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

对艺术作品的描述、分析、阐释和评价
艺术批评是一种智性活动,也是一种写作文类。它是对艺术作品的描述、分析、阐释和评价。艺术批评古已有之。无论是古希腊、拉丁文献,还是中国古代典籍,多有关于艺术评论或艺术鉴赏、批评的记载。不过,在古代,这种评论或鉴赏、批评,通常作为博学多才的高人之间(在欧洲经常是作家、诗人与艺术家之间),或三二知己私下里发生的文雅之事。只有到了18世纪中叶的英国和法国,随着直接面向市民阶层的官方展览的大规模进行,作为市民社会公共领域一部分、在报刊上公开发表的艺术评论或艺术批评文章,才使得批评成为某种公开的活动,批评写作则成为一种独特的文类。作为某种带有学科规范性质的艺术批评,通常可以追溯到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到今天,艺术批评还是沟通展览方与观众的重要手段,也是在艺术家和公众之间架设的必要桥梁。[1]
  • 中文名:艺术批评
  • 外文名:
  • 别名:
  • 性质:科学性,艺术性
  • 对象:一切艺术现象
  • 中心: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的基本原则

(一)艺术批评中的描述

一般来说描述的原则是客观、中立,对没有机会到达展览现场,也没有机会接触艺术作品的观众来说,这种描述可以帮助他确立一件艺术品的基本面貌。在没有相机、录像和当今的智能手机的时代,艺术作品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靠作家游记和艺术评论中的描述,因此十分重要。优美的描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从古希腊的艺格敷词(ekphrasis)到中国的汉赋,东西方文化中关于艺术品的美文在在皆是。即使在现代艺术批评中,清晰而雅致的描述也令人印象深刻,如见画影。(二)艺术批评中的分析

分析是艺术批评中的主要环节,有时候是主导环节。无论是形式分析还是精神分析,或者采用其他艺术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都是艺术批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分析可以针对艺术品的形式关系、空间关系、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也可以是对作品的主题所作的分析。有关作品形式因素的分析,有时可以合并到描述之中。有关作品形式因素构成某种形式美的分析,有时可以合并到解释之中。在某些人看来,关于作品的形式分析并不具有独立的地位。当然,描述和分析也可以涉及作品的题材和主题,但它们通常被归入解释的领域。(三)艺术批评中的阐释

艺术批评的目的,不只是提供关于作品的感觉经验的描述,更重要的是提供关于作品的意义的解释。阐释主要关乎艺术作品的意义,且最难言诠。20世纪以来,有多少关于艺术的理论,就有多少关于意义的理论。早期艺术批评中的阐释通常会假定艺术品的意义是固定的,可以被拈出或界定,但是晚近艺术批评中的阐释越来越强调多重意义的可能性,它可能完全不吻合艺术家的意图。(四)艺术批评中的评价

艺术批评不仅要有关于艺术作品信息的描述,要有关于作品的意义的解释,更重要的还要有关于作品的价值的评判。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评价可能根本不是批评的必要部分。对此格林伯格曾直言言:“艺术将会被解释、分析和解读,会在历史地位、社会、政治等方面被提及。但是,那些把艺术作为艺术(而非别的东西)来体验的回应却被忽略。”

艺术批评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一)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是艺术史学科的基础,由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率先确立为一种分析艺术品的方法。后在弗莱与其朋友及弟子克莱夫·贝尔等人的努力下,使其上升到一种美学的高度,形成了所谓的形式主义美学。

根据夏皮罗的风格概念,风格包含三个层次:一、形式要素;二、形式关系;三、形式品质。形式要素(不是界定而是举例)如绘画的点、线、面、色彩。形式关系是指上述各种要素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之中(或和谐或紧张等等)。形式品质最难言诠,夏皮罗把它称之为艺术品的表现力,对应的是艺术家创作时的某种心境。(二)图像志与图像学

图像志与图像学是艺术史的第二大基础。早在19世纪艺术史学科创立伊始,对图像主题的分类描述、整理和归类,就已成为艺术史的最大工程。著名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曾就形式分析、图像志和图像学做过一个著名的解释。他认为,对图像(例如绘画)的单纯的形式分析,对其中的形状、体量、光线和空间等等进行的研究和辨认属于“前图像志”的形式研究。根据其他图像或文本,确定一个图像主题的工作叫图像志。而对图像深层意义的研究则叫图像学。(三)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一种治疗心理疾患的方法,他也用这种方法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艺术作品。精神分析学说深深地吸引了艺术家们的注意力,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现代艺术中的许多艺术运动和艺术创作,都与精神分析相关。在《现代主义艺术中的精神分析法》一文里,美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哈尔·福斯特曾较为详尽地列举了精神分析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关系,以及它在对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批评中所发挥的作用。(四)艺术社会史

艺术社会史是艺术史研究和艺术批评写作的主要理论与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20世纪初在东欧国家艺术史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有豪泽尔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西方艺术史的主流,至少在所谓的“新艺术史”中占据主导位置。艺术社会史虽然主要是艺术史研究的理论或方法,但也可以运用于艺术批评。

(五)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是20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影响深远的学术思潮,它通过突出语言和符号的中介性,强调了现实的建构性质,对朴素的实在论和反映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整个人文学科乃至社会科学都带来了全新的思想。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等。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的一个主导思想是,符号的意义并不在于与外在对象的符合,而在于符号所处的系统或结构。结构主义艺术批评中最著名的,当数罗莎琳·克劳斯发表于1979年的论文《扩展场域的雕塑》。

(六)后结构主义

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后结构主义开始取代结构主义的理论地位。结构主义思想的一个弱点是假定一个封闭的语料库,预设系统或结构边界的清晰性,一旦这样的封闭性和清晰性不存在,符号的意义就始终处于不断的滑动中,永远无法落实。这就是著名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的主要思想。与此同时,他系统地发展出一套解构西方语言和哲学的方法,被称为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解构,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欧美人文学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