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点马鲛鱼

蓝点马鲛鱼

鲭科马鲛属动物
鲅鱼也叫蓝点马鲛(学名),硬骨鱼纲,鲈形目,鲅科。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斑点马鲛,康氏马鲛等。[1]马鲛鱼上侧面有数列蓝黑色圆斑点,腹部龙白色,背鳍与臀鳍之后有角刺。体长而侧扁,体色银亮,背具暗色条纹或黑蓝斑点,口大,吻尖突,牙齿锋利,游泳迅速,性情凶猛。
    中文名:蓝点马鲛鱼 拉丁学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 别名:蓝点鲛、鲅鱼、条燕、板鲅、竹鲛、尖头马加、马鲛、青箭 界:动物界 门:脊椎动物门 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 目:鲈形目 亚目:鲭亚目 科:鲭科 亚科: 族: 属:马鲛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小鳍9;臀鳍15~16,小鳍8~9,胸鳍21;腹鳍I-5;尾鳍20。鳃耙3~4+9~10。叉长为体高5.8~6.5倍,为头长4.5~4.8倍。头长为吻长2.7~2.9倍,为眼径4.9~6.1倍。体延长,侧扁,背缘和腹缘浅弧形,以第二背鳍起点处最高,向后渐细,尾柄细,两侧在尾鳍基各具3条隆起嵴,中央嵴长而高,其余2嵴短而低。头中大,头长大于体高,背面圆凸,两侧平坦,头的腹面向后倾斜。吻长,尖突,长约为眼径2.3~2.5倍。眼较小,上侧位,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宽凸,大于眼径。鼻孔每侧2个,分离,前鼻孔圆形,后鼻孔裂缝状,紧位于眼前缘。

口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约等长。眶前骨窄,上颌骨仅部分为眶前骨遮盖,后端钝圆,后延伸达眼后缘下方。上下颌牙强大,侧扁,尖锐,牙侧无锯齿状缺刻,上颌牙一行,16~20枚,下颌牙一行,14~17枚。腭骨具细颗粒状牙带。舌上无牙。鳃孔大。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光滑,无棘。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较长,排列稀疏。肛门位于臀鳍前方。体被细圆鳞,侧线鳞较大,明显,腹侧大部分裸露无鳞;头部除后头部和鳃盖后上角具鳞外,其余部分裸露。第二背鳍、臀鳍、胸鳍、腹鳍均被细鳞。侧线完全,无分支,始于鳃盖后上角,沿背侧呈波状延伸,伸达尾鳍基。

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基底长,起点在胸鳍上方,由柔弱鳍棘组成,第二和第三鳍棘最长,其余鳍棘向后渐短,鳍棘平卧时可收折于背沟中。第二背鳍短,紧位于第一背鳍后方,起点距尾鳍基部较距吻端为近,后方具9个分离小鳍。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鳍条下方,后方具8~9分离小鳍。胸鳍较短,宽镰状。腹鳍小,位于胸鳍基底下方。尾鳍深叉形。体背侧蓝黑色,腹部银灰色。沿体侧中央具数列黑色圆形斑点。背鳍黑色。腹鳍、臀鳍黄色。胸鳍浅黄色,边缘黑色。尾鳍灰褐色,边缘黑色。

生活习性

属暖性上层鱼类,以中上层小鱼为食,夏秋季结群向近海洄游,一部分进入渤海产卵,秋汛常成群索饵于沿岸岛屿及岩礁附近,为北方海区经济鱼之一。盛渔期在5至6月份。每年的4~6月份为春汛,7~10月份为秋汛,5~6月份为旺季。捕捞方法为流网、机轮中层拖网及钩钓等。

分布范围

北太平洋西部、中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主要渔场有舟山、连云港外海及山东南部沿海。

营养价值

鲅鱼居上层,游速快、喜活食,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19克、脂肪2.5克。除鲜食外,还可加工制做罐头或咸干品。民间有“山有鹧鸪獐,海里马鲛鲳”的赞誉。大连人对鲅鱼食用颇有创意,有久负盛名的系列知名小吃,如鲅鱼水饺、鲅鱼丸子、鲅鱼烩饼子、熏鲅鱼、红烧鲅鱼等,已成大连的名吃,外地游客慕名来连,以争相品尝为快。尤其是鲅鱼氽丸汤,那真是丸香、汤鲜、味美的海鲜一绝,更是四季皆宜、老少皆宜、中外皆宜、食客同赞的人间美食。此外,鲅鱼还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疗功能,常食对治疗贫血、早衰、营养不良、产后虚弱和神经衰弱等症会有一定辅助疗效。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