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

汉语汉字
衰[1](拼音:shuāi、cuī、suō)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用草编织的衣服的样子;“衰”的本义即用草编的用于遮雨的衣服,即蓑衣,是“蓑(suō)”的初文。蓑衣是用草一层层编成的,故“衰”又引申为按等级递减,这一意义今读为cuī。“衰”由此泛指渐弱、退化、没落等意义,读作shuāi。
  • 中文名:衰
  • 拼音:shuāi cuī
  • 部首:亠
  • 五笔:ykge
  • 笔画:10
  • 外文名:failure
  • 反义词:盛

文字源流

“衰”为蓑的本字。古代没有伞和雨衣时,用蓑衣和斗笠遮雨。雨天,农民、牧民、渔民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耕田、插秧、牧牛、牧羊、捕鱼。西周金文(图A)中的“衰”正像用草编织成的衣服;上部像衣领,下部像向下披垂的草。一说,上部像斗笠的样子,整个字形是像戴斗笠的人披着草制的雨衣。《说文解字》古文(图1)就很像一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样子。小篆作图2,上下合起来是“衣”字,中部表示蓑衣,加符象事。睡虎地秦墓竹简文字作图3,表蓑衣的构件的上部几斜画合并成一横。汉隶(图4、5、6)又省去了中间两斜画,写作“衰”。

“衰”的本义顾名思义,是指用草编织成的遮风避雨的蓑衣。用草编物,必按次第层叠进行,故“衰”又可引申为等差之义。这种意义今读cuī,如《管子·小国》:“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尹知章注:“衰,差也。”“衰”的等差义不仅可以用来表述土地爵禄的等差,还可用来表述服丧所穿的丧服的不同等次。《仪礼》丧服十一章,其中的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就有两服以“衰”为名。

“衰”在“等差”的意义上进一步引申,就可以获得衰退、衰落的词义。这合乎词义的因果引申规律,因为事物由大到小、由尊向卑依次递减,必然会导致量的衰减。因此,衰退、衰落是因物有等差所致。《论语·微子》:“凤兮风兮,何德之衰?”《礼记·王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其中的“衰”都含有衰退、衰落之义,这种词项至今还存。尤其是在一些方言里,用来指称志气懒惰、行为乖张的人,如广东粤语有衰仔、衰女等称呼,特指那些不争气、败坏家风的子女。

“衰”一词负载了众多的词项,后人往往以破读的方式来区别这些不同的义项,因此造成一词数音,又造了数义分形。衰今有suō、cuī和shuāi三种读音,差别较大,但在古代这三种读音都属于微部的字,读cuī为清纽,读suō为心纽,都属于齿头音,为旁纽关系。读shuāi为生纽,与心为邻纽。因此古音是十分相近的。按照段玉裁的观点,所谓的破读、四声别义,都是后人人为规定的,而在古代是没有这种分别的。那么蓑衣、等差、衰退、衰落义都是suō这个词音所负载的,都是用“衰”这个词形来记录的,将一音改变为数音,一形改变为数形,是后来的人所为。由于给“衰衣”这个词项造了一个新的从艸,衰声的形声字,“衰”就被专用来指称等差、衰退、衰落等义。

详细解释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shuāi

动词

由强变弱;减退

decline;

wane

《易‧杂卦传》:“《损》《益》,盛衰之始也。”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衰亡;衰退;兴衰;早衰;年老力衰

枯萎,凋谢

wither

战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懈怠

slack;

sluggish

战国·屈原《九章·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韩非子‧解老》:“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观时衰。”

〈方言〉败坏;不善

瞿白音《南下列车》:“看你们这样的‘衰’!”

形容词

虚弱

weak;feeble

唐·杜甫《石壕吏》诗:“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欧阳予倩《木兰从军》第三场:“父母力衰年纪迈,全靠儿女有安排。”

衰颓;衰微;衰朽

衰老;年老精力衰弱

decrepit;old

《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衰年;衰暮

cuī

名词

差别;次第

《管子‧小匡》:“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

古代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在胸前。也作“缞”

《左传‧襄公十七年》“晏婴麤缞斩”唐孔颖达疏:“衰用布为之,广四寸,长六寸,当心。故云‘在胸前’也。”

斩衰

动词

按等级递减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

减少

reduce

《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衰乎?”

