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山烙铁头蛇

莽山烙铁头蛇

蝰蛇科莽山烙铁头属动物
莽山烙铁头蛇(学名:Trimeresurus mangshanensis或Ermia mangshanensis或Zhaoermia mangshanensis)是蛇亚目蝰蛇科下的一个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湖南省。这个品种的蛇并非属于眼镜蛇属,然而却跟一些眼镜蛇一样,能喷射毒液因而闻名。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莽山烙铁头蛇头部呈三角形,形如一块烙铁。尾部呈白色,因此又被称为莽山白尾蛇。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爬行纲(Reptilia) 亚纲:双孔亚纲(Diapsida)、鳞龙次亚纲(Lepidosauria) 目:有鳞目(Squamata) 亚目:蛇亚目(Serpentes) 科:蝰科(Viperidae)是一个分布于全世界的毒蛇科 亚科:蝮亚科 族: 属:莽山烙铁头属该属仅一种。 亚属: 种:莽山烙铁头蛇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莽山烙铁头蛇 英文名:Mt.Mang Pit-viper 二名法:Ermia mangshanensis 分布:目前仅知分布于中国湖南省宜章县境内莽山自然保护区几千公顷的狭小范围内。

分类学

莽山烙铁头蛇的学名有两个版本,分别是西方分类传统上的“Trimeresurus mangshanensis”,主要表达了其属于竹叶青属的生物种属关系;另一个版本是“Zhaoermia mangshanensis”,源于其命名者之一的赵尔宓。在西方,莽山烙铁头曾属于竹叶青属,但如今已被独立列成一个属,称为莽山烙铁头属(Ermia)。

形态特征

全长可达2m。具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腹面除前述黑褐色具网纹外,还杂有若干较大、略呈三角形的黄绿色斑。头背黑褐色,有典型的黄绿色斑纹。尾后半为一致的浅黄绿色或几近于白色。头大,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有颊窝。头背都是小鳞片,较大的鼻间鳞一对彼此相切。中段背鳞25行,除两侧最外一行外,均具棱;腹鳞187~198;肛鳞完整;尾下鳞60~67对,尾侧扁末端平切。

分布习性

莽山烙铁头蛇主要生活于湖南省的山区,尤指莽山一带。虽然第一次发现此蛇种是在莽山之上,但它们其实同样栖息在附近区域。首次发现它们时,它们正身处森林地区的茂密植被下生活。它们经常在阴暗位置潜伏休息,当会适时跟踪猎物进而捕食;有时亦会躲藏于山洞之中。

传说

莽山地区居住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山地民族:瑶族。在从先祖流传下来的歌谣中描述,莽山瑶族是伏羲女蜗的直系后代。伏羲女蜗是人面蛇身的神仙,瑶族人继承了他们人性的一部分,而他们的蛇性被一种叫做“小青龙”的蛇继承,传说中这种蛇体形巨大,有一条白色的尾巴。瑶族人觉得他们和“小青龙”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是有灵性的,把它奉为图腾。虽然他们从未见过自己的兄弟,但是瑶族人深信,“小青龙”就和他们共同居住在这茫茫深山中。n

物种繁殖

莽山烙铁头蛇6月下旬至7月产卵20-27枚,卵白色,椭圆形,卵径34-38mm×50-66mm,重31-40g。产卵后亲蛇有护卵与孵卵习性。在25°~30℃温度下,60天左右孵出仔蛇,初孵仔蛇全长330-460mm,重15-35g。

物种现状

分布范围狭小,估计居群只有几百条。

致危因素

环境污染

目前看来,这是最主要的因素。莽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万公顷,一条长42公里的主要公路自西北向东南贯穿保护区,在这条公路中部,也就是莽山烙铁头蛇的分布范围内,沿线分布着6座冶炼炉,其中3座是炼铁炉,3座是炼硅炉,整天炉火熊熊,入夜更是光耀四里。冶炼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毒烟尘向森林弥散;加以噪声,工作区四周大功率的照明电灯,以及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废水废气及其他废物的污染,形成6个综合污染中心,对周围环境的巨大危害作用难以估计,不但动物深受其害,植物也不能幸免。

环境破坏

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还分散建有若干座水力发电站。这些电站对环境的污染固然远不如冶炼炉,但修建电站,必须破坏局部环境,而尤为严重的是水力发电必须截流引水,既改变了水流分布,造成原有山溪经常缺水甚至干涸;而新建的引水渠又因以水泥作成光滑平直的沟岸,或是穿越山体的暗渠,显然不能取代天然溪涧的作用。结果是破坏了水生生物的区系组成,也就影响固有的食物链;同时还影响对原有山溪两岸植物的灌溉功能。除此之外,与保护区几百位工作人员及家属共同生活于保护区范围内的除冶炼炉、电站的工作人员及家属外,还有一个乡的农民,这些数以千计的人们在保护区内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也不可能不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人为捕杀

