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

汉语汉字
荆(读作jīng)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本义是指一种灌木名;后引申指刑杖;也指姓氏。[2]
  • 中文名:荆
  • 拼音:jīnɡ
  • 繁体:荆
  • 部首:艹
  • 笔画:9
  • 释义:荆(形声。从艸,刑声。本义:一种灌木)灌木名。又名楚荆,楚木也。――《说文》

字源演变

“荆”是会意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荆”字早期的金文字形,右边是一个人形,左下边两个“X”,表示一种刺,整个字形画面表示荆这种刺刺进了人的手与脚中。金文后期字形,增加了一个“井”字,以表示这种刺长在田中,农夫在田间耕作时易被刺伤。秦篆字形在金文基础上又一变,增加“艸”字,表示这种刺在田间长得跟草木一样,要小心。汉隶字形又一变,将人变成“刀”形,就成为了“荆”字。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

“荆”字从艸,刑声。《说文解字》中说“荆,楚。木也。”本义是指一种灌木名。这种灌木适合编筐和篮子。在古代经常用来制作刑杖,所以后来也引申为刑杖之义。“荆”还可以用来制作钗,古代妇女买不起金银钗,只能以荆条当做钗,故后来出现“拙荆”一词作为妻子的谦称。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jīng

名词

灌木名。又名楚。

brambles

“荆,楚木也。”——《说文》

“以牡荆书幡。”——《汉书·郊祀志》

“白刑堪为履。”——《广州记》

荆榛;荆钗裙布;荆天棘地;荆花

荆条。古代用为刑杖。

twigs of the chaste tree

“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子;荆朴;荆门;荆革;荆室;荆冠

荆山的简称。

Jing mountain

荆玉;荆山玉;荆襄;荆岑

古国名。

Jing state

“荆之地。”——《墨子·公输》

“荆人欲袭宋。”——《吕氏春秋·察今》

荆凡;荆尸;荆王;荆巫;荆吴

古九州之一荆州的简称。

Jing prefecture

“正南曰荆州。”——《周礼·职方氏》

“荆州之民附 操者。”——《资治通鉴》

荆州瘿;荆南;荆扬

形容词

旧时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叟指妇云:‘此为老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凤》

老荆;荆人;荆妻;荆室

贫寒的。

poor

荆柴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艸部】举卿切(jīng)

楚木也。从艸刑声。?,古文荆。

说文解字注

楚木也。林部曰:楚,丛木。一名荆。是为转注。

从艸。刑声。举卿切。十一部。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

古文:?。《唐韵》举卿切。《集韵》《韵会》《正韵》居卿切。?音京。《说文》:楚木也。《山海经》:虖勺之山,其下多荆杞。《本草》:牡荆。注:古者?杖以荆,故字从?,其生成丛而疎爽,故又谓之楚。荆楚之地,因多产此而名也。

又州名。《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

又山名。《后汉·郡国志》:南郡临沮侯有荆山。注:卞和抱璞之处。

又姓。《通志·氏族略》:燕有荆轲,望出广陵。

又《韵补》:居良切,音姜。《列女传》:属以州犁,以免咎殃,伯宗遇祸,州犁奔荆。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1

◎ 客家话:[海陆腔] gin1 [陆丰腔]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东莞腔] gin1 [宝安腔] gin1 [客英字典] gin1

◎ 赣语:jiæng1 臭荆里(野柠檬);jiɛng1黄荆

◎ 韩语:HYENG

字形书法

异体字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k

i̯ĕŋ

王力系统

k

ǐeŋ

董同龢系统

k

jĕŋ

周法高系统

k

ieŋ

李方桂系统

k

jing

两汉

西汉

东汉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jieŋ

齐梁陈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i̯ɐŋ

拟音/王力系统

ǐɐŋ

拟音/董同龢系统

jɐŋ

拟音/周法高系统

iaŋ

拟音/李方桂系统

jɐng

拟音/陈新雄系统

ǐaŋ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开口呼

全清

举卿切

kjɐŋ

集韵

平声

开口呼

全清

居卿切

kiaŋ

韵略

平声

居卿切

增韵

平声

居卿切

中原音韵

阴平

庚青

全清

ki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庚青

鸡英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全清

居卿切

kiəŋ

分韵撮要

阴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