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菰

茨菰

被子植物门泽泻科植物
慈姑属淡水植物,约20种,广布全球。多年生,草本,生长于浅湖、池塘和溪流。叶似箭头,有肉质球茎,可食。花有3枚圆形花瓣。北美最常见种是宽叶慈姑,叶箭形至禾草状,被广泛引种以扩大禽类食源。慈姑分布于欧洲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则栽培以食用其球茎。一年生植物《本草纲目》说:“慈姑一株多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燕尾,其叶之象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本草纲目》称其“达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润皮毛”,是无公害绿色保健食品中的上等珍品。中医认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茨菇每年处暑开始种植,元旦春节期间收获上市,为冬春补缺蔬菜种类之一,其营养价值较高,主要成份为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钙、锌、磷、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肌能有调节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亚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Liliopsida 亚纲: 超目: 目:泽泻目 亚目: 科:泽泻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慈菇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茨菰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茨菰 中文别名:慈菇、燕尾草、白地栗 二名法:agittariasagittifolia 分布:原产中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并广布亚洲热带、温带地区,欧美也有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挺水植物形态特征:高达1.2cm,地下具根茎,先端形成球茎,球茎表面附薄膜质鳞片。端部有较长的顶芽。叶片着生基部,出水成截形,叶片成箭头状,全缘,叶柄较长、中空。沉水叶呈线状,花茎直立,多单生,上部着生三出轮生状圆锥花序,小花单性同株或杂性株,白色,不易结实。花期7一9月。该属25种,中国约有5-6种。性喜温暖湿润、耐肥、忌干旱、适宜在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松软肥沃、保水的粘质壤土中生长。

突出特点

茨菰突出特点是茨菰是单子叶植物却没有胚乳。

地理分布

产地分布;原产中国,南北各省均有栽培,并广布亚洲热带、温带地区,欧美也有栽培。

中国分布: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在南方各省有栽培,但亦为田间杂草。

世界分布:欧洲,北美至亚洲。

生长习性

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陆地上各种水面的浅水区均能生长,但要求光照充足,气候温和、较背风的环境下生长,要求土壤肥沃,但土层不太深的粘土上生长。风、雨易造成叶茎析断,球茎生长受阻。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对多种蛋白酶的影响:从慈姑中提取的多功能蛋白酶抑制剂I、Ⅱ对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及缓激肽释放酶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I能等当量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对激肽释放酶的抑制作用较弱。Ⅱ能等当量抑制2mol/L的胰蛋白酶,对激肽释放酶的抑制活力高于I,但对胰凝乳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小于I。n抑制受精:体外实验证明,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在剂量330g/m以上时,能抑制精子顶部顶体蛋白酶的活性,使顶体蛋白酶丧失水解卵细胞透明带的能力,从而使精子不能穿过透明带与卵细胞结合,影响精子的受精。实验还进一步证明,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对人、兔、大鼠、仓鼠及小鼠精子顶体蛋白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剂量增加而抑制效应增强。

观赏价值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载,茨菰一根生12子,即是说茨菰一根有12个果实;而事实上茨菰一根多者有15个,少者也不会少过6个。茨菰是水生的草本植物,大者如杏,小者如粟。2012年优良品种的是生于广东的“白肉茨菰”。茨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形奇特,适应能力较强,可做水边、岸边的绿化材料,也可做为盆栽观赏。茨菰自古至今别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菇”。

食用价值

茨菰的球茎还可以当作一种蔬菜供人食用,是野生菜品的一种,这种野菜中有大理的维生素和钾、锌等多种矿物质,人们食用以后可以吸收大量营养,同时也能起到调节肠胃和杀菌消炎的作用。茨菰特别适合那些贫血和营养不良的人群食用,但是食用量不宜过多,如不然会出现干呕以及牙齿损伤的作用。

栽培技术

培育

育苗:选用宝应刮老乌、苏州黄等慈姑品种。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的肥沃壤土地作育苗地。结合整地施河底淤泥作基肥。于3月上中旬将选好的慈姑粗壮顶芽,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栽入育苗地,栽植深度为顶芽长的一半,每亩大田需备慈姑顶芽20公斤左右。栽后及时搭架、覆膜。植株萌芽期保持浅水层。2—3叶期追施1~2次稀粪水。后期注意通风炼苗。

移栽:可利用肥沃低洼田作慈姑栽植大田。移栽前每亩大田施优质厩肥2 500公斤或绿肥3 000公斤,加氨化磷肥35—40公斤,耕翻入土,整平后上浅水。4月上中旬从育苗地起苗,并将苗的外围叶片摘去,留叶柄20厘米长,然后按行距1米、株距16~20厘米将慈姑苗栽入大田,栽植深度10厘米,每亩栽3 300—4 000株。栽后灌一层薄水,以后浅水勤灌。

田间管理

植株移栽7—10天活棵后追肥1次,每亩施尿素10公斤或人粪尿1 000公斤。7月上中旬再追肥1次,每亩施草木灰70—75公斤或碳酸氢铵100公斤促球茎膨大。植株生长前期要适当搁田,搁田程度以田不陷脚为宜。及时除草和剥除植株上的老黄叶及部分侧芽,增强田间通透性。

病虫防治

危害慈姑的主要病虫害有黑粉病、蚜虫、螟虫。黑粉病可用25%多菌灵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或25%粉锈宁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蚜虫可用40%乐果1 500倍液喷雾防治。螟虫可用25%杀虫单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应用

