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鼩鼱

臭鼩鼱

食虫目动物
臭鼩鼱(学名:Suncus murinus),是鼩鼱科、鼩鼱属的动物。臭鼩鼱外形似鼩鼱,但较鼢鼯大而肥壮,吻尖长,明显超出下颌前方。耳较圆大,且露在毛被之外。体被短而柔的密毛。臭鼩鼱白天少见,不善攀登,喜跳跃。性凶猛,有季节性迁移现象,主要以昆虫、蠕虫为食,栖息环境较广泛,在海拔1800m以下的各种生境中均生存,分布于亚洲部分地区。臭鼩鼱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 中文名:臭鼩鼱
  • 拉丁学名:Suncus murinus
  • 别名:臭尖嘴老鼠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哺乳纲
  • 目:食虫目
  • 科:鼩鼱科
  • 属:鼩鼱科
  • 种:臭鼩鼱
  • 亚种:6个
  • 分布区域:亚种部分区域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66

形态特征

臭鼩鼱体型似鼩鼱但较大,最大个体近似小家鼠且较肥壮,耳圆大,且露在毛被之外。尾粗壮,全尾被覆短毛,且杂稀疏的细长毛,尾末端尖。口须多,但不很大。体毛稠密短细而柔软。体侧面中央具1麝香腺,分泌物呈黄色黏液状,有特殊味道。乳头3对,腹位及鼠蹊部。

臭鼩鼱体毛自头以后几为烟灰色,背部沾淡棕。尾及四足覆毛稀疏,肉红色皮肤可透视。所有皮毛均具银灰光泽。

栖息环境

臭鼩鼱的栖息环境较广泛,在海拔1800m以下的各种生境中均生存。该种的主要栖息环境为居民区附近的菜园周围,砂仁地、甘蔗地、竹林、农田等。在野外栖息于沼泽湖泊边的草丛、竹林和灌丛中。

生活习性

臭鼩鼱白天少见。不善攀登,喜跳跃。性凶猛,小型鼠类如小家鼠非其敌,并敢于同比它大得多的黄胸鼠格斗。可家野流窜,并有季节性迁移现象。这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天气变化时迁居室内,气温升高变暖时又迁至野外,这一生态现象与小家鼠相似,所以臭鼩鼱对温度较敏感。臭鼩鼱由于体形小,四肢短,因此活动范围较狭窄,一夜之间的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50m,亦无一定的活动方向。据调查发现其活动高峰大致为晚9-11时,凌晨5-7时,在生殖期可突破上述范围和时间。

臭鼩鼱一般没有固定的洞巢,当生殖时才筑有简单的生殖洞巢,巢以枯枝落叶或乱草筑成,并且只有一个洞口,没有厕所与食物储存仓库等结构,有时甚至以石头作为隐蔽物进行生殖,蚁巢、土洞等亦为利用对象。

臭鼩鼱以昆虫、蠕虫为食。一次可食螳螂100余只,还能捕食小型鼠类。因此它是一种有益的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甘肃、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地。

繁殖方式

臭鼩鼱的繁殖力较强,在中国云南年平均怀孕率为10.6%,最高峰为5月(50%),每窝生仔可2-7只,平均4.4只。

亚种分化

臭鼩鼱6亚种

序号

中文名

学名

命名人及年代

1

臭鼩鼱科摩罗亚种

Suncus murinus albicauda

Peters, 1866

2

臭鼩鼱尼泊尔亚种

Suncus murinus caerulescens

Shaw, 1800

3

臭鼩鼱阿富汗亚种

Suncus murinus griffithii

Horsfield, 1851

4

臭鼩鼱指名亚种

Suncus murinus murinus

Linnaeus, 1766

5

臭鼩鼱印度亚种

Suncus murinus soccatus

Hodgson, 1845

6

臭鼩鼱克什米尔亚种

Suncus murinus tytleri

Blyth, 1859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是一个相当丰富和稳定的物种。种群发展也趋于稳定。

在中国,该种种群季节性消长。据1982-1989年调查结果发现,其季节消长,室内变化不大,室外呈现两个高峰,即7月,9至10月,且其数量在较炎热的平原较多。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