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应龙

华应龙

数学特级教师
华应龙,一位年轻的数学特级教师,今年39岁的他被推荐为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1]1984 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在职自学取得中文大专(1989年)、本科文凭(1994年),后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1997年),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994年破格晋升为南通市最年轻的小学高级教师,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00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
    中文名:华应龙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南通 毕业院校: 学位/学历: 职业:教师 专业方向: 职务: 学术代表作: 主要成就: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6年6月

主要经历

华应龙1984 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在职自学取得中文大专(1989年)、本科文凭(1994年),后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1997年),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994年破格晋升为南通市最年轻的小学高级教师,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000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由江苏调至北京工作,现正参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

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处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系“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分册主编。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其教学录像,中央电视台在 “当代教育”专栏、《人民教育》在“名师人生”专栏做了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1984年8月,分配到乡村工作,先后任乡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中心初中副校长、乡镇教育助理等职,1995年11月,调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任副校长,2002年3月,调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学处主任、党总支委员。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2001年,指导青年教师贲友林获第五届全国优秀课评选一等奖第三名;2003年,辅导黄利华老师参加全国《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  

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中师毕业生,江苏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近年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上观摩课、做讲座,中国教育电视台曾播放我的教学录像。先后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北京教育》等2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主编、 参编了20多本教学用书。先参加了“苏教版”(第一、二、三册)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后参加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组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的编写(第八册主编)和实验指导工作(东北三省、内蒙片的负责人)。

任职

1984年8月,分配到乡村工作,先后任乡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中心初中副校长、乡镇教育助理等职,1995年11月,调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任副校长,2002年3月,调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学处主任、党总支委员。2002年由江苏调至北京工作,现正参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学处主任,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系“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委、分册主编。

获奖

1995年,获江苏省中青年小学数学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2001年,指导青年教师贲友林获第五届全国优秀课评选一等奖第三名;2003年,辅导黄利华老师参加全国《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比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1992年、1995年、1998年三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2000年,获《北京教育》“素质教育征文”一等奖;2002年,获北京市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评审论文一等奖。

普遍意义

华应龙在小学数学界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小学数学教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而我以为不仅可以称之为一位杰出的小学数学教师,而且可以称之为一位杰出的人民教师、年青的教育家。华应龙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他所处的学段和学科,每个学段、学科的教师都可以从他身上得到启发。

华应龙的课到达了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充满智慧,充满创造性。一段小故事、几个啤酒瓶盖、一副扑克牌,在他那里都是绝妙的素材,都能变成一根魔杖,魅力无限。因而,学生们喜爱他的课,因为抽象枯燥的小学数学,变得那么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同事们喜爱他的课,因为原来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学数学,变得那么富有内涵、美不胜收。专家喜爱他的课,因为他的智慧根源于先进的教育理念,充满了灵气却又是那么大气,而不是耍耍小聪明、玩玩小噱头。

这样的创造性正是表现在将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转变成了日常的教学行为。在他那里,数学真正成为人人需要的数学、人人喜爱的数学、人人身边的数学、人人自己的数学。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艰难的,然而华应龙做到了,而且了无痕迹。教育理念并不是挂在他的嘴上,而是体现在他的每一个教学设计之中。他的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渗透了科学的教育理念。明明看来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可是仔细推敲,支撑它的却是教育公平、是教育民主、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对人的尊重、是对美的追求……难怪张奠宙教授认为他的教学案例可以作为经典,刘兼教授说他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资深记者李建平的系列介绍更是对其赞赏有加。他几乎到国内的每个省都上过公开课,而且都是好评如潮,可以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而这些课在华应龙那里却很是平常。他几乎每堂课都能让你拍案叫绝,又能让你会心一笑。你会说亏他想得出来,但你也会说确实合情合理。你会感到妙不可言,而又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教学的智慧,就是创造性,毫无疑问,这对于每一个学段、每一个学科的老师都是十分需要的。

华应龙的创造性来源于他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挚爱,他爱他的学生,爱他的小学数学,他充满激情。为了他的孩子们,为了他的事业,他愿意殚心竭虑,千方百计,因而,他富有亲和力,一进他的课堂,就会被他感染、被他吸引,试想,这样的教师怎么会教不好学生呢?如果你研究一下华应龙,你就会理解他为什么会那么崇敬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还是华应龙自己说得好:“当今社会,信息多元、知识激增、学习终身,我们教师凭什么能够执掌人类的教鞭?‘唯吾德馨’!”

评价

他是一位“学者”。

他喜欢静心读书,喜欢数学,喜欢研究数学,“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教是因为需要教”“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有容乃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只是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早把阅读看作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他又是一位“行者”。

他喜欢走进课堂,《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告诉孩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时刻提醒我们《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不妨《听听自己的课如何》,他说《现在的课堂会飞》,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退”或者“进”》,《好课,要舍得“浪费时间》……每次的公开课经历,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是一种高峰体验。只是因为他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躬行实践。精彩是实力的自然表达!

