蕤

汉语汉字
蕤是一个汉字,读音为ruí ,释义:(1) 衣服帐幔或其他物体上的悬垂饰物。(2) 花。(3) 花蕊。《说文》:“蕤,草木华垂貌。”的意思。[1]
  • 中文名:蕤
  • 拼音:ruí
  • 部首:艹
  • 仓颉:TMOM
  • 郑码:EGMC
  • 笔画:15
  • 释义:蕤,草木华垂貌
  • 出处:《说文》
  • 注音:ㄖㄨㄟˊ

基本信息

蕤拼音:ruí 注音:ㄖㄨㄟˊ

简体部首:艹,部外笔画:12,总笔画:15

繁体部首:艸,部外笔画:12,总笔画:18

五笔86:AETG

五笔98:AGEG

四角号码:44231

UniCode:CJK  

汉字释义

〈形〉

(形声。上形,下声。本义:草木花下垂)同本义 [drooping]。

蕤,草木华垂貌。——《说文》

〈名〉

(1) 衣服帐幔或其他物体上的悬垂饰物 [tassel]。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大白冠、缁布之冠皆不蕤。——《礼记》

(2) 花 [flower]。

争抱寒柯看玉蕤。——苏轼《南乡子》

(3) 花蕊 [pistil(雌);stamen(雄)]。

此酒乃以百花之蕤,万木之汁,加以麟髓凤乳酿成。——《红楼梦》

引证注释

草木枝叶下垂貌。汉 东方朔 《七谏·初放》:“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南朝 梁 江洪 《咏蔷薇》:“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摇颺葳蕤,与时推移。”唐 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

羽毛饰物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下摩兰蕙,上拂羽盖;错翡翠之葳蕤,缪绕玉绥。” 颜师古 注:“葳蕤,羽饰貌。”南朝 梁 沉约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虹旌迢递,翠华葳蕤。”宋 沉遘 《赠李审言》诗:“使节葳蕤出 汉 宫,我方受瑞守 江 东。

华美貌;艳丽貌。《玉台新咏·古诗》:“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文选·左思》:“敷蘂葳蕤,落英飘颻。” 张铣 注:“葳蕤,花鲜好貌。”唐 刘禹锡 《观舞柘枝》诗之一:“胡服何葳蕤,仙仙登绮墀。”

柔弱貌。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葳蕤自守,幸白璧之无瑕;缧絏苦争,喜锦衾之可覆。”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章佖》:“儿家小娘子葳蕤之质,年十六,孤处无依,欲求人家兰玉而伉俪之。”

萎顿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纷纶葳蕤,堙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也。” 司马贞 索隐引 胡广 曰:“葳蕤,委顿也。”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休得葳蕤低揭,心愁意慵。”清 忧患馀生 《邻女语》:“我的父亲何等激昂,难道我就是这样的葳蕤不成?”

古代一种首饰。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步摇﹞往时男女皆可饰,男冠如曲缨葳蕤之类。”唐 鲍溶 《李夫人歌》:“葳蕤半露芙蓉色,窈窕将期环佩身。”宋 司马光 《枢密院开启圣节道场排当词·作语》:“印绂相鲜金错落,佩环交映玉葳蕤。”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蕤 ·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12

《唐韵》《集韵》《韵会》说文》草木华垂貌。《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

又冠蕤。《礼·杂记》缁布冠不蕤。《疏》缁布冠,古法不蕤。今特云不蕤者,以後代有蕤,此以凶事故不蕤。

又蕤賔,五月律。《周语》蕤賔。《注》蕤,委蕤,柔貌也。《前汉·律历志》蕤,继也。

又萎蕤,药名。见萎字注。

又旗名,卤簿中有之。《唐人诗》望见葳蕤举翠华。 《集韵》省作苼。  

方言集汇

◎ 粤语:jeoi4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yui4 [海陆丰腔] wui1 [客英字典] vui1 [台湾四县腔] wi1 [梅州腔] sui1闽南腔:rui

历史人物

赵蕤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