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

脾脏

人体器官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成年人的脾长约10cm~12cm,宽6cm~8cm,厚3cm~4cm,重110g~200g,大致有巴掌那么大,重200克左右,由几条韧带将其“悬挂”在上腹部。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触摸到脾脏边缘,说明脾肿大。[1]
  • 中文名:脾脏
  • 外文名:
  • 别名:
  • 是否免疫:免疫器官
  • 发育:间叶细胞发育而来

发育过程

脾脏自间叶细胞发育而来,在胚胎发育的第五周开始可见。

构造

外观与位置

人体的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与第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脾可分为光滑隆凸的膈面、和凹陷的脏面两面。脏面前上方与胃底相连,后下方与左肾和左肾上腺相连。

神经、血管自脏面中央的脾门处出入脾脏。脾脏除与胰腺连接处和脾门处外,均被腹膜包裹。腹膜邹襞形成的韧带对脾起了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脾脏在活体时为暗红色,上缘较锐,有2-3个切痕,而下缘则相对钝厚。脾质脆而软,受暴击后易破碎。成人的脾脏重约150-200克。正常情况下,脾无法被触及,肿大的脾则容易被触到。

结构

脾由被膜、小梁、白髓、红髓、边缘区几部分组成。

脾脏的被膜较厚,被膜表面大部分还复有浆膜。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入脾的实质,形成许多的小梁。这些小梁互相连接,形成了脾脏的粗支架。小梁间的网状组织结构则形成了脾淋巴组织的细微支架。被膜和小梁内的平滑肌细胞可以通过舒张或邹缩调节脾的含血量。

脾脏内的白髓位于脾内小动脉的周围,由靠外的含有B细胞和CD4+T细胞的边带和内部围绕血管形成的淋巴鞘两部分构成。因为该部分在脾的新鲜切片上呈散布的灰白色小点状,故名“白髓”。另外,正常人体内含量很少、主要由B细胞构成的脾小结也是白髓的一部分。

红髓则占到了脾实质的三分之二,因为红髓含有大量的红细胞,所以显红色。红髓由脾索和脾窦两部分组成。其中,脾索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大部分穿过它的血液都能够穿过它重新回到循环系统,惟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以及异物会在此被吞噬。血窦则充满了血液,抗原和淋巴细胞均是通过它进入脾脏的。脾窦壁附近有不少巨噬细胞,它们的凸起可以伸入脾窦的腔内。

脾还有一种名为“边缘区”的结构。该结构是红髓和白髓的交界处,宽达100微米。其中的淋巴细胞分布比白髓稀疏,但比红髓要密一些。从胸腺或骨髓迁入脾的淋巴细胞会在这里进一步成熟。该区域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处理。B细胞通常会在这里开始活化。边缘区是脾内首先捕获、识别抗原的区域,是引发免疫反应的重要部位,也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脾内淋巴组织的重要通路。

值得注意的是,脾没有输入淋巴管,脾内也没有淋巴窦,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血窦(脾窦)。

功能

脾脏有滤血的功能。边缘区和脾索是滤血的主要场所。脾内的大量巨噬细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比如红细胞)、抗原和异物。此外,侵入人体血内的抗原,可在脾内激发免疫反应。此外,脾还能够储藏血液。人脾可以储存约40毫升的血液,马的脾脏则存储了马体内大约30%的红细胞。胚胎发育早期,脾有造血的功能。但出生后脾的造血功能基本消失,仅在部分条件(比如人体出现严重造血障碍时)刺激下才能够恢复。

中医中的“脾”

主条目:脾(脏腑)

中国古代典籍中(比如《难经》)中有对脾的描述。其中对脾的色泽和形状的描述均与现代解剖学的结论相接近。但有说法指出,中医因解剖条件的限制,把难以观察的胰腺归为了脾的附属器官,故中医上的“脾”应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胰腺和脾脏。

注释

在无特别指明情况下,本文中“脾”或“脾脏”专指人的脾脏

血供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左动脉和数支胃短动脉。脾动脉在进入脾门前多先分为上、下两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为二级分支或三级分支进入脾门。根据脾动脉分支情况,可将脾脏划分为2~3个叶和上极段、下极段两个段。相邻脾段之间动静脉的吻合甚少,形成一个近乎无血管区的平面。脾动脉分支进入脾实质后为节段动脉、进而分为小梁动脉,最后形成终末动脉,故脾实质由内到外可划分为脾门区、中间区和周围区。

