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

汉语汉字
能(拼音:néng、nà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1]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熊一类的野兽,这个意思后来写作“熊”   。后来能假借为技能、能力的意思,又指有才能的意思。用作动词,指具备某种能力。能还表示主观上能够,其后常跟动词,如能行、能达到。由技能、能力引申,“能”在现代物理学上也指能量。[2]
  • 中文名:能
  • 拼音:néng,nái,nài
  • 部首:厶、月
  • 五笔:CEXX
  • 仓颉:IBPP
  • 郑码:ZQRR
  • 字级:一级字
  • 平水韵:下平十蒸,上平十灰
  • 笔画:10
  • 注音:ㄋㄥˊ,ㄊㄞˊ,ㄋㄞˋ
  • 四角码:2221 2
  • 统一码:U 80FD
  • 造字法:象形字
  • 结构:独体字,左右结构

字源演变

象形字。金文字形像站立的熊形,大口朝下,前后腿脚,带钩的爪,短尾,简单而概括地表现了熊嘴大尾短、四肢粗短的基本特征;战国文字则头、口、脚几处分离;小篆字形由秦简字形演变而来;隶楷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头部变成了左上的“厶”,口部成了左下的“冃”,前后腿脚成了右上、右下两个“匕”,写作“能”。

本义指熊,是一种食肉类哺乳动物,头大尾短,四肢粗短,脚掌大。《说文》:“能,熊属,足似鹿。”因读音相近(能,古音泥纽蒸部;熊,古音匣纽蒸部),“能”被假借为能力、才能的“能”。《书·大禹谟》:“汝惟不矜(自大),天下莫与汝争能。”由能力、才能义引申为有能力、有才能、胜任、善长、能够、容许等义。《睡虎地秦墓竹简》:“及物之不能相易者。”后“能”多用为借义,于是又用“熊”来表示它的本义,“能”则专用为借义了。“能”的基本读音为néng;读nái时指一种三足鳖,《尔雅·释鱼》:“鳖三足,能。”读tái、读nài则都用为通假字。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néng

名词

一种像熊的野兽。

《国语·晋语八》:“今梦黄能入于寝门,不知人杀乎,抑厉鬼邪?”

韩愈《忆昨行和张十一》:“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无底幽黄能。”

佛教语。指认识的主体。与“所”相对。

僧璨《信心铭》:“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能所

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主观条件。

ability

《尚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墨子·尚贤上》:“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能力;能耐;技能;才能

〈文言〉有才能的人。

《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贤使能为政,高予之爵,而禄不从也。”

能量,度量物质运动的一种物理量,一般解释为物质做功的能力。

energy

光能;动能;势能;核能;化学能

形容词

在某方面见长;有才能;有本领。

be good at

《易·系辞上》:“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既有佳客,宜赋新词,此子颇能,正可请教。”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七章:“你呀!你太能了!”

能人;能手

动词

助动词。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程度。

can;

be able to;

be capable of

《史记·项羽本纪》:“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

《明史·文苑传一·李德》:“﹝李德﹞洪武三年以明经荐授洛阳典史,历南阳西安二府幕官,并能其职。”

助动词。表示有条件或情理上许可。

can;

be able to;

《尚书·西伯戡黎》:“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

〈文言〉亲善;和睦。

《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素不与曹参相能。”

〈文言〉及,到。

《论语·子张》:“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战国策·燕策一》:“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代词

〈文言〉表示指示或程度,相当于“如此”“这样”。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吴文英《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词:“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

副词

〈文言〉表示动态,相当于“乃”“就”。

《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美能黄,上美为元,下美则裳,参成可筮。”

《孙子·虚实》:“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文言〉犹得,表示必要。

李白《上李邕》诗:“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文言〉宁;宁可。

苏轼《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诗:“出山定被江湖涴,能为山僧更少留。”

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二摺:“休将军国咨臣下,能把文章教尔曹。”

连词

〈文言〉表示转折或相承,相当于“而”。

崔骃《大理箴》:“或有忠能被害,或有孝而见残。”

《墨子·天志下》:“今有人于此,能少尝之甘谓甘,多尝为苦。’”

nái

名词

〈文言〉三足鳖。

张衡《东京赋》:“王鲔岫居,能鳖三趾。”

