衾

汉语汉字
“衾”是一个汉字,读音qīn,释义:被子,出自《诗·召南·小星》、《仪礼·士丧礼》、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白居易《长恨歌》。[1]
  • 中文名:衾
  • 拼音:qīn
  • 部首:衣
  • 仓颉:OINV
  • 笔画:10
  • 五笔98:WYNE
  • 笔顺编号:3445413534
  • 四角号码:80732
  • Unicode:CJK
  • 笔顺读写:撇捺捺折捺横撇折撇捺

基本信息

部首笔画

部首:衣部外笔画:4总笔画:10

五笔86:WYNE五笔98:WYNE仓颉:OINV

笔顺编号:3445413534 四角号码:80732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87E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今衣汉字部件分解:今衣

笔顺编号:3445413534

笔顺读写:撇捺捺折捺横撇折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知识

汉语拼音:qīn

(从衣,今声。本义:被子)

笔画数:10;

部首:衣;

笔顺编号:3445413534

同本义 [bed quilt]

被子:衾枕。

词例

衾,大被。——《说文》。段注:“寝衣为小被(夹被),则衾是大被(棉被)。”

抱衾与裯。——《诗·召南·小星》

缁衾赪里,无紞。——《仪礼·士丧礼》

衣衾衣(被子和衣服) 衾多少厚薄多少之数。——《荀子·礼论》

布衾多年冷似铁。——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狐裘不暖锦衾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唐·白居易《长恨歌》

以衾拥覆。——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西厢记》

衾衽(指被与席。一说为枕席之间);

衾枕(被与枕);衾绸(被;一说为大被和床帐);

衾影无愧(暗中不做亏心事。后人引喻人在私生活中无败坏德行的事);

成语来源

衾影无愧

qīnyǐng-wúkuì

指在私生活中无丧德败行之事,问心无愧

[a clear conscience in the still hours of the night]

例: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惭,屋漏不愧。——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其他信息

在倭国江户时代佐渡岛一带出没的“一反木绵”之一。形象有如大幅的温泉布,会在晚上突然飞出,扑到行人把目标的头部包裹着。据说其身体质地奇特,即是多锐利的刀剑都不能把其割开,但只要以染黑了的牙齿攻击便可以把它们咬开。因此,佐渡岛的男性都有“黑齿”的习惯。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去金切《集韵》《韵会》袪音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