副脾

副脾是指正常脾脏以外,与正常脾脏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组织,出现率为15%~40%。位置、数目、大小均不恒定,多位于脾门、脾蒂、大网膜,少数位于脾结肠韧带、胰尾、肠系膜、左侧卵巢等处。

构造

脾脏内部可分为红髓及白髓。红髓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由脾索及血窦组成,但因为其不含输入淋巴管,所以脾脏没有过滤淋巴的功能。而白髓的主要功能则为对抗外来微生物及感染。

生理功能

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脾的肿大对于白血病、血吸虫病和黑热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促吞噬素(Tuftsin)Tuftsin是美国Tufts大学教授Najjara于197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四肽物质,当前已知脾脏是体内Tuftsin的唯一来源。Tuftsin作为一个参与免疫调节的体液因子,具有显着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激活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提高他们的吞噬、游离及产生细胞毒的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脏还产生其他多种免疫因子,促进吞噬作用,清除体内外抗原,这是切脾后凶险感染综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术的理论依据。

B淋巴细胞约占脾内淋巴细胞总数的55%,在肿瘤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继而分泌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研究发现,脾脏切除后,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且血清IgM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T淋巴细胞脾脏拥有全身循环T淋巴细胞的25%,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并对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分布有重要调节作用.脾脏对T淋巴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是肿瘤免疫的一个重要环节.脾脏切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Th)数量减少,抑制性T淋巴细胞(Ts)数量相对增高,导致肿瘤免疫抑制。

巨噬细胞,脾脏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抗原颗粒的作用,还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调节和增强免疫应答.除自身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IFN、IL-1等活性物质直接参于抗肿瘤作用外,还能调节细胞毒素T淋巴细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泛的免疫感应及效应功能。

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NK)细胞和LAK,DC具有比巨噬细胞更强的抗原提呈能力,作为APC参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LAK细胞对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能非特异性地杀伤多种对NK细胞、CTL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在抗肿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它生在腹腔左上方,质地比较脆,容易外伤。一般来讲,脾脏有三大功能:

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医疗临床

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可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即可认为是脾大,近年来B超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了一大批用手摸不到的“脾大”,在健康体检中B超显示脾大者约占15%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手摸不到的,B超显示脾大是经过实际测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较早地显示脾增大,当用手能触及脾脏时,脾脏已增大到一倍以上。

引起脾大的原因有:

(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

(2)郁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

(3)增生性脾大。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4)其它。脾脏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

因脾脏大原因较复杂,除少数人为生理性外,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寻找病因,并要定期复查。

因为脾大就会对人体起坏作用了,所以以往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脾脏。切除脾脏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后将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爆发感染的机会显着增加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还有一些肝功差、腹水、低蛋白、呕血等条件差者无手术条件。

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强大外力打击,很容易破裂,脾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之一,必须紧急抢救。较小的破裂可以缝合修补,但很多时候难免要将脾切除。与肝不同,脾切除后病人可以正常生活,但他们明显的表现出抵抗力下降和易受感染。

脾脏本身的疾病较少见,比如脾肿瘤,但是人体其它系统的疾病可以继发脾脏改变,会出现脾大现象。比如常见的有肝硬化、肝癌、特发性门脉高压症会出现脾大,还有一些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摊、何杰金氏病、白血病等也会出现脾大。

脾大最多见的疾病还是肝硬化、肝癌。

所谓脾脏位于肾脏下,而围住成腰带是也。论脾脏之功能乃维护胃、肾、膀胱三部门之造化能正常,且四时顺其序如冬天脾脏就送暖气给肾脏,使其肾脏不会被冻伤而失气,影响新陈代谢。夏天脾脏就送凉气给肾脏,使其体温凉而气和。胃之受惠乃四时温暖不受气候变化之影响,适宜之温度帮助消化也。如胃湿、胃寒、胃热乃温度不适宜之故才引起消化不良也。膀胱受脾脏之泽惠,如厕敏感也,如无脾脏之下信号,即膀胱完全无动态也。

脾脏之功能乃上效肾脏,下交胃、膀胱为友之称。肾、胃、脾、膀胱为一格也。脾脏之毛病比较症不多,但是只怕饮酒过量,色欲过多而身体疲劳,早时起床过迟成习惯,以致脾脏硬化影响肾、胃、膀胱之功能造化失能并发症就发作也。如小解时尿尾再滴二三点,此乃脾脏硬化之现象,虽然对身体无大碍须要服药治疗才不会愈沉重也。如胃嘈嘈、胃胀气乃属脾失气所致以成嘈嘈、胀气而且有时会感觉胃口不开,食欲不振所以患此症必须先调理脾脏,元阳重回,促进健康体格也吾开脾脏元阳重回之方。

