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皮肤炎症疾病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是指禽、畜类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炎症。因常在水稻种植时发生,所以又称稻田皮炎。在许多国家,常因在淡水湖或半咸水海游泳后发生,故称游泳痒,日本人称湖岸病。在中国水稻种植区均见该病。
    中医病名: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外文名:cercarial dermatitis 别名: 就诊科室:皮肤科、感染性疾病科 多发群体: 常见发病部位:皮肤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局部刺痛、红斑 传染性: 传播途径:

简介

尾蚴性皮炎( cercarial dermatitis)又称尾蚴皮炎、血吸虫尾蚴皮炎,是一种由于血吸虫尾蚴钻入人体皮肤而引起组织局部病变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局部刺痛、红斑、瘙痒、肿胀、丘疹、疱疹,以及风团。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者的症状可自行消退,但有再感染风险,症状严重者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也能恢复正常,且不影响日常生活。

病因

血吸虫尾蚴皮炎是由寄生于哺乳动物、禽类及鸟类的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引起所致。

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初次大量侵入表皮,也可进入真皮,尾蚴分泌代谢产物和尾蚴死亡后裂解产物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致皮肤生发层细胞溶解、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周围水肿,表皮出现小水泡、泡内有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水泡表皮坏死脱落。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表皮脓肿。如再次重复感染,免疫反应更强烈,局部皮损出现更早且剧烈。

检查

皮肤活组织检查,感染早期,在表皮和真皮之间发现血吸虫尾蚴可确诊。粪便涂片镜检,查找虫卵或孵出毛蚴。

诊断

确诊主要依据流行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在粪便中查找出的卵和孵出的毛蚴。

治疗

治疗以干燥、收敛、止痒为原则,应注意清洁,少用热水及肥皂。出现浸渍时可外用粉剂(如枯矾、氧化锌、滑石粉),每天数次。糜烂时可用具有消炎、抗感染及收敛作用的溶液进行湿敷,如0.1%依沙吖啶(雷佛奴尔)锌铜合剂(达里波液),亦可搽3%甲紫(龙胆紫)液、20%鞣酸甘油或鞣酸软膏(鞣酸、甘油、樟脑、苯酚、亚硫酸钠、滑石粉、石蜡、凡士林)效果良好。继发感染可根据轻重情况,用0.1%依沙吖啶(雷佛奴尔)溶液、l%小檗碱(黄连素)溶液或黄柏、生地榆各15克,煎水浸洗或湿敷。炎症明显伴淋巴管、淋巴结炎症或发热者,可局部或全身用抗生素治疗。

安全提示

该病多发生于患者与水面接触的皮肤部位,人一般在下水接触尾蚴后10-30分钟即可发病预防该病主要是做好个人防护。下水前,局部可以涂擦20%的松香酒精等。治疗以止痒、消炎、预防继发感染为主。可以外用炉甘石粉洗剂、1%-3%的樟脑精和防蚴霜等皮肤膏。全身治疗可内服抗过敏药物或镇静药。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