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步枪

自动步枪

中距离武器
自动步枪──自动步枪是指借助于火药气体压力及弹簧的作用力完成推弹、闭锁、击发、退壳和供弹等一系列动作的连发步枪,又称突击步枪。[1]非自动步枪只能单发,而且装弹和退壳都要手工操作,射速低、使用不便。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连发的步枪由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斯潘塞于1860年发明的。这支枪枪托内有一直通枪膛的洞,洞内即弹仓,容弹10发,侗口有弹簧,以簧力推子弹入膛。
    中文名:自动步枪 外文名:automatic rifle 别名: 类别:突击步枪 研发日期:1860年 设计师:克里斯托夫·斯潘塞

发展历史

当时正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之际,1865年5月的一天,斯潘塞闯进位于华盛顿的陆军部介绍自己的发明,但是军械官们不相信金属壳枪弹,后装枪和连发枪这些当时的新事物,更不相信这个年仅20的小伙子。

斯潘塞非常丧气,但他意外地见到新任总统,联邦军(即北军)统帅亚的拉翰林肯。林肯仔细地听了他的讲述高兴地说:“很好,眼见为实,打响了才算数。走,到外面试试看。”

在院子里,斯潘塞对着一块木板连打了7枪,连发枪工作良好。接着,林肯也打了7枪。 总统亲自试枪消息引起了军方的重视,很快对期潘塞连发枪进行了试验和审评,并于1862年12月31日正式装备联邦军。

1866年、奥利弗温切斯特也研制了一种连发枪,称为“温切斯特步枪”。但是这时的连发枪只是能够从弹仓中接连推弹入膛而已,开锁和退壳等动作还需手动操作来完成。

第一支真正的自动步枪是1883年由美国工程师H?S?马克沁发明的。步枪射击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除了将子弹射出枪管外,同时还使枪产生后坐力。

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药气体的动力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和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的,从而实现了步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支对射手撞击的后坐力。马克沁将“9温切斯特步枪”进行改装和试验。终于在1883年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

由于早期的自动步枪使用当时的标准步枪弹药,威力过大,后坐力使连续射击时难于控制精。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人费德洛夫就研制了发射威力小一些枪弹的自动步枪。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StG44突击步枪,以后至60年代,枪械自动化结构迅速发展。

先后有美国人研制的M14自动步枪、M16自动步枪,前苏联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研制的AK-47突击步枪等。突击步枪发射中间型威力步枪弹或者小口径步枪弹。

中间型威力枪弹长度比原有步枪弹,使得枪的后坐力大大减小,解决了自动步枪无法连续准确射击的技术瓶颈。

小口径步枪弹一般指弹药口径小于6毫米,弹丸大长径比,高速射中人体后会失稳翻滚造成人体组织大面积创伤。使用小口径枪弹的步枪具有重量轻、易操控的特点。

八一步枪

81式枪族是1979年下达的研制任务,于1981年设计定型,在1983年正式投入大量生产。其研制目标是要用一个

班用枪族取代正在装备的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和56式轻机枪,但仍采用56式7.62mm枪弹。由于在1978年已经正式决定我国将来会采用5.8mm口径的小口径自动步枪,所以研制81式枪族的目的是在装备小口径步枪之前提供一种过渡型武器。但通过实战证明,81式枪族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武器,精度好、动作可靠、操作维护简便,在老山前线的战斗中表现良好。

81式枪族包括班用轻机枪和自动步枪,自动步枪中采用固定木质枪托的称81式自动步枪,采用折叠金属枪托的称81-1式自动步枪。各种枪的基本结构完全相同,自动机、复进机、击发机、导气系统、供弹具都能在族内各枪互换使用,连同其他零部件通用率达到70%。

作为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设计的过渡枪型,81式枪族全部采用成熟技术和设计,采用短行程活塞式导气系统,其它结构与56式冲锋枪类似。81式步枪全长为950mm,枪管长440mm,介于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冲锋枪之间。

九五步枪

95式自动步枪于1989年提出研制指标要求,于1995年设计定型,命名为QBZ95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95式自动步枪)。该枪于1997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的配用武器首次露面。

95式为无托结构步枪,导气式自动方式,机头回转式闭锁,可单、连发射击,机械瞄准具为觇孔式照门。95式自动步枪与QBB95式5.8mm班用机枪(简称95式班用机枪)形成95式枪族。

