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菇

茨菇

泽泻科慈姑属植物
茨菇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草本, 原产我国东南部, 性喜温暖湿润及富合有机质的肥沃土壤;生长期长, 要求通风透光, 不耐霜冻, 生育周期200~210天, 冬季地上部枯死, 以球茎在土中越冬。
    中文名:茨菇 拉丁学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 别名:芽菇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泽泻目 科:泽泻科 属:慈姑属 分布区域:欧洲与亚洲的温带湿地 分布:中国华中、华南 体征:有辛辣气味、顶端渐尖至短尖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辛辣气味;根状茎匍匐,生有许多肉质、直径1-2.5毫米的须根。叶厚纸质或薄革质,卵形或阔卵状近心形,长10-20厘米,宽6-12厘米,顶端渐尖至短尖,基部深心形,后裂片耳状,通常向后直伸,顶端钝或圆,有时微尖,常有斑块,疏被糙伏毛,下面脉上被短柔毛;叶柄长10-30厘米。早春开花,常1-2朵腋生,具短根茎;须根较粗壮。秆成疏丛,直立,高60-100cm,基部径约2mm。叶鞘平滑无毛;叶舌膜质,长2-4mm;叶片线状披针形,并具长达10cm的长柄,上面无毛,下面具有细长疣毛。圆锥化序卵圆形,长9-15cm,宽4-5cm,分权近于轮生,细弱,枝腋间疏具软毛,下部长褐露且无毛,下面具有疣毛。圆锥花序卵圆形,长9-15cm,宽4-5cm,分枝近于轮生,细弱,枝腋间疏具软毛,下部长裸露且光滑无毛,通常仅于近称端处有1节面而含2小穗;有时具有2-3节,稀可每节具1小穗,节处膨大具髯毛;穗轴节间及小穗柄有时具纤毛;小穗长5-6.5mm,灰绿色,基部具髯毛;全草略呈卷缩状。根茎短,下簇生数条至10余条细根,肉质,长5-12厘米,直径约2毫米,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质。叶基生,2-4片,具长柄;叶片卵形或阔卵状心形,厚纸质,长7-15厘米,基部宽5-10厘米,叶边缘微内卷,顶端渐尖,基部裂开呈耳垂状,极叉开;叶面青褐色至棕褐色,常有灰斑块,叶背色较浅;叶脉网状较疏。有柔毛。间见叶腋残留干燥花1-2朵。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微苦。

主要价值

其球茎可食用, 且营养丰富, 价值高, 可煮食、炒食和制淀粉。茨菇是一种天然蔬菜,亦可人工种植。现代营养学认为茨菇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钾、钙以及食物纤维,蛋白质也较多。

栽培技术

育苗

1.1 种芽选择

为培育壮苗, 应选择具有本品种特性, 充分成熟, 大小适中, 光泽好, 无损伤, 顶芽粗短弯曲的优质球茎, 用手掰下或用刀削下顶芽, 适当摊晾, 等表面干燥后作为种用顶芽。折芽一般在入冬前进行较为适宜, 此时伤口在贮藏期间充分愈合, 插播以后发根快, 出苗早, 而且整齐。顶芽粗0.6-1厘米比较好。我县一般在清明前后取出留种用的顶芽, 放入干净的箩筐内, 上面盖上湿稻草保持湿润, 见干时适当洒水, 晴天放在阳光下取暖, 保持温度在15℃以上, 经过10-15天, 顶芽开始萌芽即可插播。

1.2 秧田选择

育苗秧田宜选择背风、向阳、肥沃的稻田。整田时施足基肥, 以农家肥或绿肥为主, 每亩施150-200公斤为宜。带水耕耙, 水深保持深耕20-30厘米, 做到田平泥化。耙犁平整后用长绳隔出1.3-1.6米宽的长条苗池。为方便苗期管理, 相邻的俩个苗池中间留出30-40厘米宽的过道。

1.3 插播顶芽

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 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 插播顶芽。每亩育苗田需用顶芽120-180公斤左右。插播时田间保持土壤湿润, 将顶芽尖朝上插入泥土中, 插播深度一般要求顶芽从下向上的第三节位插入泥中1.5—2厘米, 插播的株行距规格为10×10厘米。如果种芽大小不一, 应将大小顶芽分开插播, 保证幼苗生长均匀一致, 方便秧田进行统一管理。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包括茨菇萌芽生长期和旺盛生长期俩个阶段的管理。

