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

药草名
苓是药草名。茯苓、猪苓皆简称苓。茯苓是寄生于松树根下的一种菌类植物。猪苓是枫树苓,生于枫根下的一种植物。二者均可入药。[1]
  • 中文名:苓
  • 拉丁学名:
  • 别名:
  • 界:
  • 亚界:
  • 总门:
  • 门:
  • 亚门:
  • 纲:
  • 亚纲:
  • 超目:
  • 目:
  • 亚目:
  • 科:
  • 亚科:
  • 族:
  • 亚族:
  • 属:
  • 亚属:
  • 组:
  • 亚组:
  • 种:
  • 亚种:
  • 变种:
  • 品种:
  • 分布区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护级别:
  • 注音:ㄌㄧㄥˊ
  • 部首:艹
  • 笔画数:8

代表物种

茯苓

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属多孔菌科真菌。菌核球形,或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小的如拳头,大的可达数千斤。表面粗糙,呈瘤状皱缩,灰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白色或淡棕色,粉粒状,由无数菌丝及贮藏物质聚集而成。子实体无柄,平伏于菌核表面,呈蜂窝状,厚3~10mm,幼时白色,成熟后变为浅褐色:孔管单层,管口多角形至不规则形,孔管内壁着生棍棒状的担子,担孢子长椭圆形至近圆柱形,外壁平滑,透明无色。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现多栽培。寄生于赤松、马尾松、黄山松、云南松等的根上。

猪苓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属多孔菌科真菌。菌核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由于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表面有白色、灰色和黑色三种颜色,称为白苓、灰苓和黑苓,内面白色。子实体自地下菌核内生子实体由菌核上生长,伸出地面,菌柄往往与基部相连,上部多分枝,形成一丛菌盖。菌盖肉质,伞形或伞状半圆形,干后坚硬而脆。担孢子卵圆形。我国许多省区有分布,主产于山西及陕西,寄生于枫、槭、柞、桦、柳及山毛榉等树木的根上。

化学成分

1三萜类化合物

从茯苓中提取分离的三萜类化合物将近80种, 主要是羊毛甾型三萜化合物, 包括羊毛甾-8-烯型三萜、羊毛甾-7, 9 (11) -二烯型三萜、3, 4-开环-羊毛甾-7, 9 (11) -二烯型三萜、3, 4-开环-羊毛甾-8-烯型三萜等四类。

2多糖类化合物

多糖是茯苓的标志性成分, 占其干重的70%~90%。由于茯苓多糖组成和化学机构的复杂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葡聚糖, 另外一类是杂多糖。

3 甾醇类化合物

茯苓中甾醇成分主要是麦角甾醇类化合物, 国内外已分离提取的此类化合物大概有10多种, 包括麦角甾醇, ergost-7-en-3β-ol, (22E) -ergosta-5, 7, 9 (11) , 22-tetraen-3β-ol, ergostra-5, 7-dien-3β-ol, (22E) -ergosta-6, 8 (14) , 22-trien-3β-ol, (22E) -ergosta-7, 22-dien-3β-ol, (22E) -ergosta-8 (14) , 22-dien-3β-ol。

4 脂肪酸类化合物

茯苓中含有辛酸 (caprylic acid) 、十一酸 (undecanoic acid) 、月桂酸 (lauric acid) 、十二酸 (dodecanoic acid) 、棕榈酸 (palmtitic acid) 等脂肪酸。

5 挥发油类化合物

茯苓中挥发性成分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 国内有学者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茯苓超微粉 (300目) 、普通粉 (80目) 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定性定量分析, 发现主要包括壬醛 (nonanal) 、樟脑 (camphor) 、2, 3-二甲苯萘烷 (2, 3-dimethyl decalin) 、反橙花叔醇 (trans-nerolidol) 与α-柏木醇 (α-cedrol) 。

药用价值

茯苓

【性味与归经】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 10~15g。

茯苓块

1、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3、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猪苓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用法与用量】6~12g。

传统中医理论

茯苓, 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 食用历史已经有近两千多年, 在《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归为上品, 称其为“主胸胁逆气, 忧桂惊邪恐悸, 心下结痛, 寒热, 烦满, 咳逆, 口焦舌干, 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可渗湿利尿、宁心安神、抑菌、增强体魄和和胃健脾, 还有研究报告指出茯苓还可有效降低血糖。在中医的治疗理念中, 茯苓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如水肿尿少、失眠多梦、心神不安、脾虚纳差等症, 还可用于心肾不交、心脾两虚之心肾不安诸证, 及脾阳不足、气陷精泄之遗精, 对心悸、小儿惊悸、遗精、失眠等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金匮要略》中记载的酸枣仁汤对虚烦不眠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其中也使用了茯苓用以利水渗湿、补脾益气, 还可宁心安神。根据中医临床辨证理论, 水湿为脾虚导致的果, 而脾虚便是水湿的因, 因此茯苓对于脾虚和水湿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利用配伍可提高茯苓的补脾益气、利水渗湿之效。在《世补斋医书》中曾提到“茯苓一味, 为治痰主药, 痰之本, 水也, 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 湿也, 茯苓又可行湿。”洪竹书先生曾提出茯苓、甘草每方必用之说, 在肝炎、肿瘤、心悸、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抗衰老、脑血管疾病、尿路感染、精神分裂症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若与麻黄等药配伍, 可扩大其适用范围, 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 药方中含有茯苓的方子占据158个处方中的80%, 是“云南六大中药”之一 (茯苓、灵芝、丹参、远志、黄精、黄芩) 。除了药用作用之外, 茯苓还可作为食物食用, 早在唐宋市集中就有食用茯苓、白术、糯米做成的茯苓糕, 在我国存在“南糕北饼”的说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