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

汉语汉字
复(拼音:fù)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复和它的异体字复(彳复)原是两个不同的字。简体复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会意字,本义是古代覆穴的象形。复(彳复)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形声字,从彳复声,本义为返回,后引申为恢复,答复,重复等。
  • 中文名:复
  • 拼音:fù
  • 繁体:復
  • 部首:夂
  • 字码:基本区U 590D
  • 五笔:TJTU
  • 仓颉:OAHE
  • 郑码:MAKR
  • 笔顺:撇横竖横折横横撇折捺
  • 字级:一级字
  • 平水韵:入声一屋
  • 笔画:9
  • 四角号码:80407
  • UniCode:CJK
  • 统一汉字:U 590D
  • 日文:もう1度
  • 注音:ㄈㄨˋ
  • 部外笔画:6

字源演变

复(彳复),形声字。从彳,复声,或从辵。彳、辵为义近形符,古文字中常通。“复”见于甲骨文、金文等。复下从久,久本有行义,又加彳或辵乃累增义符。复(彳复)现代简化作“复”。复的本义为返回。《说文》:“复,往来也。’”段玉裁注:“《辵部》曰: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左传·桓公五年》:“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引申为恢复。《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

又引申有报复、报答、答复、补偿、履行等义。复又作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见周公。”或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唐王维《雪中忆李楫》:“长安千门复万户,何处躞蹀黄金羁。”表示双重。《礼记·明堂位》:“复庙重檐。”又可通“覆”、“腹”等。

复,会意字。商代文字从母,是古代覆穴的象形,正中的长方形像窖穴,两头为出入处。字从文、从旨,旨亦声,《说文》:“复,行故道也。”是复的本义,但认为字“从副省声”则不正确。复的本义为覆,《说文》“瘦,地室也。从穴,复声。《诗》日:‘陶窗陶穴’。”《诗.大雅.绵》作复,皆为覆穴之义。商代复字写法,西周犹仿佛其形,春秋战国发生省变及讹变,甚至女形写在上端。

商代甲骨文中复字用法有三:一、指报告。《合集》7076:“贞:弓曰雀来复。”《周礼.天官宰夫》:“诸臣之复”。二、意为再次。《合集》22048:“壬寅卜,令已复出。”三、用做人名。鬲比盨铭:“复友融比其田其邑,复瞥言二邑。”第一个“复”义为又;友读贿,赠送之意。“复友”意即又赠送。一为还给义。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fùㄈㄨˋ

1.回去,返:反~。往~。

2.回答,回报:~命。~信。~仇。

3.还原,使如前:~旧。~婚。~职。光~。~辟。

4.再,重来:~习。~诊。~审。~现。~议。一去不~返。

5.许多的,不是单一的:重(chóng)~。繁~。~杂。~姓。

6.字形源流:甲骨文字形從夊,像人居住的窖室,上下各有出入口。從夊,表示出入行走。金文則增「彳」或「辵」,成為從彳、复聲或從辵、复聲。

详细释义

1.(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2.同本义[returnto]

復,往来也。——《说文》

反复其道。——《易·复》

公归不复。——《诗·豳风·九罭》

扬触捆復。——《仪礼•大射仪》

无往不復。——《易·泰》

卒乃復。——《书·舜典》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南朝梁《与陈伯之书》

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死者不可復生。——《公羊传•襄公三十年》

旦復旦兮。——《书·大传》

言不可復也。——《论语》

3.又如:复还(回返)

4.引申为恢复[restore]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5.又如:复国(恢复邦国);复性(恢复善良的本性);复正(恢复正规、正常);复朴(恢复真朴);复故(恢复照旧);复籍(恢复学籍;恢复国籍)

6.回归,还原[return]

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史记•田单列传》

死者不可复生。——《公羊传•襄公三十年》

旦复旦兮。——《书·大传》

言不可复也。——《论语》

7.回答[reply]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复于王者曰。——《孟子•梁惠王上》

王辞而不复。——《史记•司马相如传》

8.又如:复书(复信,答函);复谢(回拜,答谢)

9.报复[retaliate]