茨菰含丰富淀粉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钙和磷。能解毒凉血、健胃止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载,茨菰一根生12子,即是说茨菰一根有12个果实;而事实上茨菰一根多者有15个,少者也不会少过6个。茨菰是水生的草本植物,大者如杏,小者如粟。现在优良品种的是生于广东的“白肉茨菰”。它的优点在于含丰富的淀粉质,适于长期贮存,故曾被称为“救荒本草”。茨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栽培,须根系,匍匐茎末端积累养分,肥大形成球茎。球茎扁园形,肉质较坚实,皮和肉均呈黄白色,含丰富淀粉质,稍有苦味,风味独特,是春节期间应节的上佳品种。茨菰含有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钾、磷、锌等微量元素,对人体机能有调节促进作用。更主要的是,茨菰还具有益菌消炎的作用。中医认为茨菰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所以茨菰不但营养价值丰富,还能够败火消炎,辅助治疗痨伤咳喘。茨菰以地下球茎作蔬菜以供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润肺、降压等功效。茨菰叶形奇特,适应能力较强,可做水边、岸边的绿化材料,也可做为盆栽观赏。自古至今别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菇”。茨菰自古至今别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菇”。

植物文化

宝应慈姑

宝应——中国慈姑之乡。在宝应,关于慈姑,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宝应常常遭遇水灾,庄稼经常失收,许多百姓被活活饿死。观世音菩萨知道这件事后,就派一位叫慈姑的仙女下凡察看,救民疾苦。慈姑长得美丽端庄,而且心地善良,她见农田变成汪洋,百姓都在挨饿,便到处去寻找食物,终于在很远的地方找到了一种不怕淹的水生植物,它的根茎上结了许多球果,可当食物充饥度命。她如获至宝,便把它挖起运回宝应,路上干了她就用泪水滋润它。她把这植物栽在宝应的湖荡边,教会人们栽培方法。从此以后每遇大水年成庄稼失收,人们就拿这植物来充饥,为纪念这位仙女,人们便叫它“慈姑”。

慈姑在宝应种植的历史悠久,经过几代人的经验总结,加之水土营养丰富,宝应生产的慈姑个个都是皮青肉白、又大又圆、坚实如栗,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宝应的“紫圆”慈姑更是享誉国内外。

宝应县农林部门的技术人员夏永青:“我们宝应这块,慈姑种植时间很长了,而且这种水生植物特别适合在宝应生长,我们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结合宝应的水土特点,我们培育了“紫圆”慈姑,可以说这是慈姑中的精品。它不仅产量有保证,而且皮薄,抗破损性较好,很大程度上保存了慈姑的营养。”

慈姑,《本草纲目》称其“达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润皮毛”,中医认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它主要成份是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钙、锌、磷、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无素,对人体肌能有调节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

农技员夏永青:“宝应因为生态环境较好,加上我们的绿色无公害生产模式,产品品质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全县,慈姑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前几年,我们慈姑也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

作为全国第一个慈姑之乡,宝应一方面狠抓慈姑品种的培育和种植,另一方面不断拉长慈姑产业链。全县慈姑加工企业年加工慈姑5万吨左右,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在宝应,慈姑绝大部分进行深加工,但也有一部分走上了百姓的餐桌。每到冬风一下,宝应各家各户的餐桌上就多了慈姑熬咸菜、慈姑烧肉、慈姑蛋花汤等美食。慈姑熬咸菜,其味尤鲜,有的家庭一日三餐必备。就连许多早点店,都会拿它做面点的浇头;还有那慈姑汤,不仅是菜肴,也是一道很好的药膳。咳嗽的人,坚持喝上两三天的慈姑汤,症状就会大有改善。

慈姑,不仅是宝应人冬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也给宝应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效益。

注意事项

据南农大园艺学院蔬菜学专家介绍,茨菰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消炎解毒、生津润肺、补中益气的作用。但茨菰属于水生蔬菜,对铅等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收、积累能力。

铅已是环境中的重点污染物之一,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及三废的大量排放,水体中的铅等重金属含量越来越高。南农大联合扬州大学的蔬菜专家对江苏省最常见的两个茨菰品种——苏州黄、紫圆作了栽培试验,研究发现随着水体、土壤中铅浓度的增加,茨菰各部位铅含量呈上升趋势,铅残留量以茨菰球茎表皮最高,顶芽次之,去皮球茎最少;当土壤和水中的铅浓度达到每升50毫克时,茨菰顶芽的铅残留量为每公斤0.22-0.25毫克,表皮的为0.29-0.37毫克,均超过每公斤0.2毫克铅这一无公害蔬菜产品国家标准限量值;如果将茨菰球茎表皮去除后,铅残留量为每公斤0.11-0.12毫克,低于国家标准,这时食用,相对安全。相关试验数据还表明,当土壤和水中的铅浓度达到每升100毫克时,茨菰球茎表皮、顶芽、去皮球茎的铅残留均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专家说,茨菰球茎在土壤中成长,表皮直接接触土壤中的铅而导致吸收和积累较多,从而使得茨菰球茎表皮的铅积累量最高。所以吃带皮的茨菰容易引发铅中毒。因此,为保证茨菰食用安全,加工时首先不要怕麻烦,认真去除表皮,其次不要怕浪费,要把顶芽掐掉。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