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

双壳纲帘蛤目马珂蛤科动物
一种对于可食用双壳贝类的泛称,也被叫做蛤蛎、蛤、文蛤、西施舌、蚌、花甲。已知12 000种,其中约500种栖于淡水,其余的为海栖。通常栖于砂质或泥质的水底。[1]
    中文名:蛤蜊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 亚门: 纲:双壳纲 亚纲: 目:帘蛤目 亚目: 科:马珂蛤科 亚科: 族: 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蛤 中文别名:蛤蟆、蛤蜊 分布:浅海沙中、华北平原

简介

蛤(clam)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Bivalvia)无脊椎动物。已知12,000多种,其中约500种栖于淡水,其余的为海栖,双壳类通常栖于砂质或泥质的水底。严格来说,蛤指具两片相等的壳的双壳类动物。内脏团前後各有一束闭壳肌连于两壳之间,用以闭壳。有强大、肌肉质的足。蛤通常埋于水底泥沙中近表面处至0.6公尺(约2呎)深处。很少像某些其他双壳类动物那样在水底移动。

多数蛤类栖于浅水水域,埋于水底泥沙中免受波浪之扰。深海团结蛤(Abra profundorum)曾在太平洋中4800米深处发现。

习性

蛤将水从进水管吸进,又从出水管排出,从而进行呼吸和摄食。鳃上无数纤毛摆动将水流驱动。另一些纤毛将流入的水流中的食物滤出,与黏液黏结,运入口中。雄体可以谈笑风生。雌体将卵释入水中,在此与雄体排出的精子相遇而受精。幼体自由游泳一个短时间,然後沉埋于水底生活,少数蛤类,如芽蛤属(Gemma)的种类,进行体内受精和发育。

种类

蛤类的体型大小差异极大,小者如骨节心蛤属(Condylocardia),长仅0.1毫米;大者如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大砗磲(Tridacna gigas),宽1.2米。

许多蛤类,包括圆蛤、严蛤、女神蛤和海螂可食。帘蛤科(Veneridae)的可食种类有北圆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又称樱桃核蛤、小颈蛤、硬壳蛤)和南圆蛤(M. campechiensis),北圆蛤长约7.5~12.5厘米;壳白色,无光泽,厚实,圆形,具明显的同心圆纹;分布于圣罗伦斯湾至墨西哥湾一带的潮间带,是大西洋沿岸最重要的食用蛤。南圆蛤长约7.5~15厘米;壳白色,重而厚实,分布于乞沙比克湾至西印度群岛一带的潮间带。

太平洋女神蛤(Panopea generosa)分布于从阿拉斯加至下加利福尼亚沿岸,钻入潮滩60~90厘米深的泥中;壳白色,椭圆形,长15~20厘米;重量可达3.6公斤。大西洋女神蛤(P. bitruncata)与之相似,分布于从北卡罗来纳至墨西哥湾一带沿岸海域。

海螂(Mya arenaria)俗称软壳蛤、长颈蛤、蒸蛤,为汤和杂烩的常用材料。分布于所有海洋,钻入深10~30厘米的泥中;壳呈灰白色,卵圆形,长7.5~15厘米。

斧蛤属(Donax)的种类也常用于肉汤和杂烩,南斧蛤(Donax variabilis)长1~2.5厘米;粉红色、黄色、蓝色、白色或淡紫色,分布于从维吉尼亚至墨西哥湾多沙的海滩。北斧蛤(D. fossor)长1~12毫米;黄白色,有淡蓝色辐射线纹;栖于长岛至新泽西州开普梅(Cape May)一带的浅水水域。

通常不作为食品的蛤类包括血蛤科(Sanguinolariidae),中韧蛤科(Mesodesmatidae),篮蛤科(Corbulidae),帮斗蛤科(Pandoridae)、色雷斯蛤科(Thraciidae)和海笋(piddock)。肌朿蛤属(Myalina)已灭绝,在地层对比方面十分重要。

最大的分布于太行山脉的华北平原支脉,十分稀有,属于特级保护动物。

食用功效

蛤蜊性味冷,无毒(《嘉佑本草》)。味咸,寒,无毒(《日用本草》)。味甘,大寒,无毒(《饮膳正要》)。保健功能是滋阴,利水,化痰,软坚。治消渴,水肿,痰积,痞块,瘿瘤、崩、带、痔疮(《中药大辞典》)。《本草经疏》说:“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本草会编》:“蛤蜊,生东南海中。白壳紫唇,大6~9厘米者,闽、浙人以其肉充海错,亦作为酱蘸,其壳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类似蛤蜊的动物还有西施舌和文蛤。西施舌又称车蛤,为蛤蜊科西施舌的肉,生活于浅海泥沙滩,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性味甘咸,平;滋阴养液,清热凉肝,明目。

营养价值

蛤肉的营养价值丰富,在每100克蛤肉中含蛋白质10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5克,以及碘、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而蛤壳中则含碳酸钙、磷酸钙、硅酸镁、碘、溴盐等。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文蛤中有一种叫蛤素的物质,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抗癌效应。

化学成分

食部每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0.8克,脂肪1.6克,碳水化物4.6克,灰分3克,钙37毫克,磷82毫克;铁14.2毫克,维生素A400国际单位,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每公斤干蛤含碘2400微克。又食部每100克含抗坏血酸5毫克。

药用价值

蛤蜊味咸寒,具有滋阴润燥、利尿消肿、软坚散结作用。《本草经疏》中记载,说:“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除这种传统用法外,还对蛤蜊组织进行化学提取,提取物称为蛤素。动物实验证明,蛤蜊对小鼠的肉瘤和腹水瘤都有抑制作用和缓解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蛤蜊肉炖熟食用,一日三次可治糖尿病。蛤蜊肉和韭菜经常食用,可治疗阴虚所致的口渴、干咳、心烦、手足心热等症。常食蛤蜊对甲状腺肿大、黄疽、小便不畅、腹胀等症也有疗效。(《本草经集注》)

功效作用

蛤蜊肉以及贝类软体动物中,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它们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胆固醇的药物谷固醇更强。人们在食用蛤蜊和贝类食物后,常有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这对解除一些烦恼症状无疑是有益的。

蛤蜊忌与田螺、橙子、芹菜同食。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42 千卡

蛋白质

24.2 g

脂肪

1.6 g

胆固醇

50 mg

饱和脂肪酸

0.3 g

多不饱和脂肪酸

0.2 g

单不饱和脂肪酸

0.3 g

碳水化合物

5.9 g

叶酸

7 μg

112 mg

32 mg

327 mg

628 mg

65 mg

2.7 mg

0.84 mg

维生素A

149 μg

维生素B1(硫胺素)

0.02 mg

维生素B2(核黄素)

0.07 mg

烟酸(烟酰胺)

0.58 mg

维生素B6

0.02 mg

维生素B12

18.63 μg

维生素D

0.1 μg

维生素E

1.12 mg

维生素K

0.3 μg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