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

睡莲科的一种水草
莼菜,属睡莲科的一种水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1]中国黄河以南、湖北西部利川及重庆市石柱县所有沼泽池塘都有生长,在江苏的太湖(还是“太湖八仙”之一),苏北的高宝湖,尤其以湖北省利川市福宝山莼菜出口韩国、日本等国。杭州的西湖和雷波县的马湖,湖北省利川市和重庆石柱县黄水镇等地生产的莼菜闻名于世。采其尚未透露出水面的嫩叶食用,是一种地方名菜,古人所谓"莼鲈风味"中的"莼",就是指的这个菜,亦作药用。
  • 中文名:莼
  • 拉丁学名:
  • 别名:
  • 界:植物界
  • 亚界:
  • 总门:
  •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亚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 超目:
  • 目:毛茛目 Ranales
  • 亚目:
  • 科:睡莲科 Nymphaeaceae
  • 亚科:莼亚科 Subfam. Cabomboideae
  • 族:
  • 亚族:
  • 属:莼属 Brasenia
  • 亚属:
  • 组:
  • 亚组:
  • 种:
  • 亚种:
  • 变种:
  • 品种:
  • 分布区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护级别:

概述

莼菜食用其带有透明胶质的初生卷叶和嫩梢。我国早已将它作为珍贵的食品,如《晋书》,记有"莼羹鲈脍",把莼菜与松江鲈相提并论,成俗有"莼鲈之思",出自《晋书·张翰传》中的一个典故。说的是张翰在洛阳做官,因思念家乡美味的莼鲈,而辞官返里。说明美味的莼鲈,可以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恋,成为游子思乡的代名词。清代乾隆皇帝,每到杭州,必以"莼羹"为食。现在外国来宾,归国华侨,每到江南,都以品尝莼菜为口福。

莼菜不仅是味道鲜美的一种水生蔬菜,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治疮毒。据近代药理研究,莼菜含有丰富的多糖物质、而多糖是一种较好的免疫促进剂,能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异物的功能,从而抑制肿瘤发展和产生。由于莼菜是一种高档名贵的特产蔬菜,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的声誉,需求量与日俱增,成为供不应求的畅销商品。

起源与分布

莼菜原产我国,史籍《诗经》、《楚辞》、《博雅》、《诗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是我国江南的名菜,民间采取野生或半野生的食用或出售。

性状

莼菜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水生植物。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莼菜的形态特征和性状,及其栽培方法的记载。书述:"南越径云石似紫,诗曰:思乐沣水,言其茆凫葵也,诗羲疏云茆与葵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断着手中滑之不得停也。茎大如箸。……江南人谓之*9菜,或谓之水葵。"这证明在北魏时期人们已对莼菜的叶、茎等形态特征有了较详细的认识。

并已开始种植:"近坡湖者,可于湖中种之;近流水者,可决水为池种之;以深浅为候;水深则茎肥而叶少;水浅则叶多而茎瘦。莼性易生,一种永得,宜洁净,不耐污;粪秽入池,则死矣。种一斗许,足以供用。"这段记载,较详尽地记述了莼菜的种植方法,生长的环境和生长期。说明了莼菜种植水域宜浅不宜深,水质宜洁净而不耐肥,浅水湖泊的沿岸区湾汊和河滨,池塘等水域是莼菜生长的良好环境。

莼菜,其地下茎自匍匐着生于水底淤泥中,主茎分枝,随水而生,叶片浮于水面,呈椭圆形,正面绿色,背面暗红色,并附有透明的粘液胶状物质。性喜温暖及阳光。夏季顶生紫色小花。在"清明"到"秋分"期间为采收期。其没有透露出水面的嫩叶,叶甚美,称"春莼菜";莼菜茎逐渐细长,俗称"丝莼";"立夏"以后,气温上升,开始进入旺盛期,一直可采收到"霜降"为止,故称"秋莼菜"。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及:"莼生南方湖泽中,惟吴越人喜食之。叶如荇菜而差圆,形如马蹄。其茎紫色,大如箸,柔滑可美。夏月开黄花,结实青紫色,大如棠梨,中有细子。春夏嫩茎末叶者名稚莼,稚者小也。叶稍舒长者名丝莼,其茎如丝也。至秋老则名葵莼,或作猪莼,言可饲猪也。又讹为瑰莼,龟莼焉。"

