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

汉语汉字
葭是一个汉字,读音是jiā,意思是指初生的芦苇。古同“笳”,是一种乐器。[1]
  • 中文名:葭
  • 拼音:jiā
  • 部首:艹
  • 五笔:ANHC
  • 仓颉:TRSE
  • 郑码:EXXX
  • 笔顺:一丨丨フ一丨一一フ一フ丶
  • 部外笔画:9
  • 总笔画:12

汉字信息

基本信息

拼音: jiā xiá

部首:艹

部外笔画:9

总笔画:12

五笔86:ANHC

五笔98:ANHC 仓颉:TRS

笔顺编号:1225 1211 5154

笔顺读写:横、竖、竖、横折、横、竖、横、横、横折、横、横撇、捺

四角号码:4424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46D

详细字义

葭 jiā

〈名〉

1、 初生的芦苇 [young shoot of a reed]

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汉书·中山靖王传》

沙洲葭苇。——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葭草(初生的芦苇);葭蓬(芦苇与蓬草);葭灰(苇膜烧得的灰。常用来标志、预测节气);葭莩(原为芦苇里的白色薄膜,后常来指代:友谊;交情;亲戚;亲眷)

3、 通“笳”。乐器名 [Hu Jia-a reed instrument]

发引和,校鸣葭。——《文选·张衡·西京赋》

葭 xiá

〈名〉

通“葭”。荷叶 [lotus leaf]

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葭。——《尔雅》  

《唐韵》古牙切,音嘉。《说文》苇之未秀者。《广韵》芦也。《尔雅·释草》葭,华。《注》卽今芦也。《诗·召南》彼茁者葭。

又葭莩,见莩字注。

又笛也。《谢灵运诗》鸣葭戾朱宫。《注》鸣笛引路也。

又水名。《汉书注》葭水在广平南和。

又通茄。《文注》杜挚《葭赋》。葭今作茄。

又《集韵》何加切,音遐。芙渠叶。本作蕸,或省。

又《唐韵古音》读姑。《司马相如·子虚赋》藏莨蒹葭,东蘠雕胡。

又《毛诗古音考》音蓑。《张衡·西京赋》齐栧女,纵棹歌。发引和,校鸣葭。--康熙字典

方言集汇

◎ 粤语:gaa1

◎ 客家话:[中国台湾四县腔] ga1 [陆丰腔] ha3 [海陆丰腔] ga1 [客英字典] ga1 [宝安腔] ga1 [梅州腔] ga1 [客语拼音字汇] ga1

常用词语

禹葭t衔葭t汀葭t吹葭t附葭t胡葭

葭菼t蒹葭倚玉树t葭灰t葭苇t蒹葭之思t蒹葭伊人

葭管t葭莩之亲t蒹葭倚玉t兼葭倚玉t蒹葭t葭莩之情

葭律t葭萌t蒹葭玉树t葭墙t葭思t兼葭秋水

葭蕟t兼葭t鸣葭ttt

葭的诗句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古牙切,音嘉。《说文》苇之未秀者。《广韵》芦也。《尔雅·释草》葭,华。《注》卽今芦也。《诗·召南》彼茁者葭。

又葭莩,见莩字注。

又笛也。《谢灵运诗》鸣葭戾朱宫。《注》鸣笛引路也。

又水名。《汉书注》葭水在广平南和。

又通茄。《文

又《集韵》何加切,音遐。芙渠叶。本作蕸,或省。

又《唐韵古音》读姑。《司马相如·子虚赋》藏莨蒹葭,东蘠雕胡。

又《毛诗古音考》音蓑。《张衡·西京赋》齐栧女,纵棹歌。发引和,校鸣葭。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