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里阿尼

莫迪里阿尼

意大利绘画大师
莫迪里阿尼,意大利杰出的绘画大师、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一八八四年,莫迪格利阿尼生于意大利南方塔什肯尼地区一个小镇。塔什肯尼阳光灿烂,在意大利美术史上,那里产生过著名的塔什肯尼画派,以色彩明亮着称。莫迪格利阿尼家境不错,父亲是个有罗马血统的犹太商人。十四岁那年,莫迪格利阿尼得了一场大病,险些丧命,由此埋下病根,也就此放弃学业。为了使他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两年后,母亲让他学画,没想到他竟表现出艺术天份,其画有塔什肯尼画派的强烈色光。
    中文名:阿梅代奥·莫迪里阿尼 外文名:Amedeo Modigliani 别名: 民族: 出生地:塔什肯尼 毕业院校:威尼斯美术学院 职业:画家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杰出的绘画大师享誉世界的艺术天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84年7月12日 去世年月:1920年1月24日

人物简介

莫迪里阿尼生于意大利南方,1902年十八岁的莫迪格利阿尼入世界著名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次年转入威尼斯美术学院。受同龄学艺青年的感染,他开始吸毒,开始尝试波希米亚式的放荡生活。1906年,莫迪格利阿尼来到当时西方艺术的中心巴黎,先搞雕塑,受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 1876—1957)的影响,他们是蒙巴纳斯的邻居和朋友。

后来,因为喜欢印象派、后印象派、劳特雷克和毕加索,他转入绘画。由于酗酒和吸毒,加上卖不出画,莫迪格利阿尼生活无着,健康情形每况愈下。而且,他那过份不羁的波希米亚生活方式,也不招人喜欢,他的朋友们便凑钱送他回意大利。

1912年,他回到意大利的故乡,重拾雕塑,却不得乡民喜爱,他忿而将作品抛入当地运河,发誓再不搞雕塑,并重返巴黎。很多年以后,莫迪格利阿尼名声大噪,人们便下河打捞这些雕塑,却一无所获。也许,这是他的家乡人为了吸引游客而编造的淘金故事。

特色画风

莫迪格利阿尼是个自相矛盾的人,在他身上,既有意大利艺术传统的深刻烙印,又有巴黎画派的前卫精神;他既将埃及、黑非洲和东方古代雕刻视为自己的指路明星,又象波希米亚人一样在内心中苦苦流浪;他既执着地追求艺术,生活在贫困之中,又沉迷于女人、酒精和毒品,过早摧毁了自己的健康;他既有丰富的精神与感情生活,又处在绝望的孤独里。正是这些矛盾,造就了他这样一位艺术家。

在莫迪格利阿尼的短短一生中,其绘画题材和样式非常集中,他只画人物。他现存的全部绘画里,只有两幅风景画,一是塔什肯尼风景,作于十四岁时,虽无个人特征,功力却直追印象派。另一是病逝前一年所作,其用色用笔和变形处理,与他的人物画如出一格。除了这两幅风景,除了布朗库西式和非洲式的雕塑外,莫迪格利阿尼的全部作品,都集中为两大类,肖像和裸体,他没有群像和叙事性作品。

肖像画

莫迪格利阿尼早期的作品比较传统,但很快就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即肖像的背景变得抽象。通常说来,正式的肖像画应该有背景,大多是室内环境,可以揭示人物的社会状况,而肖像习作却没有背景,只有色调。莫迪格利阿尼处在这二者之间,他的肖像画多非习作,却不画背景,最多也只是几何形的抽象化了的家俱。这样的背景处理,不提示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状态,使人物本身得以突出。这是画家对人的关注,尤其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注。

按理说,最能展现内心世界的是人的双眼,但奇怪的是,莫迪格利阿尼的许多肖像画,包括不少精品,却没有画眼睛,画家象古希腊雕刻家那样,将双眼留为一个平面,涂以单一颜色。其实,用今天的批评术语来说,莫迪格利阿尼画的是凝视。关于凝视的理论,来自二十世纪中期法国心理学家拉康(JacquesLacan,1901-1981)的镜子之说,这是人研究自身、研究自身与环境之关系的开端。

到二十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化研究理论,强调凝视中的交流,如注视、窥视、对视之类,认为视线的交流,揭示了人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关系。莫迪格利阿尼曾经说,他笔下的人物,看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笔下的人物,象画家一样孤独,只进行交流。由于他们对外部世界一无所见,所以便没有眼珠,而所谓有目无珠,却正是只看自身的内心世界。这样理解,人物的抽象背景也就事出有因了,因为背景和环境并不比人物自身重要。

于是,在另一些画中,即使画了双眼,人物的眼神也茫然空洞,似乎没有焦点,他们对外部世界视而不见。莫迪格利阿尼的抽象只是表面形式,他的肖像画,其实是他对人的理解,是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写照。