2.1 茨菇萌芽生长期

茨菇萌芽生长期从顶芽出芽开始到抽伸正常叶片结束, 大约经历20-25天, 这段时间幼苗生长速度慢, 主要是靠顶芽中贮藏的养分供应植株生长, 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很少, 需肥量不多。因此萌芽生长期的管理以浅水勤灌以少施施肥为主。茨菇萌芽生长期最适宜温度在15-20℃之间。如果遇到晚霜时, 当天夜间苗田应灌满10厘米左右的深水保温防冻, 第二天排水浅灌, 水深3厘米左右。

2.2 茨菇旺盛生长期

从植株抽伸出箭头形定型叶开始, 茨菇进入旺盛生长期。茨菇的旺盛生长期分为俩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抽伸定型叶开始到往大田移栽结束为茨菇的旺盛生长前期;第二个阶段是从移栽定植到植株叶腋抽伸匍匐茎, 新叶抽伸明显转慢结束, 是茨菇旺盛生长的中后期, 整个旺盛生长期大约经历100-120天。当幼苗长出2-3片定型叶时, 追施一次苗肥, 每亩施N、P、k三元复合肥60千克, 保证幼苗健壮生长, 如果幼苗长势较弱, 可再追施一次苗肥, 用法和用量与第一次相同。当气温超过25℃时, 水位应当加深到6-10厘米, 防止干燥, 影响幼苗生长。

大田移栽

幼苗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抽伸出匍匐茎,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幼苗生长速度的加快, 地下匍匐茎逐渐发育成为很多分株, 当分株长出4-5片定型叶, 也就是幼苗高35-40厘米时, 是茨菇往大田移栽的最佳时期。

3.1 移栽前准备

茨菇栽培应选择灌溉方便, 土壤耕作层在20-30厘米, 土壤肥沃、结构松散、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的水田, 土壤酸碱度微酸或中性比较适宜。栽培茨菇要求精细整地, 灌水深耕。翻犁耙平后灌水泡晒, 呕田10天左右, 使土壤充分熟化。施足基肥是夺取茨菇高产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结合整田每亩施入农家肥2000-3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过磷酸钙30-40千克、硫酸钾25-30千克作基肥。

3.2 起苗移栽

最适宜的移栽期是8月下旬至9月初, 因为此时移栽可有效避开晚霜和冬雪。茨菇起苗前用镰刀将幼苗上部茎叶三分之一割去, 留高25-30厘米, 将苗连根拔起, 摘除外围老化的叶片和叶柄, 保留中央心叶和3-4个叶柄, 这样既可以防止秧苗移栽后的头重脚轻根底浅, 遇到风吹雨打植株动摇浮起, 也可以减少茨菇叶片的水分蒸发, 促进茨菇早活棵。茨菇要求浅水栽插, 一般水深保持3—6厘米, 定植行距40-45厘米, 株距25厘米, 每亩定植2800-3000株。栽插时要随手将根旁的泥土填平, 使苗稳定在土中, 栽插后2-3天, 要及时进行查苗补缺, 如果有被风吹起的倒苗, 要重新栽插, 有缺苗的要及时补栽。

防病治虫

茨菇的主要病虫害是蚜虫和害黑粉病。茨菇幼苗期容易发生茨菇连管溢蚜, 它主要危害嫩叶, 集中吸食汁液, 造成新叶卷缩, 植株生长不良。一般在发生初期, 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幼苗在生长过程中适当的除草匀田, 也可以有效防治茨菇连溢管蚜的发生。

茨菇整个生长期容易发生黑粉病, 严重时造成植株大面积枯死:苗期可喷酒1:1:200波尔多液预防黑粉病, 大田期发病可用20%粉锈灵每亩30—4O毫升兑水喷雾防治。

采收

当茨菇地上部分枯死后的10-15天为最佳采收期。采收前10天左右排干田水, 用手抠挖地下球茎。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茨菇

含量参考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99 千卡

蛋白质

5.3 g

脂肪

0.3 g

碳水化合物

20.2 g

叶酸

14 μg

22 mg

51 mg

174 mg

922 mg

10 mg

2.6 mg

0.28 mg

维生素B1(硫胺素)

0.17 mg

维生素B2(核黄素)

0.07 mg

烟酸(烟酰胺)

1.65 mg

维生素B6

0.26 mg

维生素C(抗坏血酸)

1.1 mg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