美食

莼菜,被誉称为二十世纪的生态水生蔬菜。古人一向对莼菜的风味十分推崇。西晋时,人们就把它与菰菜(茭白)、松江鲈相提并论。诗人多颂之。如宋代诗人陆游有"店家菰饭香初熟,市担莼丝滑欲流"的诗句。宋代诗人董嗣果亦写有"野桥流水湘湖路,欲撷莼丝饭午前"之佳句。白居易的"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苏东坡的"若向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更是广为人知的诗句。

明代《湘湖记》更套它"其味香脆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以异类作配耳。"明代文学家李流芳写有"煮莼歌",把莼菜写得维妙维肖。如"一朝能作千里莼,顿使吾徒摇食指。琉璃碗盛碧玉光,五味纷错生馨香。出盘四座已惊叹,举箸不敢争先尝。浅斟细嚼意未足,指点杯盘恋余馥。但知脆滑利齿牙,不觉清虚累口腹。血肉腥臊草木苦,此味超然离品目。……"读来真令人垂涎,足见莼菜之美非属一般。

至于莼菜之美,还有一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特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王武子是太原晋阳人,他家乡的特产是羊酪,并以此向陆机夸耀:"你们家乡有什么美味可和这羊酪相比?"陆机答以不加盐豉(加了盐豉味更鲜美)的"千里莼羹"就胜似它。陆机家在松江府,为江南故里。

我国食用莼菜,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中的"茆"是它的古称,除用来烧汤外,还与鱼食做成"莼羹"。据《齐民要术》所记"莼羹"的做法是:"羹一斗,用水一升,多则加之,益羹洁隽甜美,下菜、豉、盐,悉不得搅,搅得鱼莼碎,令羹浊而不能好"。《食经》说得更具体:"鲤鱼冷水入莼,白鱼冷水入莼,沸入鱼与盐豉"。

这种用鱼作"莼羹"的风尚大概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对"莼羹"相当欢喜,他在《山中诗》中有"赖有莼风堪斫脍"之句。随着时代的前进,"莼羹"的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如《中国名菜精粹》(周三金编着)记及:现在"杭州地区盛行用莼菜、鸡丝、鸡汤和鱼圆制作'西湖莼菜汤'、'莼菜鱼羹'"……30年代(二十世纪--笔者记),随着上海的(杭州)知味观(杭州的名菜馆--笔者注)的出现,'西湖莼菜汤',亦闻名上海滩,许多旅游国外的侨胞和华侨友人路经杭州和上海,都喜欢品尝此菜,以表达他们思念祖国的深情。"

如今,莼菜的烹调大致上可分为"鱼羹、肉汤、素食"三大类。"鱼羹"以鲫鱼、鲈鱼、黑鱼、白鱼做羹最为有名,苏州有用黄颡鱼做鱼羹,其法特殊。"肉汤"可用家禽、火腿、猪排骨煨汤,以"鸡汁莼菜汤"最为有名,用嫩鸡丝、火腿丝做成,又叫"鸡丝莼菜汤",色香味俱佳。"素食"以豆腐、面筋、腐竹、素鸡、蘑菇等,配以调料,制成"西湖莼菜汤"或叫"三丝莼菜汤",也颇负盛名。

入药

莼菜,不仅是餐桌上的美肴,而且可以入药,它的嫩茎、嫩叶部分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中大多为"多糖"、钙、磷、铁、铜、钾等矿物质元素,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其是构成人体血液的血浆蛋白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更为丰富,对促进人体生长,增加胃液分泌,滋养血液,安神养心,防止肝脏损坏等,均有一定疗效。

中医认为:莼菜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利水、补血、润肺、健胃、止泻、消肿、解毒等功效。可治热痢、黄疸、痈肿、疔疮等症。莼菜叶背分泌的"琼脂"胶质,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丝氨酸,具有保健美容的功能,可抗皮肤皱纹,增强皮肤弹性,延缓皮肤衰老。药理研究表明,粘质中还含有抗癌、降血压的攻效。