后来又增加了短枪管的QBZ95B短突击步枪,这三种武器一般被简称为95式03式自动步枪是在《兵器知识》04年11期首次公开的,但从该枪外形及文中提及该枪为95系列的成员中来看,其实就是年初时所公布的QBZ95A,当然也有所改进,从外观上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把照门移到机匣的后部。

根据文章介绍,该枪在2003年12月设计定型。其实在1989年决定设计新型小口径突击步枪时,就已经有传统结构和无托结构两个方案。

无托方案即95式虽然早已定型,但由于本身的一些缺点,加上有人认为应该为部队提供两种方案进行选择,所以有托方案的研制一直在进行着。

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95式的结构不能照搬到传统结构的步枪上,于是放弃了两枪关键部件互相通用的要求,生产研究了一种新枪,尽管在半公布状态时被称为95A,但实际上两枪结构大不相同,枪机也完全不能互换。

所以这种有托方案最终定型时采用了“03”这个名称。

95式枪族及其他5.8mm口径班用枪族已装备作战部队。简易夜瞄装置采用放射性同位素钜147通过填涂方式装配,使用中存在亮度不足和容易脱落问题,而且钜147的半衰期也不能满足军品长期贮存的要求,给部队使用带来许多不便。

研制的二代微光瞄准镜由于价格问题不可能全面装备,而且200m的夜视距离也显不足,全天候作战能力有待提高。

光学瞄具瞄准不便是部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这主要是95式自动步枪受“应满足以机械瞄具为主要瞄准方式”要求的限制而造成的,安装光学瞄准镜后瞄准基线太高,无法舒适贴腮瞄准。

类似于M16的有托枪通常利用弹匣作为下挂榴弹发射器的握持部位,95式自动步枪由于采用无托结构,加装下挂防暴榴弹发射器后只能利用小握把作为握持部位,实际使用时不方便。

零三式步枪

03式自动步枪是在《兵器知识》04年11期首次公开的,但从该枪外形及文中提及该枪为95系列的成员中来看,其

实就是年初时所公布的QBZ95A,当然也有所改进,从外观上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把照门移到机匣的后部。根据文章介绍,该枪在2003年12月设计定型。其实在1989年决定设计新型小口径突击步枪时,就已经有传统结构和无托结构两个方案。

无托方案即95式虽然早已定型,但由于本身的一些缺点,加上有人认为应该为部队提供两种方案进行选择,所以有托方案的研制一直在进行着。

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95式的结构不能照搬到传统结构的步枪上,于是放弃了两枪关键部件互相通用的要求,生产研究了一种新枪,尽管在半公布状态时被称为95A,但实际上两枪结构大不相同,枪机也完全不能互换。

所以这种有托方案最终定型时采用了“03”这个名称。

M14步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使用的是M1式7.62mm加兰德半自动步枪。由于该枪质量较大,弹仓容弹量(8发)太少,故美国军方在1944年提出以新枪替换它。

1945年美国实施“轻型步枪研究计划”。其主要要求是:口径7.62mm,总质量不大于4.1kg,弹匣容量20发,配两脚架,枪托能折叠。

在整个研制过程中,美国数家兵工厂拿出了几十种样枪,还有一些外国枪也参与了选型。最后剩下4种枪进行严格的选型试验:美国斯普林菲尔德武器公司研制的发射T65式枪弹的T44样枪,英国恩菲尔德兵工厂研制的EM2样枪,比利时的FN FAL自动步枪(命名为T48)。

试验结果是,T48步枪名列第一,斯普林菲尔德武器公司的T44步枪位居第二。T44步枪是著名枪械设计师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在M1式加兰德步枪基础上开始设计自动步枪。

1957年5月1日,美国陆军宣布正式采用T44步枪。美国军方定型命名为M14步枪,1958年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投产。

M14步枪成为美国军队制式装备,用来代替M1式加兰德步枪、M1卡宾枪、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

AK-47

АК-47是俄语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образца1947год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意思是卡拉什尼科夫1947年定型的AK-47自动步枪自动步枪

自动步枪,是由苏联枪械设计师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自动步枪。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在他设计的使用7.62×39mmМ1943式中间型威力枪弹的半自动步枪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连发射击的样枪(称为АК-46),他设计的回转式闭锁枪机,成为此后设计的АК系列枪械闭锁机构的原型。

