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戏剧

荒诞戏剧

西方反传统的戏剧流派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60年代在法国兴起和形成,而后流行于西方戏剧舞台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 中文名:荒诞戏剧
  • 非遗级别:
  • 非遗编号:
  • 申报地区:
  • 兴起时间:20世纪50─60年代
  • 兴起国家:法国
  • 作品主题:现实的丑恶恐怖,人生的痛苦绝望
  • 流派:文艺思潮

起源与概述

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的戏剧流派。荒诞戏剧的荒诞表现之一就是其"废话"式的戏剧话语。

相关历史

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1918年生)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1950年5月11日,巴黎上演了尤金·尤奈斯库一部离奇古怪的独幕话剧《秃头歌女》,演出使剧场仅有的三名观众瞠目结舌,且很快轰动了巴黎剧场,有人称它是“对一切传统戏剧的严重挑战”,是“天才的作品”。

《秃头歌女》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派的经典作家。1912年生于罗马尼亚,父亲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法国人。他的童年是在法国度过的。

1925年回罗马尼亚,因为他讨厌他周围的人像染上了瘟疫似的染上了法西斯狂热。1938年赴法国从事法国文学的研究,并定居法国。他经常看戏,对戏剧逐渐反感,认为传统戏剧是虚伪的陈词滥调,应该“冲破墨守成规的‘传统主义’的桎梏奔向自由天地”,宣称戏剧是“内心斗争在舞台上的一幅投影图”。

尤奈斯库写了40多部剧本,主要有《秃头歌女》(1950)、《未来在鸡蛋中》(1951)、《椅子》(1952)、《阿麦迪或脱身术》(1953)、《新来的房客》(1953)、《不为钱的杀人者》(1957)、《犀牛》(1958)等等。阿达莫夫(1908—1970)、让·日奈(1910年生)、品特(1930年生)、爱德华·阿尔比(1928年生)、贝克特(1906—1989)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家。

评价

荒诞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荒诞派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从广泛的意义讲,荒诞派剧作家的作品与主题,都是人类荒诞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闷心理”。

荒诞派戏剧家认为“荒诞”是世界的本质,“非理性”是戏剧表现的核心内容。因此他们的作品刻意打破传统的戏剧常规,既无时空观念,又无戏剧结构的基本格局;既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无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挤扁了的可怜虫。

这些人举止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思维混乱而无逻辑。荒诞派剧作家提倡“纯粹戏剧性”,认为“艺术家通过直喻把握世界”。尤奈斯库宣称:“我试图通过物体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形象……我就是这样试图伸延戏剧的语言。”

在这样的戏剧观指导下,荒诞派戏剧的道具使戏剧的“直观艺术”特点发挥到极限,产生振聋发聩的荒诞效果。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