suō

名词

同“蓑”。蓑衣

《广雅‧释器》:“萆谓之衰。” 王念孙疏证:“《越语》云:‘譬如衰笠,时雨既至,必求之。’经传或从艹作蓑。”按,今本《国语‧越语上》作“蓑笠”。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衣部】穌禾切(suō)

艸雨衣。秦謂之萆。从衣,象形。

(?/?),古文衰。 

说文解字注

艸雨衣。雨衣有不艸者,《左傳》“成子衣製杖戈。”杜曰:“製,雨衣。”按,言製則非艸爲,若今油布衣。

秦謂之萆。艸部曰:“萆,雨衣。一曰衰衣”,此則著萆爲秦語也。《小雅》“何蓑何笠”,傳曰:“蓑所以僃雨,笠所以禦暑”,《公羊傳》“不蓑城也”。何云:“若今以艸衣城。”《齊語》注云:“襏襫,蓑襞衣也”,襞或萆字,亦作薜,《六韜》“蓑薜簦笠”。衰俗从艸作蓑,而衰遂專爲等衰、衰絰字,衰絰本作縗,衰其假借字也。以艸爲雨衣,必層次編之,故引伸爲等衰,後世異其形,異其音。古義茫昧矣。

从衣,象形。謂冄也。穌禾切,十七部。

广韵

楚危切,平支初 ‖ 衰聲歌3部(cuī)

衰,小也。減也。殺也。楚危切,又所危切。二。

【校釋】所危切:當在支韻,而其又音所追切在脂韻。

所追切,平脂生 ‖ 衰聲微3部(shuāi)

衰,微也。所追切。三。

倉回切,平灰清(cuī)

縗,喪衣,長六寸,博四寸。亦作衰。

【校釋】博:原訛作“傅”,據元泰定本及《説文》改。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 衰;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4

古文:?、?

(suī)《唐韵》所危切。《集韵》双隹切,並音䙑。小也,减也,杀也。《类篇》:浸微也。《韵会》:弱也,耗也。

(cuī)又《集韵》初危切,音夂。《玉篇》:等衰也。《齐语》: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cuī)又《集韵》仓回切,音崔。《类篇》:同縗,丧服也。《礼·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齐衰恶筓以终丧。

又邑名。《晋语》:公子济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注:三者皆晋邑。

又《集韵》蓑本字。《说文》:艸雨衣。秦谓之萆。《诗·小雅》:何衰何笠。《石经》作蓑。

(shuāi)又《韵补》所类切,音帨。东方朔《七谏》:驽骏杂而不分兮,服疲牛而骖骥。年滔滔而日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说文》作?。《类篇》作?。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中部是“口”加一横,两端出头。

【写法】上略窄下略宽。“亠”,点在竖中线上端。中部“口”居上半格;“口”的底部在横中线,长横宽于“亠”。“?”,居下半格;第一笔撇与㇙(竖提)起笔偏左,末笔捺与左撇对称,撇尖、捺脚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ʂ

wi̯ər

先秦

王力系统

ʃ

ǐwəi

先秦

周法高系统

s

iwər

西汉

东汉

jiəi

jiəi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wəi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脂之

jiwei

隋唐

高本汉系统

ʂ

wi

隋唐

王力系统

ʃ

wi

隋唐

董同龢系统

ʃ

juei

隋唐

周法高系统

ʂ

iuɪi

隋唐

李方桂系统

jwi

隋唐

陈新雄系统

ʃ

ǐue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五支

合口呼

次清

楚危切/所危切

tʃʰjue

平声

上平六脂

合口呼

全清

所追切

ʃjuei

集韵

平声

上平五支

初危切

平声

上平六脂

双隹切

平声

上平六脂

丘追切

平声

上平十五灰

仓回切

平声

下平八戈

苏禾切

礼部韵略

平声

初危切

平声

所追切

增韵

平声

初危切

平声

所追切

平声

仓回切

平声

桑何切

中原音韵

阴平

齐微

合口呼

次清

tsʼui

阴平

皆来

合口呼

全清

ʂuai

中州音韵

平声

齐微

思虽切

平声

皆来

舒歪切

洪武正韵

平声

七灰

次清

仓回切

ts‘uei

平声

七灰

全清

所追切

ʃuei

平声

十四歌

全清

桑何切

so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二十二虽髓岁

阴平

第二十八魁贿诲

tttt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