处方1

砂仁五分、生地五分、蔗草一钱、厚卜一钱、茯苓一钱、归尾五分、川芍一钱、大枣三粒、元参一钱、升麻五分、杭菊一钱、杜仲一钱、熟地五分、麦冬一钱、柴胡一钱、桂枝一钱、竹茹半粒、元胡五分、老莲三分,水二碗煎八分,早晚饭后服之。

忌:酒、辣、酸。

论所谓死脾乃世俗之口头言,根据医藏金鉴是无死脾名称。脾弱之症:乃属失气、面色青白,此症学童比较容易患,那就是做运动后嘴干喉渴冷饮过量。如吃生冰角、饮青草茶过冷,以致脾脏损气成湿,致成脾弱之症也。此症要先调理脾脏之气湿温和而后顾胃生津也。吾对此症开处方。

处方2

厚卜五分、柴胡五分、生地五分、蔗草五分、麦冬五分、川芍五分、意仁五分、砂仁三分、杭菊五分、归尾五分、茯苓五分、莲子五分,水二碗煎八分,不定时服之。

忌:冰、芭蕉。

脾脏出血

所谓脾脏出血乃脾脏膜破裂而出血水。何以脾脏膜会破裂?如运动家在高处跳下,例如跳水姿势不按冲击之姿势以胸部先着水面者,不但肺部受伤,而且脾脏膜之刺激更重伤也。所谓脾脏膜破裂之伤也。如以双手伸直而由头部先潜水者,完全不损伤也。还有单杠之运动,大车轮之动作赛完落地之姿势一刹那之震动腰容易脾脏受损伤也。简单举二个例为做参考,就几分了解。脾脏受伤之作防备也。脾脏膜破裂之预感:两边腰会酸酸按按,而少水一日十几次,尿色红如茶叶冲泡头一次,每次如厕都是红色不变色而出口处不痛,夜间睡眠睡不着常常起来少解。

一日二日还不感觉嘴干喉渴,第三日本就会感觉嘴干喉渴想饮茶水,此时绝不可饮冰凉之茶水,要供给温的茶水。此症算脾脏症之最重症。此症有药医,吾对此症开处方,先调理脾脏之失气,进而弥补脾脏膜紧缩复原貌。

处方:柴胡钱五、麦芽钱五、苍术钱五、生地一钱、厚卜一钱、麦冬一钱、杭菊一钱、五味五分、小金英一钱、含壳草(干)一钱、茯苓五分、川七五分、蔗草一钱、人参脚一钱,水二碗煎八分,泡冰糖早晚空腹服之。

忌:酒、酸、辣、醋、酱、豆类。

脾脏发炎

脾脏发炎很少见,但此症必须作备录之。脾脏发炎尿水红色如茶叶冲头一泡,出口处不会痛。

头额烧烧,全身疲倦,四肢无力感,食欲不振,食而无味,嘴淡淡,眼神失神失神,好像睡眠不足常常哈肺。嘴干喉渴会想饮茶水勿论,要供给温的茶水。吾神农氏开处方,先消炎但是仔细断药量并顾及不散气兼扶气之方也。

处方:淡竹一钱、柴胡一钱、双白五分、半夏五分、厚卜一钱、双柳黄一钱、麦文一钱、杭菊一钱、凤尾草(干)一钱、川芍五分、意仁一钱、茯苓五分、蔗草一钱、洋参五分,水二碗煎八分,不定时服之。

忌:酒、酸、辣、酱、醋、土豆。

论六腑,丙寅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所谓六腑者,胃、胆、大肠、膀胱、盲肠、小肠是也。先论膀胱所谓膀胱其功能俗称尿库是也,每日三餐所饮所食之水份,经肾脏新陈代谢,有益之份量成为血、成为营养而化气,无益之份量排泄下坠积于膀胱成尿水,尿库已满,脾脏即下信号,顺水推舟一般势如破竹,瞬间泄洪一般即神爽气和,安然自在也。此乃膀胱之功能也。如相反不泄洪积于库,即肚尾酸软痛,而且神不清气不爽,病魔已到也。此不正常之功能也。