1990年根据陈远辉同志提供的标本发表莽山烙铁头蛇以后,他深知此蛇的珍贵意义及学术价值,因此一直关心此蛇的命运。据陈远辉了解,当地和外地人到莽山偷捕莽山烙铁头蛇者大有人在。偷捕之蛇或者宰杀与鸡同烧,称"龙凤宴";或运到粤港牟取高利。甚至有人愿出5万元高价购买一条,更刺激不法人们铤而走险。九十年代以来偷捕之事屡有发生,被发现而截获者已有数起。此外,保护区内除前述一条公路干线外,还有一些支线。据说今后还拟开发旅游事业。如果实现这一计划,那就必然修公路,建景点,营造宾馆、饭店及商业网点,招揽大量游客,无疑将会给保护区内的动物与植物带来更严重威协。因此,如不对这一负有盛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环境及时加以整治,不但莽山烙铁头蛇将于短期内绝灭,再过若干年其他动物以及作为森林主体的植物也将遭到不可挽回的损失![驯养繁殖状况]莽山林业管理局曾没收群众猎捕的蛇暂时饲养,并产卵孵出仔蛇。

物种保护

现有保护措施

经当地林业部门同志及有关专家多方呼吁,产区所在湖南宜章县人民政府于1995年6月下旬发出通告予以保护,严禁捕猎,但仍有人继续捕杀。

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

鉴于莽山烙铁头蛇系中国特有种,在学术上有重大研究价值,有濒临绝灭之虞,建议:

①尽快将它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Ⅰ级保护名单;

②责成莽山自然保护区将此蛇作为该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

③拨款开展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同时在保护区内繁养一定数量的蛇,做到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同时并进,力争短期内保持居群数量稳定,并逐步做到有所增长;

④将现有冶炼炉立即迁出核心区外的下风方向,不得再扩大冶炼规模,并限期关停;

⑤设法弥补因电站造成的环境破坏,并不得新建或扩大原有电站;

⑥开发旅游需慎重考虑,至少其景点选择、路线及范围,以及旅游有关设施及规模等,都须经专家论证,报林业部保护司审批,方可启动。

蛇中大熊猫

莽山烙铁头蛇分布范围狭小,估计居群只有几百条。莽山烙铁头蛇是1990年才为学术界发现而被命名加以科学记载的巨型毒蛇。到目前为止,所知该蛇的分布仅局限于几千公顷的狭窄范围内,估计该蛇种群只有几百条。像这样脆弱的种群,虽然有幸生活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但仍然不免遭受人为不断猎捕与环境继续恶化的命运,濒临灭绝的危境。

2003年8月20日,湖南蛇类研究专家陈远辉在放生一条时,不幸被其咬伤身中剧毒,生命垂危,在场者惊慌不已。咬伤他的莽山烙铁头蛇民间俗称“小青龙”,是中国第50种毒蛇,属特有珍稀物种,其毒性不亚于人们较为熟知的五步蛇和眼镜王蛇。而这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莽山烙铁头蛇的发现者,就是陈远辉本人。

1989年,陈远辉不经意间在居住的附近发现一种通身绿色、尾巴却呈白色的蛇,经专家们鉴定,一致确认该蛇为莽山独有的剧毒蛇,属蝮亚科烙铁头属,并将其命名为“莽山烙铁头蛇”,仅存300至500条,堪称一代“国宝”。据国家林业局调查报告显示,莽山烙铁头蛇为中国由于种群数量少、分布狭窄,而面临灭绝危险11种动物中的一种,并称其比大熊猫更濒危,急需抢救性保护。莽山烙铁头蛇全球只有莽山独有,分布只有100平方公里左右。它是目前已知的毒蛇类里的最大型蛇种,目前发现的莽山烙铁头蛇的活体,最重的为8.5公斤

随着莽山烙铁头蛇的出名,这种蛇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到1996年该蛇被国际保护组织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红色名录后,该蛇的黑市价格已涨到了100多万一条。

“全世界所有的蛇毒陈博士都可以医好,眼镜蛇咬伤对他来说不过小菜一碟。”关于陈远辉的故事,居住在莽山附近的人们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大家都亲切地尊称其为“蛇博士”,在湖南郴州一个远离莽山100多公里的地方,打出他名字出售的蛇酒被卖到了每公斤360元。

“我的一生都与莽山烙铁头蛇有关。”陈远辉对莽山烙铁头蛇有种深厚的感情,“但发现莽山烙铁头蛇,纯属偶然。”

1984年,他还在莽山林管局职工医院做医生,一天一个姓肖的老人进山时不慎被一种怪蛇咬伤,其毒性怪异,很难治。以伤痕分析,可能是五步蛇咬伤,但姓肖的老人描述,咬伤他的蛇“全身黄绿相间,花纹正看是方块,斜看是三角形,尾巴是白色的”,显然不是褐色的剧毒五步蛇。陈远辉用尽浑身解数,什么祖传的、特效的、新式的蛇药全用上,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将老人治好。

“不是吹牛,就算是被最毒的眼镜蛇咬伤,我五七天就能拿下来。那次治疗让我想到了莽山瑶族崇拜的图腾‘小青龙’。于是,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发动当地人寻找活样本。”陈远辉说。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