纵无被坚执锐者北面复匈奴之志。——汉·桓宽《盐铁论本文》

10.又如:复怨(报仇)

11.履行,实践[carryout]。如:复言(实践诺言);复践(履行约定之事)

12.古称人死后招其魂归来[revive]。如:复魂(还魂);招魂复魄

13.免除[赋税徭役][remit]

民有东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免除三人的兵役。)——汉·晁错《论贵粟疏》

14.又如:复除(免除徭役);复租(免除赋税);复免(免除徭役)

15.覆盖。引申为庇护[cover;protect;shelter]

顾我复我。——《诗·小雅·蓼莪》

16.又如:复土(盖土);复载生成(天复地载,抚育成长。指涵养包容,教育成长);复瓿(比喻著作没有价值,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五】【夊部】?房六切

行故道也。从夊,畗省声。

【卷二】【彳】复房六切

往来也。从彳复声。

说文解字注

【卷五】【夊部】?房六切

行故道也。

彳部又有复,复行而㚆废矣。疑彳部之复乃後增也。

从夊,畗省声。

房六切。三部。按畐声在一部,合音也。

【卷二】【彳】复房六切

往来也。

辵部曰: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今人分别入声去声,古无是分别也。

从彳,?声。

房六切。三部。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房六切,音伏。《说文》:往来也。《广韵》:返也。《书·舜典》:如五器卒乃复。传:复,还也。《诗·小雅》:言归思复。

又《韵会》答也。《书·说命》:说复于王。

又《韵会》白也。《礼·曲礼》:愿有复也。

又《韵会》反命也。《周礼·天官》:诸臣之复。注:复,报也,反也。疏:谓羣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讫,反报于王也。

又招魂曰复。《礼·檀弓》:复尽爱之道也。注:复谓招魂,庶几其精气之反。

又兴复。诸葛亮《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又姓。《正字通》:元有复见心。

又州名。《隋书·地理志》:后周置复州,大业初改曰沔州。

又复陶,官名。《左传·襄三十年》:使为君复陶。注:复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左传·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复陶。注:秦所遗羽衣也。

又《集韵》《韵会》《正韵》?方六切,音福。《集韵》重也。《正韵》反覆也。《易·复卦》:反复其道。《诗·小雅》:顾我复我。注:谓回转反复之也。

又《正韵》复,除也。《前汉·高帝纪》: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戸勿事。注:复其身,及一户之内,皆不徭役也。

又与复通。《史记·秦始皇纪》: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前汉·高帝纪》:上从复道上,望见诸将往往耦语。注:上下有道,故谓之复。

又与覆通。《诗·大雅》:陶复陶穴。《音义》复,累土于地上。《说文》作覆。

又《集韵》《韵会》《正韵》?浮富切,浮去声。《集韵》:又也。《增韵》:再也。《诗·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

又叶房月切,音伐。韩愈《招扬之罘诗》: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复。作诗招之罘,日夕抱饥渴。渴,巨列切。

又??㚆?。

音韵集汇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三等

全浊

房六切

bʰjuk

集韵

入声

三等

全清

方六切

pfiuk

入声

三等

全浊

房六切

bviuk

韵略

复(⿰彳复)

去声

扶富切

复(⿰彳复)

入声

方六切

复(⿰彳复)

入声

房六切

增韵

复(⿰彳复)

去声

扶富切

复(⿰彳复)

入声

方六切

复(⿰彳复)

入声

房六切

中原音韵

复(⿰彳复)

入声作平声

鱼模

全清

fu

复(⿰彳复)

入声作上声

鱼模

全清

fu

中州音韵

复(⿰彳复)

入声作平声

鱼模

房夫切

复(⿰彳复)

入声作上声

鱼模

叶府切

复(⿰彳复)

去声

尤侯

防又切

洪武正韵

复(⿰彳复)

去声

全浊

扶富切

viou

复(⿰彳复)

入声

全清

方六切

fyuk

复(⿰彳复)

入声

全浊

房六切

vyuk

分韵撮要

复(⿰彳复)

阳入

第六东董冻笃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