨构”内部步行系统,交通流线清晰流畅。该“巨构”设计由机械工业部深圳设计研究院承担。

新校区二期工程

我校新校区二期学生生活区建筑,是在详细性修建规划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组建筑群体,位于新校区西北角,由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不同的单体组成,以满足二期12000名学生的住宿、生活需求,是新校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

二期学生生活区根据详规,用地道路以网络化、模数化的布局为特征,每块净用地为127×82米。为与一期学生宿舍相协调,在二期布局中同样采用了组团式的空间组织形式,以建筑和连廊围成独立院落,形成若干组半围合空间。考虑到一期宿舍的建筑布局太过紧,在二期宿舍中,有意去掉了一排建筑,使得每组宿舍都有一开敞的外部活动空间,同时在与食堂的结合中空间更为收放,自然形成了食堂前面公共空间,并与每组宿舍互为渗透。

师资力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和北校区共用电子资源。图书馆馆藏文献约614万册,其中纸质文献约234万册,电子文献约380万册,中外文现刊1300种,拥有45种平台的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共计约120个,内容复盖了学校各个学科或专业。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9100余人,设有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技术物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等14个学院。

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复盖6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0个本科专业。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第四。

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22人,硕士生导师759人。学校有院士3人,双聘院士10人,“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首届“青年拔尖人才计划”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8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50人。

发展前景

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陕西工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研究生实习基地,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学校先后成为中电集团,西安市,国防科工委、陕西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与70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建有3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与国内电子、航空行业的10余个研究所、研究中心、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飞凌、Intel、IBM、惠普等45家跨国公司在学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建校80余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15万余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产生了120多位解放军将领,成长起了14位两院院士,近10位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培养了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国际GSM奖获得者李默芳,欧洲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神五”和“神六”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杨宏等一大批IT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以及数十位科研院所所长和大学校长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向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继往开来,创新图强,为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其它相关

根据学校新规划,至201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校区包括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