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号

表情符号

非言语信息
网络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类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质量,还极大地丰富了人类表情传意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其中又以大量的非言语的表情符号为其特征。[1]表情符号用来生动呈现和描摹日常面对面交际中的非言语信息,使双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中文名:表情符号
  • 外文名:emoticons
  • 别名:
  • 出现时间:1982年9月19日
  • 组成:符号组成的表情
  • 适用范围:短信和聊天软件和交流平台
  • 意 义:表达使用者此时的感受

简介

如今许多通讯程序(特别是即时通讯程序)及论坛开始应用更生动的小图案(icon)来表示心情。

因此20世纪末在英文中有新的词汇来说明这些表情符号,即将情绪(Emotion)与小图案(icon)两个字巧妙地合并,成为新词“Emoticon”。

日语则称之为“颜文字”,“颜”字意为脸庞,“颜文字”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用文字和符号组成表情或图案来表达撰写者的心情,此词也逐渐为台湾的年轻人所采用,大陆多为二次元爱好者所接受。

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法尔曼(匹兹堡计算机科学教授)教授在电子公告板,第一次输入了这样一串ASCII字符:“:-)”(微笑,顺时针旋转90度可得)。

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电脑笑脸就此诞生。从此,网络表情符号在互联网世界风行,为社会广泛接受。

历史背景

1982年9月19日,史考特·法尔曼(ScottFahlman)率先于卡内基美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电子布告栏上使用:-)及:-(作为表情符号,是表情符号出现于网络世界的开端。

原本以为该次使用纪录已经无法追溯,却在20年后,由杰夫·拜尔德(JeffBaird)从备份磁带里找了出来。

表情符号流行之初,系使用ASCII的可显示字元,并以转90度角的方向来模拟人的脸部表情。传到亚洲国家以后,先是有人改用不转90度角的模拟方式,阅读时不用再侧着头。

其后又有人添加亚洲文字常见的全角字元,使得表情更为丰富。近年来又出现脸部之外的各体身体表情,表达题材也更加多元。

传统风格

传统的最初原型只有一个“:)”,后来使用者不断增加,创造出各种不同形式的表情符号。

横看形式:

:-)微笑。:-(不悦。;-)使眼色。

:-D开心。:-P吐舌头。:-C很悲伤。

:-O惊讶,张大口。:-/怀疑。8-)戴眼镜者的微笑。

xc==呕。--<-<-<@送你一朵玫瑰花。<※花束。

<*)>>>=<鱼骨头。<□:≡乌贼。(:≡水母。

0.0无语-。-开心-3-嘟嘴

社会讨论

男人用表情符会不会太娘?

人们在日常的沟通中飘荡着名为“emoji表情”的幽灵。很可能就在此刻某个你认识的人就正在发送竖起拇指的表情确认一个会议,或向朋友发送一个友好的鬼怪表情来表达不屑之意。

然而这些小男孩(还有女孩、农场动物和食物)图标并非毫无争议。

那些崇尚文字的老古董们用自己的心灵之窗目睹了文字的衰退,那些礼仪的卫道士们则感慨从这些表情的蜗牛路迹上淋漓滴下的黏腻幼稚的东西在扩散。

考虑到它们与还在念书的女生们用来装饰笔记本的心形图案十分相似,更不用提它们被全世界的青少年拿来广泛使用,导致一些人开始对成年男性究竟能否使用它们产生了怀疑。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学的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John McWhorter)表示一些男性对使用emoji表情心怀顾忌的原因在于,用他的话说就是“女人才爱用咧”。他又补充说道,现在已经不是这种状况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