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伯·费尔

艾尔伯·费尔

国家科学研究中心-Thales 集团联合物理小组科学主管
艾尔伯·费尔在1938年3月7日出生于法国的卡尔卡松,已婚并有两个孩子。1962年,费尔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获数学和物理硕士学位。1970年,费尔从巴黎第十一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为巴黎第十一大学物理学教授。费尔从1970年到1995年一直在巴黎第十一大学固体物理实验室工作。后任研究小组组长。1995年则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Thales 集团联合物理小组科学主管。1988年,费尔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同时他对自旋电子学作出过许多贡献。[5]他于2014年6月加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费尔北京研究院并担任首席科学家,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 中文名:艾尔伯·费尔
  • 外文名:Albert Fert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法国的卡尔卡松
  • 毕业院校: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本科,硕士),巴黎第十一大学(博士)
  • 职业:教师
  • 代表作品:
  • 主要成就:
  • 出生日期:1938年3月7日
  • 职务:国家科学研究中心-Thales 集团联合物理小组科学主管
  • 职称:教授

简介

艾尔伯·费尔(法语:AlbertFert,1938年3月7日-),法国物理学家,2007年以巨磁阻效应与彼得·格林贝格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荣誉

北京时间10月9日下午5点45分,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物理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的物理学家PeterGrünberg因发现巨磁电阻(GiantMagnetoresistance)现象而获得此奖项。

外加磁场会引起一些磁性材料的电阻发生巨大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巨磁电阻效应。磁性金属和合金一般都有磁电阻现象,即在一定磁场下电阻改变的现象,而所谓巨磁阻就是指在一定的磁场下电阻急剧减小,一般减小的幅度比通常磁性金属与合金材料的磁电阻数值高出10余倍。

2015年5月6日,校长徐惠彬院士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艾尔伯·费尔(Albert Fert)教授拜会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张亚力、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司长聂飚、副司长刘懋洲、副司长王嵩等领导出席会见,我校中法工程师学院洪冠新教授陪同出席。

实际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奖励的是从电脑硬盘读取数据的技术的根源。1988年,法国人艾尔伯·费尔和德国人PeterGrünberg分别独立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物理学现象——巨磁电阻效应(GMR),磁场的微弱变化会导致巨磁阻系统电阻的剧烈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巨磁阻系统是从硬盘读取数据的完美工具,因为读取过程中磁存储的数据必须转变成电流。

此后不久,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探索将巨磁阻效应用于读取头(read-outhead)。1997年,首个基于巨磁阻效应的读取头开始进入市场,很快成为一项标准技术。即便是最先进的读取技术也没有摆脱巨磁阻技术的影响。

成就

费尔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已经取得多种奖项,包括1994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新材料国际奖,1997年获欧洲物理协会颁发的欧洲物理学大奖,以及2003年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金奖。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荣誉教授、北航费尔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艾尔伯·费尔通过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直通车”通道申请中国“绿卡”。这是中关村出入境新政实施以来,首次受理诺贝尔奖获得者绿卡申请。

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奖。

于2014年6月加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费尔北京研究院并担任首席科学家,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2017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巨磁阻效应

巨磁阻效应(GiantMagnetoresistance,缩写:GMR)是一种量子力学和凝聚体物理学现象,磁阻效应的一种,可以在磁性材料和非磁性材料相间的薄膜层(几个纳米厚)结构中观察到。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授予发现巨磁阻效应(GMR)的彼得·格林贝格和艾尔伯·费尔。

这种结构物质的电阻值与铁磁性材料薄膜层的磁化方向有关,两层磁性材料磁化方向相反情况下的电阻值,明显大于磁化方向相同时的电阻值,电阻在很弱的外加磁场下具有很大的变化量。巨磁阻效应被成功地运用在硬盘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商业应用价值。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