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

汉语汉字
萍,汉语一级字,读作píng,最早见于小篆(《说文解字》中),其本义为一年生水草,即《说文解字》所谓的“苹也,水艸也”,后用于剑名、地名等。
  • 中文名:萍
  • 拼音:píng
  • 繁体:
  • 部首:艹
  • 字码:
  • 五笔:
  • 仓颉:TEMJ
  • 郑码:EVAU
  • 笔顺:一丨丨丶丶一一丶ノ一丨
  • 字级:一级字(2211)
  • 平水韵:下平九青
  • 注音:ㄆㄧㄥˊ
  • 总笔画:11
  • 繁体部首:艸
  • 五笔编码:aigh
  • 异体字:?、?、蓱、苹、䓑
  • 结构:左右结构(一说上下结构)
  • 四角码:44149
  • 86五笔:AIGH
  • 98五笔:AIGF

字源演变

萍,一说为会意兼形声字,一说为形声字。“萍”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尚未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上,小篆中的“萍”字(图A)从水、从艸、平声,即由“水”、“艸”和“平”三部分组成,本义为一年生水草(浮萍)。

其中,“水”和“艸”表示这种水草是浮生在水中的草本植物;“平”表声,兼表这种水草是平浮于水面的草类植物。隶书中的“萍”字(图B)将“水”写作“氵”而“艸”写作中间断开的“艹”,楷书中的“萍”字(图C)则中间断开的“艹”连起来写作“艹”。字义上,“萍”字的意义一直比较稳定,基本没有变化。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萍píngㄆㄧㄥˊ

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水面,叶子扁平,表面绿色,背面紫红色,叶下生须根,开白花,称“浮萍”,亦称“青萍”、“紫萍”,多用以喻不定的生活或行踪:~泊。~踪。~水相逢。

详细字义

萍píng

〈名〉

(1)(会意兼形声。从水,苹,苹亦声。本义:浮萍)同本义[duckweed]

萍,苹也。水草也。——《说文》

蓱始生。——《礼记·月令》。注:“蓱,萍也。其大者曰蘋。”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又如:萍合(浮萍易散,飘泊不定,故用以比喻暂时的聚合);萍浮(浮萍飘迹水面。比喻人行踪飘泊不定);萍飘梗泛(踪迹飘泊无定);萍迹(喻人四处飘流,行踪无定);萍流(飘流)

常用词组

萍泊、萍梗、萍寄、萍蓬、萍飘蓬转、萍水相逢、萍踪、萍踪浪迹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第十一上二】【水部】

萍,苹也,水艸也。从水、苹,苹亦声。薄经切。

说文解字注

【卷十一】【水部】

萍,苹也,

注:“苹”、“蓱”二篆见【艸部】。篇、韵皆云:“萍、蓱同字。”疑许书本有“萍”无“蓱”。《小正》、《毛诗》、《尔雅》皆作“苹”。《尔雅》、《毛传》皆曰:“蓱也。”“蓱”即“萍”之别字。《周礼》“萍氏”疑本作“苹氏”。然则《说文》【艸部】“苹”下曰“萍也”与【水部】“萍”下曰“苹也”为转注,不当有“蓱”篆。

水艸也。从水、苹。

注:“水艸也”三字释从水之意。

苹亦声。薄经切。

注:十一部。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萍

《唐韵》:薄经切,《集韵》:旁经切,并音瓶。《玉篇》:萍草。《本草注》:萍即杨花所化,一叶经宿即生数叶,叶下有微须,即其根也。《礼·月令》:萍始生。《周礼·萍氏注》:萍之草无根而浮,取名于其不沉溺。《后汉·郑传》(《后汉书·郑玄传》):萍浮南北。

又青萍,剑名。

又地名。《竹书纪年》:蒐于萍泽。《晋书·地理志》:萍乡,属安成郡。

又《集韵》、《正韵》:与“苹”同。《韵会》:“苹”、“萍”本是一物,字异而音义相同。

按:《诗》(《诗经·小雅·鹿鸣》):“食野之苹。”毛氏传云:“苹,也。”郑氏笺云:“苹,藾萧也。”疏云:“萍是水中之草,非鹿所食。故郑氏不从毛氏,观下食蒿食芩,皆陆草可知,则苹当依经疏藾萧,萍是浮萍,绝然二物,字可通借,义不相通,《韵会》之说非。”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