他更是一位“智者”。

《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他让我们顿悟:“道,非常道,明,非常明!”同样的《那一声“谢谢”里》,他总能分辨得出,是否是《学生投师所好》!当《遭遇“节外生枝”》时,作者的从容和淡定,练达和智慧,并非是一朝一夕所形成。《教学有路曲为径》,原来《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一节课·一碗米》,《篮球,我的导师》,又让我们感受一种人生的况味,真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来自理论的引领,书本的启迪,实践的历练,写作的顿悟,反思的升华。

如果说,华老师精彩的课堂让你流连,温暖的故事让你赞叹,真实的感悟让你共鸣……或许,只是因为—— 他为数学而来!

特色

20多年来,他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了时代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新课程的春风吹绿了他的课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代表课有:《年、月、日》、《百分数的意义》、《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我会用计算器吗?”》、《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角的度量》、《审题》、《圆的认识》、《游戏公平》等,代表作有《教是因为需要教》、《课堂因差错而精彩》、《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篮球——我的导师》。

理念

“理”和“文”的和谐

数学是一门符号性的学科,是属于理科性的,但华应龙在其数学教学课堂中总让你觉得这些枯燥、抽象的1、2、3、4、+、-、×、÷等符号会显示出其主动性、真实性和丰满性,也就是显示出“理”和“文”的和谐结合。

首先,他在引入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十分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某个数学概念的引入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如“分数”概念的引入,他设计了小头爸爸买凉席,大头儿子用领带作工具测量的情境;又如“百分比”的概念,是根据学生喜欢踢足球的实际引入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同时也达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其次,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他在课堂教学中把每个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为“孩子”,把师爱落实在对每个学生的尊重上。尤其是对课堂上和作业中做错题的学生,他是那样的宽容,因为他正致力于探索人文化数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这使他的课堂教学充满着人情味儿。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他的数学教学有很个性化的亮点,即数学人文素材及东方文化的有意识而又自然的渗透。如教学分数、负数等概念时,他善于给学生呈现数学概念的发展历史;又如在“我会用计算器吗?”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他不仅介绍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史,而且在“挑战自我”的环节中还给学生出了一道“22222222×55555555=?”的题,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学生在尝试中碰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大家感到这题目很难,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这时,华老师请学生打开装有“祖传秘方”的信封:“我相信你算完这三题后就会明白的:1个2乘1个5,2个2乘2个5,3个2乘3个5,能算吗?试试看!”学生在探索中得出答案后,体会到难题可以化难为易,从而找到了解题思路。此时此刻,华应龙就很自然地介绍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哲理对学生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受用。他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深厚的人文底蕴,得益于他自小培养的爱好读书的好习惯。他告诉我,古代哲理方面的书他大约读了一百余本。直到现在,他临睡前仍然坚持读1小时左右的书。今年他试着执教新课程中“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这一新课。他在备课中就此内容参阅了二十多本书,对华应龙的读书真可以用“学富五车”和“学以致用”这两句成语来概括。正因为他好读书,所以他有了较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这也为他今天课堂教学中创设的“理”和“文”的和谐结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学”与“教”的和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把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识结构的过程。这种转化可以看成是信息的加工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不高等因素,学生在建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

华应龙的教学设计很明显地体现出“以学论教”的理念,这首先体现在他的教学设计的引入总是设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或是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先行组织者,以便学生主动建构。

其次,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教师不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空,而且十分重视开放环境中的选择、调控、升华和激励。教师对学生启发、引导的每一步,最终总是为学生的有效建构服务的。

最后,华应龙“以学论教”的理念还体现在他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上教与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师的预先备课可以看成是一种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但预设的更高境界是生成,如系列报道之四中的案例2,兰兰同学所讲述的解题过程,华老师耐着性子让她说,当她说得有些离题时,有的同学禁不住笑出声来;当她说到点子上时,华老师说:“哎呀,真了不起!”随着华老师的称赞,同学们鼓起掌来。这是多么精彩的生成篇章。华老师的教学没有到此停止,他要充分利用学与教过程中师生共同的生成性情境,把它作为既真实又生动的课堂教学资源,使之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服务。华老师接着说:“大家看,兰兰同学运用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接着又一次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巧妙地化成了百分数……我都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复习小数、分数与百分数互化的例子”。他的这一番话把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作了一个升华———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这个升华也应该是这堂复习课要达到的目标。从这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到,在华应龙的课堂教学中“学”与“教”、“预设”与“生成”、“基础和创新”、“过程与方法”是如此和谐。这种和谐应该来自华应龙的苦练。他特别喜欢打篮球,也可以说是一名篮球运动高手。他在打篮球投篮的过程中体会到投篮凭手感,而手感是*反复练习来积淀的。为了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提高自己的课感,他创造性地开始了“自我评课”。他一边上课,一边给自己的课录音;课后一边听录音,一边反思,请同行指教,并坚持写课后反思。功夫不负有心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