唐代陈藏器《食疗本草》载:"莼菜鲫鱼羹,可以下气止咳,多食解丹毒,补大小肠虚气"。治热疽,厚肠胃,安下焦,逐水解百药毒。"《日华子》亦载:"治疽厚肠胃,安下焦逐水"。苏州水乡有一传说:"时有一肺疾患者,求日(本)医而被拒之,是因肺疾晚期无特殊药可治。病者归后,日日食以莼菜,病日趋痊愈,日医闻之,论为莼菜之奇效也。"

最近药理研究表明,莼菜还可治疗癌症。这是因为莼菜含有"莼菜多糖",这是一种酸性果多糖,由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是一种较好的免疫促进剂。它不仅能增加免疫器官--脾脏的重量,而且能明显地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异物的功能。医学研究证实:大多数癌症患者的巨噬细胞功能显着下降。而"多糖"则通过宿主中介作用,强化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能力,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近期日本报道:莼菜可以治癌症的论点,找到了理论的依据。

药用功效

【药用部位】睡莲科植物莼菜的茎叶。

【采集】5~7月。

【药理】其粘质部在动物筛选试验中,认为有某些抗癌作用;对洋葱根的未分化细胞的有丝分裂,莼的提取物有较弱的抑制作用。

【性味】①《别录》:“甘,寒,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①《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阴、阳明经。”

【功用主治】清热,利水,消肿,解毒。治热痢,黄疸,痈肿,疔疮。

①《别录》:“主消渴,热痹。”

②陶弘景:“补,下气,杂鳢鱼作羹,亦逐水。”

③《唐本草》:“久食大益人,合鲋鱼为清羹,食之主胃气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

④孟诜:“和鲫鱼作羹,下气止呕。”“少食补大小肠虚气。”

⑤《日华子本草》:“治热痘,厚肠胃,安下焦,解百药毒。”

⑥《医林纂要》:“除烦,解热,消痰。”

⑦《本草再新》:“疗百毒,消诸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或作羹。外用:捣敷。

【宜忌】①陶弘景:“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噉。”

②《千金·食治》:“多食动痔病。”

③《本草拾遗》:“常食薄气,令关节急,嗜睡。”

④孟诜:“虽冷而补,热食之,亦壅气不下,甚损人胃及齿。不可多食,令人颜色恶。又不宜和醋食之,令人骨痿。久食损毛发。”

⑤《医林纂要》:“多食腹寒痛。”

【选方】①治一切痈疽:春夏用茎,冬月用子,就于根侧寻取,捣烂敷之。用菜亦可。(《保生余录》)

②治数种疔疮:马蹄草、大青叶、臭紫草各等分,捣烂,以酒一碗浸之,去滓,温服。(《经验良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汇言》:“莼菜,凉胃疗疽,散热痹之药也。此草性冷而滑,和姜醋作羹食,大清胃火,消酒积,止暑热成痢。但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

②《本经逢源》:“莼性味滑,常食发气,令关节急。患痔漏、脚气、积聚,皆不可食,为其寒滑伤津也。《千金方》治热泻呕逆漏气,泽泻汤、麦门冬汤并用之,取其清胃脘之热逆也。”

莼菜,不仅是餐桌上的美肴,而且可以入药,它的嫩茎、嫩叶部分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其中大多为"多糖"、钙、磷、铁、铜、钾等矿物质元素,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尤其是构成人体血液的血浆蛋白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更为丰富,对促进人体生长,增加胃液分泌,滋养血液,安神养心,防止肝脏损坏等,均有一定疗效。

药理研究表明,莼菜还可治疗癌症。这是因为莼菜含有"莼菜多糖",这是一种酸性果多糖,由岩藻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是一种较好的免疫促进剂。它不仅能增加免疫器官--脾脏的重量,而且能明显地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异物的功能。医学研究证实:大多数癌症患者的巨噬细胞功能显着下降。而"多糖"则通过宿主中介作用,强化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能力,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日本报道:莼菜可以治癌症的论点,找到了理论的依据。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