肿大

正常脾脏一般不能触及(除极少数由于移位或下垂外),如在左肋缘下们及者,均表示脾脏肿大。

临床上将肿大的脾脏分为轻、中、高3度。深吸气时,脾脏在肋缘下不超过3厘米者为轻度肿大;自3厘米至脐水平线者,为中度肿大;超过脐水平线以下则为高度肿大。

轻度脾肿大见于慢性肝炎、伤寒、粟粒性结核、急性疟疾、恶急性细菌性内心膜炎、败血症和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般质地柔软;中度脾肿大见于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黄疸和淋巴瘤等,质地一般较硬;高度脾肿大且表现光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骨髓纤维化和戈谢病等,表面有结节者则需考虑淋巴肉瘤。

中度以上脾肿大,其形态呈舌形,位置表浅,突出于左肋缘下,并伸向有髂窝部,于其前内缘可能有1—2个切迹。脾肿大的这一特点可与其他腹部包块相鉴别。表现有囊性肿物者,见于脾囊肿;脾压痛见于脾脓肿,脾梗塞等,在脾周围炎或脾梗塞时,由于脾包膜发生病变,常有纤维性渗出,并累及壁层腹膜,故脾脏触诊时有明显压痛,且有摩擦感。

就地域而言,长江中下游两岸和江南地区,是血吸虫病流行区。该区内的脾脏显着肿大者,大多由血吸虫病引起。在长江以北,过去有黑热病流行,当前消灭,但对老年人显着的脾肿大,仍应考虑黑热病所致。

各种感染所引起的脾肿大,常有特征性热型,如波状热、回归热、疟疾等。伤寒除特殊热型外,还伴相对缓脉;急性血吸虫病常有畏寒、发热、多呈间歇热或弛张热;急性白血病常有高热、贫血与明显出血倾向;淋巴网状细胞瘤常有不规则、持续性或周期性发热,伴淋巴结与肝、脾肿大。

脾肿大伴淤斑淤点,常见于急性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慢性肝病患者可伴有蜘蛛痣。

脾肿大伴黄疸,应考虑疟疾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若无贫血,脾脏仅轻度肿大,则可能为病毒性肝炎。

充血性脾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其次是门静脉或脾静脉的炎症或血栓。常伴有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食道下端或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消化不良等;同时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的“三少”现象;同时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各种急、慢性白血病皆有脾肿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脾肿大尤为显着,可平脐,甚至伸入盆腔,质地坚硬。

如患者发生脾肿大,伴或不伴肝脏肿大,血小板减少,贫血,骨痛等症状,则要考虑戈谢病。这是一种由于β-葡糖脑甘酯酶缺乏致葡萄糖脑苷脂在肝、脾、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内蓄积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肿瘤

脾脏肿瘤是临床少见的肿瘤类型,发病率低,国内外文献均缺乏大宗病例报道,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脾脏肿瘤本身组织成分来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良恶性质混杂,并常有多种来源致病因素交杂,本病早期又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故不易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易被临床医生忽略,随着各项诊断技术的出现和提高,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对于脾肿瘤的认识逐渐加深,有助于提高肿瘤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切除

脾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并终身增加对严重感染的易感性,易发生急性暴发性感染(OPSI)、败血病和脑膜炎。婴幼儿脾切除术后更易发生感染性并发症。脾切除后要注意加强防止感染,包括保暖、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适当锻炼等等。脾脏不是唯一的免疫器官,术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机体免疫能得到一定恢复,它的部分免疫功能会被其它免疫器官替代,当然,完全恢复如常人不太可能。

脾脏排毒法

1.吃酸助脾脏排毒。例如乌梅、醋,

这是用来化解食物中毒素的最佳食品,可以增强肠胃的消化功能,使食物中的毒素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体外。同时酸味食物还具有健脾的功效,可以很好地起到“抗毒食品”的功效。

2.按压脾脏排毒要穴。这是指商丘穴,位置在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用手指按揉该穴位,保持酸重感即可,每次3分钟左右,两脚交替做。

3.饭后走一走。运动可以帮助脾胃消化,加快毒素排出的速度,不过需要长期坚持,效果才会更好。

脾脏最佳排毒时间餐后是最容易产生毒素的时刻,食物如果不能及时的消化或是吸收,毒素就会积累很多。除了饭后走一走,因为甘味健脾,还可以在吃完饭1小时吃1个水果,帮助健脾、排毒。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