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

脾胃论

李杲创作中医书籍
《脾胃论》,古代汉族医学着作之一(公元1249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1]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书名:《脾胃论》 别名: 作者:李杲 类别:中医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 页数:共3卷 定价: 开本:32 装帧: ISBN:9787802312807 语种:简体中文 出版日期:2007年8月1日 类型:医学

医书简介

《脾胃论》内科着作。三卷。金·李杲撰。约刊于13世纪。本书是作者创导脾胃论学说的代表作。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全书围绕这一中心议题结合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予以阐析。书中对于饮食劳倦等引起的脾胃病,提出甘温除大热的学术理论,创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1949年后有影印本。

基本内容

《脾胃论》,李杲撰,三卷,1249年成书,为其晚年之作,也是集中反映他学术理论的代表着作,刊行于李氏身后。

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脾胃虚实传变论

图书信息

书名:脾胃论

作者:李东垣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月1日

ISBN:9787506745871

开本:16开

作者:(金)李东恒着,张年顺校注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8-1

版次:1

页数:96

字数:62000

印刷时间:2007-8-1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ISBN:9787802312807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脾胃论》,3卷,金·李东垣撰。书成于1249年。卷上七论,为《脾胃论》的基本部分。每论均首列《内经》原文,而后说明本人观点。卷末复以“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重申之。卷中十二论,主要阐述了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后,对各种病证的证治原则及方法。卷下十五论,或对卷上、卷中的重点部分进一步发挥,或对其论述不足部分进行补充.后附“脾胃将理法”、“摄养”、“远欲”、“省言箴”四论,既是病时的饮食调理宜忌,也可作为平人日常调理方法。《脾胃论》是李东垣在完成《内外伤辨惑论》以后,恐世俗不悟而作,是补土学派的代表着作。

作者简介

作者:(金代)李东垣注释 解说词:靳国印

作家简介

《脾胃论》为金·李杲(1180-1251)所撰。李杲,字明之,晚年号称东垣老人,金朝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晚年,李杲总结自己一生的行医经验,写成《脾胃论》一书,共三3卷。此书认为,脾胃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极为重要,如果脾胃受到伤害,那么人体的阴、阳、气、血,都将受到损害。提出“诸病从脾胃而生”,脾虚则“气促憔悴”、“血气虚弱”、“皮毛枯槁”等观点,认为脾胃气衰是导致衰老发生的主要原因。

调养脾胃之气,维护后天之本,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一条重要原则。李杲调养脾胃的方法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调节饮食护养脾胃,调摄情志保护脾胃,防病治病顾护脾胃。东垣以顾护脾胃而益寿延年的精辟理论为养生别树一帜,另辟一途,为后世实践所肯定。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