裸体画

莫迪格利阿尼的裸体人物,也在抽象的外在形式中追求内在的精神世界。除一些作品的抽象背景和一些人物有目无珠而外,装饰性用色的单纯和空间造型的平面化,以及即兴的用笔用色,也是画家专注于人物本身的一种方法。但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法,却是画家的构图设计。莫迪格利阿尼的女裸体,大多是斜躺的全身画。在构图时,画家有意用画布的边沿,将人物的腿部切掉,有的甚至将双手和头顶也切掉。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的人体画,尤其是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人体画,都强调完整、整一的原则,人体的所有部分,只要在透视上看得见,都毫无遗漏地画出来。

这是遵循古希腊哲学家亚力士多德提出的关于完美的审美理论。莫迪格利阿尼没有遵循这个原则,他切掉人物双腿,在视觉上让人体摆脱画框的限制,使其看上去象是漂浮在画布上,于是人体本身得到了凸显。也就是说,因为画框不再限制视域,不再是画家和观众观察世界的窗口,被观察的对象也就不是远在窗户之外,而是近在眼前,有就近窥视的特点。但是,也正由于强调人物本身,莫迪格利阿尼的裸体画便不象古典主义裸体画那样富有画外的寓意。

结果,一九一七年他在巴黎举办一生中唯一一次个展时,其裸体作品便被认为是色情的,不仅无一售出,而且展览也被警察强行关闭。莫迪格利阿尼的一些裸体画,若从视觉上直观,确有情色的诱惑,但若用今天的文化理论来阐释,应该说他的裸体画更关心形式和心理因素。所谓形式,如前所述,是单纯色彩的平面性、人物造型的变形,和构图上对传统美学原则的突破。所谓心理,则是画面上激情与冷漠的交织和冲突。莫迪格利阿尼对人物画,特别是对裸体画的激情,与他实际生活中的性爱经历有关,与他同碧萃丝和杨妮的情爱有关。

这种爱和欲的激情,在烈酒和毒品的作用下,通过即兴运笔而成为画布上的纯粹色彩,人物也变形拉长,具有一种特别的魅力。一方面,莫迪格利阿尼笔下人物的魅惑神情与引诱之态,漂浮、凸显在画面上,暗示甚或流露出被压抑的激情。

另一方面,由于画家的孤独,他的人物又是冷漠无情的。这些裸体女人,或闭目而眠,或沉思内省,她们陷入个人的内心世界,完全忽视了外部世界的存在。这冷漠,使她们失去了个性,她们只有共性,她们都是画家的性格折射。这冷漠,既反映了莫迪格利阿尼作为一个外国人,在巴黎孤独生活的情形,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孤独的艺术家,不参加任何艺术团体的心态。曾有一次,当时走红的未来主义画家们要发表一份宣言,组织者想请莫迪格利阿尼在宣言上签名,以示支持,不料他一口拒绝。孤独使莫迪格利阿尼古怪而矛盾,他的画也如谜一般让人困惑。

同名电影

影片介绍

外文名称:Modigliani

更多中文片名:莫迪利亚尼、蒙地利亚尼、毕卡索与莫迪利亚尼

更多外文片名:

Untitled Modigliani Project(USA)(working title)

Colori dell'anima I-Modigliani(taly)

Modigliani-A Paixão pela Vida(Brazil)

Modigliani-Ein Leben in Leidenschaft(Germany)(DVD title)

导演:米克·戴维斯Mick Davis

编剧:米克·戴维斯Mick Davis

主演:

安迪·加西亚Andy Garcia—Amedeo Modigliani

艾尔莎·泽贝斯坦Elsa Zylberstein—Jeanne Hébuterne

西波里特·吉拉多特Hippolyte Girardot—Maurice Utrillo

影片类型:传记/剧情

片长:128 min

国家/地区: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罗马尼亚

上映2004年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MPAA评级:Rated R for some language and drug use.

级别:Portugal:M/12/Sweden:Btl/Argentina:13/Australia:M/Netherlands:12/Spain:13/USA:R/Finland:K-11/Norway:11/Brazil:16/Taiwan:PG-12

制作成本:$14,000,000 (estimated)

拍摄日期:2003年5月26日

洗印格式:35mm

剧情

才气纵横,狂放不羁的莫迪利亚尼是毕加索的朋友,也是他生命中的劲敌。莫迪利亚尼的才华始终未被当时世人所识,同时,他与爱人的婚姻屡遭反对,莫迪利亚尼渐渐染上毒品的恶习。就在走投无路之际,巴黎年度绘画比赛开始了,冠军可得到高额奖金,莫迪利亚尼将用他的生命为之一搏。结果,他的画轰动全城。然而,就在这一晚,他遇到袭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