同年参加靶场选型试验。经过一系列试验与改进了导气装置与活塞系统,设计而成АК-47,在风沙泥水环境中经过严格测试,1947年被选中定为苏联军队制式装备,1949年最终定型,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在伊热夫斯克军工厂生产。

1951年开始装备前苏联军队,取代西蒙洛夫半自动卡宾枪。在1953年АК-47改变了机匣的生产方法,由冲压工艺变为机加工艺。АК-47开始大量装备苏联军队。

苏军所装备的AK-47于50年代末由其改进型AKM所取代。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АК-47系列是前苏联军队和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军队制式装备。在1980年代5.54mm口径型АК-74系列装备前苏联军队后,АК-47系列逐渐从苏军制式装备中退出。

勃朗宁步枪

勃朗宁自动步枪(Browning Automatic Rifle英文简称:BAR)。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参战后发现,在欧洲大陆环境恶劣的堑壕战中,他们缺乏密集的火力。

1917年由著名武器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的一种可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步枪的方案很快被军方选中为制式武器,优先迅速投产,被命名为“M1918式勃朗宁自动步枪”,装备美国军队。

勃朗宁自动步枪在20世纪30年代由欧洲比利时FN公司仿制生产,改用7.92mm口径枪弹,增加了一个减速机构,使全自动射击时有两种射速。

配有气体调节器调整枪弹发射时进入导气装置的火药气体量,枪管长550mm,全枪质量9kg,于1930年定型,称为“M1930式7.92mm勃朗宁轻机枪”,作为轻机枪受到一些国家的欢迎。

俄罗斯新一代

莫斯科以东1130公里、乌拉尔地区(Western Urals)的一个叫伊热夫斯克(Izhevsk)的小地方,这个地方本身毫不起眼,要在大比例尺的地图上才找得到。

正如景德镇因为瓷器而蜚声海外,伊热夫斯克也因为一种特产而为人所知,只不过这种特产是杀人的枪!伊热夫斯克是俄罗斯轻武器设计师们心中的麦加,这一点毫无疑问,前苏联和俄罗斯陆军几乎所有的现代化轻武器都是从这里走下制图板,走向战场的。

这些轻武器的名字如雷贯耳,它们是AK-47、AKM、AK-74、AK-74M、马卡洛夫手枪、德拉贡诺夫狙击步枪,随便哪一种都是世界轻武器发展史上的精品。

不用说,伊热夫斯克生产最多的便是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Kalashnikov Assault Rifles),即使在全世界范围,也没有任何一种枪械在生产数量上能与之匹敌。

最近,美国国际安全中心的轻武器研究协会(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Small Arm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前会长,著名的《AK-47的发展》的作者,爱德华·C·埃泽尔称,根据他的研究,在AK-47于1948年投产后的50年间,其生产数量高达5000万支,而它最直接的竞争对手M-16步枪,只生产了1000-1100万支。

在越南、阿富汗、尼加拉瓜,在非洲、中东和其他许多的热点地区,随处可见卡拉什尼科夫轻武器的身影。也一而再,再而三的证明了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的可靠性、耐用性、有效性和生产工艺的简单易行。

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柯夫凭借自己的天才让AK成为一个字头,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让拥有者胆量倍增的字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AK这个字头也几乎成为了苏联(后来是俄罗斯)轻武器的代称。

但是1919年11月10日出生于哈萨克斯坦的卡拉什尼科夫已年届85岁,再优秀的枪械设计师都逃不过自然规律,他无法再凭借一已之力源源不断的推出新作品来维系庞大的AK帝国。

无法否认的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卡拉什尼科夫放下绘图笔,退出轻武器设计界以来,世界轻武器发展史已经步入了后卡拉什尼科夫时代。这一点对于在武器发展上继承了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来说意义更为重大。

要知道,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最后一种突击步枪——AK-74系列已服役了近30年。再好的武器也有退出历史舞台的那一天,但这回不再有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新枪来接班了,俄罗斯人要面对的现实是,谁是下一个卡拉什尼科夫?谁能延续AK帝国的辉煌?亦或是AK这个字头将随着一代宗师的老去而尘封在历史的卷帙中。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