元刘埙《隐居通议·鬼神》:“得一物似鼋,大如车轮,介而三足,盖所谓能也。”

nài

动词

〈文言〉通“耐”。受得住。

bear

《淮南子·地形》:“食水者善游能寒。”

杨万里《题湘中馆》诗之一:“征衣愁着尽,凭栏喜犹能。”

名词

(Nài) 姓氏用字,参看“能姓”。

tái(又tāi)

名词

〈文言〉通“台”。古星名。

《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

〈文言〉通“胎”。元始;根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tài

名词

〈文言〉通“态”。形状。

form;shape

《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旼旼睦睦,君子之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能部】奴登切(néng)

熊属。足似鹿。从肉㠯声。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彊壮,称能杰也。凡能之属皆从能。

【注释】徐铉注:㠯非声。疑皆象形。  

说文解字注

熊属。

段注:《左传》《国语》皆云晋侯梦黄能入於寝门。韦注曰:能似熊。凡《左传》《国语》能作熊者,皆浅人所改也。

足佀鹿。

段注:故皆从比也。㲋足、彘足亦同。

从肉,

段注:犹龙之从肉也。

㠯声。

段注:奴登切,古者在一部,由之而入於咍则为奴来切,由一部而入於六部则为奴登切,其义则一也。

能兽坚中,故偁贤能。

段注:贤,古文作臤。臤,坚也。

而彊壮,偁能杰也。

段注:此四句发明叚借之恉。贤能,能杰之义行而本义几废矣。子下曰:十一月阳气动,萬物滋,人以为偁。亦此例也。韦朋来西乌五篆下说解皆此例。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 能·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6

《广韵》《集韵》《正韵》并奴登切,音儜。《说文》:熊属,足似鹿。能兽坚中,故称。贤能而疆壮者称能杰也。徐曰:坚中,骨节实也。

又《广韵》:善也。《增韵》:胜任也。《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又《正字通》:顺习也。《诗·大雅》:柔远能迩。

又《广韵》奴来切。《正韵》囊来切,并音㾍。三足鳖。《尔雅·释鱼》:鳖三足,能。注:山海经,从山多三足龞,今阳羡县君山池亦有之。

又与台通。三能,星名。《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名曰三能。注作三台。

又《正字通》乃带切,音柰。姓也。唐能延寿、能元皓。宋能迪。

又与耐通。《前汉·晁错传》:胡貊之人性能寒,扬粤之人性能暑。注:能,读曰耐。

又《韵补》叶音尼。屈原《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叶下佩,佩音皮。

又叶音宁。《诗·小雅》:各奏尔能。叶上湛,湛音沈。

又叶音袽。柳宗元《佩韦赋》:历九折而直犇兮,固摧辕而失途。遵大路而曲辙兮,又求达而不能。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十六咍

开口呼

次浊

奴来切

nAi

平声

下平十七登

开口呼

次浊

奴登切

nəŋ

上声

四十三等

开口呼

次浊

奴等切

nəŋ

去声

十九代

开口呼

次浊

奴代切

nAi

集韵

平声

一东

合口呼

全浊

胡弓切

Ɣiuŋ

平声

上平十六咍

开口呼

次清

汤来切

tʰɒi

平声

上平十六咍

开口呼

次浊

囊来切

nɒi

平声

下平十七登

开口呼

次浊

奴登切

nəŋ

上声

四十三等

开口呼

次浊

奴等切

nəŋ

去声

十九代

开口呼

次浊

乃代切

nɒi

韵略

平声

囊来切

平声

奴登切

增韵

平声

汤来切

平声

囊来切

平声

奴登切

去声

乃代切

中原音韵

阳平

皆来

开口呼

次浊

nai

阳平

庚青

开口呼

次浊

nəŋ

中州音韵

平声

皆来

奴来切

去声

皆来

囊带切

平声

庚青

奴登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六皆

次清

汤来切

t‘ai

平声

六皆

次浊

囊来切

nai

平声

十八庚

次浊

奴登切

nəŋ

去声

六泰

次浊

尼带切

nai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