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奇

董奇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董奇,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留校任教,199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200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发展与测评、儿童语言与数学学习及其脑机制、基因—环境—脑—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 中文名:董奇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
  •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 职业:学者
  • 代表作品:《自我监控与智力》
  • 主要成就: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籍贯:重庆市
  • 性别:男
  • 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简介

董奇,男,汉族,1961年9月出生于重庆,祖籍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 校长。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负责财经工作、人力资源建设、教育学科建设、继续教育工作。分管校长办公室、财经处、核算中心、人事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及评价、语言与数学学习及其脑机制、质量监测与教育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国家攀登计划“儿童脑高级功能开发与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 “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总负责人,承担其它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十余项。现为国家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创新引智基地的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第一批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心理学科组组长、国家督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组组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专着五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奖励。

董奇介绍,目前,有的地方党委政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够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不进行专门研究,不开展督促检查;有的甚至还下达名校率,对教育的生态环境和导向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些状况是当前素质教育难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人履历

1978.09-1982.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学生;

1982.09-1985.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硕士研究生;

1985.09-2002.04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工作(后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其间:1985.09-1988.06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1986.12-1988.04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进修 ;

1988.09-1999.1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

1991.11-1995.08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 ;

1994.09-1996.02 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研究员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心理学家;

1995.09-2002.0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

1997.09-2002.04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1999.09-2008.02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8.02—2012.07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正局级);

2012.07——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其间:

2001.09-2005.04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04-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02.04-2004.01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

2004.01-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所长。

兼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等职。现任《心理发展与教育》学术杂志副主编。1994年—1996年被聘为美国行为科学学报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访问学心理专家。

现为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执委会顾问。

研究方向

主要为儿童发展和第二语言学习。在儿童发展方面,,考察儿童汉语学习的基本过程与脑机制,包括汉字不同成分加工的时间进程,儿童的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及其在阅读发展中的作用等;在第二语言学习方面,探讨第二语言学习中脑的可塑性,包括不同语言在双语者大脑中的表征与加工,不同水平双语学习者的脑机制差异,双语加工的脑皮层激活模式等。

同时,在进行认知神经科学层面研究的同时,我们还从心理行为层面对汉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英语口语技能的发展,多媒体条件下儿童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效果,儿童英语学习的情感态度及其对英语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此外,以认知神经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国家攀登计划等重大研究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促进儿童英语学习的教育实验研究——攀登英语学习实验。

研究成果

先后主持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美国McArthur基金会项目等。2011年,董奇教授在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上发表文章。

相关作品

出版《自我监控与智力》、《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等专着五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科学研究报告和论文一百余篇。

相关荣誉

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一等奖、北京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获得者、北京“五四”奖章获得者。

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

四不承诺

概述

在就职演讲中董奇表示,高校管理改革,要从校长自身改起。他向北师大师生郑重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做到“四个不”:第一,不申报新科研课题;第二,不招新的研究生;第三,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第四,个人不申报院士,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

内容

高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高校办学规模显着扩大,内部结构日趋复杂,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多元。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冲击世界一流的关键阶段,高校的管理也面临从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向更加精细化的内涵管理,从经验型管理转向更加科学的管理,从相对封闭的管理转向师生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开放型管理。因此,中国高校的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这必然要求高校管理者心无旁骛、全心全意的投入,深入研究复杂问题,精心开展顶层设计,细致设计解决方案,为学校的整体发展谋求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为全校教职员工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全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这既是高校管理工作岗位职责的根本要求,也是改变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边界不清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提出“四不”,是希望能够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确保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管理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当然,“四不”如果仅仅是个人的承诺,对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必然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学校整个管理队伍的工作投入度更高、工作能力更强,学校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虽然加强高校高素质管理队伍要做的工作很多,但以下四项制度建设可能是基础和关键。

一是建立学校管理队伍的全职化制度。刘川生书记和我一致认为,“四不”也是对学校新一届班子成员候选人的要求,要成为学校的一项制度。只有这样,整个班子成员才更可能做到全身心投入,整个领导班子才更可能有公信力、执行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赢在中层。学校各职能部门对于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选拔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干部时,也应要求其在任期内做到“四不”,真正使“双肩挑”变“全管理”。

二是建立学校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制度。要让管理人员安心工作,做好服务,就必须使他们在工作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能力提升,并对其工作和个人发展予以实质性的支持。只提要求、提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促进管理能力提升的职业发展支持机制和使“能者上,优者进”的工作激励机制,针对任期结束后重返教学科研岗位的同志,还将建立阶段性免考评机制和专业能力提升的专门支持制度等。

三是建立学校管理者履职情况的反馈与督导制度。要建立和运用科学方法加强对学校各级管理队伍工作状态的信息反馈;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学生,广泛关注与参与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反馈与评议;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力量。经常开展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建设性的反馈指导。

四是建立学校管理队伍的动态调整与退出制度。根据工作任务的动态变化和管理人员对岗位的适应性与业绩,适时进行岗位调整。对于工作不够投入,或者质量差、效率低且帮助后没有明显改进的管理者,要敢于突破人事调整主要依赖换届的惯例,应建立及时调整机制,真正落实管理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制度。

我们相信在全国高校同仁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下,随着我国高素质管理队伍建设制度的日益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将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必将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