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汉语汉字
胡(读作hú)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时期文字。本义为牛脖子下的垂肉。引申泛指兽脖子下的垂肉。兽胡垂在头颈下,上面多长着毛,引申指胡子。胡子是长久长生的结果,引申为长寿。唐代以后,又引申指任意地,随意地。也泛指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 中文名:胡
  • 拼音:hú
  • 繁体:胡
  • 部首:月
  • 五笔:deg
  • 仓颉:JRB
  • 字级:一级字(编号1419)
  • 平水韵:平声七虞
  • 部外笔画:5
  • 总笔画:9
  • 结构:左右结构
  • 统一码:基本区U 80E1
  • 笔顺编号:122513511
  • 注音字母:ㄏㄨˊ

字源演变

“胡”字始见于战国时期文字(图1、2)。战国时期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接近于现代汉语的书写(图1),另一种的战国文字,其结构是上下结构排列(图2)。随后两者都发展到《说文》的小篆文字(图3)。发展到汉代时期后,“胡”字的演变便没有了很大的改变了。直至发展到了现代汉语。

“胡”字是形声字。《说文》中说“胡,牛顄垂也。从肉,古声。”“胡”字是由“古”和“月”构成。“月”表义,其形像块肉。“古”表声。“胡”的本义为牛脖子下的垂肉。《周礼·考工记·冶氏》中说“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这里的“胡”字是指器物的下垂部分。《诗·周颂·载芟》中说“胡考之宁。”这里也引申出了长寿之义。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胡húㄏㄨˊ

1.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

2.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

3.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

4.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

5.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

6.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

7.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

8.姓。

详细释义

胡hú

〈名〉

1.(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wattle]

胡,牛顄垂也。——《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

又如:胡髯朗(羊的别名。胡,颈下垂肉;髯,须);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st.resemblingawattle]。如:胡孑(刃旁有歧出曲钩的戈戟)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Hu,non-HannationalitieslivinginthenorthandwestofChinainancienttimes]

燕山胡骑。——《乐府诗集•木兰诗》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将胡骏马。

胡人大入塞。

6.对西域诸国,汉、魏、晋、南北朝人皆称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对印度则不称胡。如:胡沙(匈奴居住的沙漠地带;又指钱);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胡夷(古代泛称西、北方的各族为胡,东方的民族为夷)

指胡人[Hupeople]。如:胡奴(为奴的胡人;对胡人的贱称);胡市(与胡人交易);胡言(胡人的语言)

古国名[Hustate]。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县西北

二月,楚灭胡。——《左传》

词性变化

胡hú

〈代〉

怎样;何[how]

胡,何也。——《广雅•释诂三》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书·太甲下》

胡能有定?——《诗·邶风·日月》

又如:胡说(何说,怎么说);胡为(何故);胡为如此?

为什么;何[why]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云胡不夷?——《诗·郑风·风雨》

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

胡不汉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胡可得而法。

又如:胡为(何为;为什么);胡然(为何。表示疑问或反诘);胡宁(何乃;为何)

什么;何[what]。如:胡底(到什么地步);胡颜(有何面目)

胡hú

〈形〉

1.黑[black]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李商隐《骄儿诗》

远;大[far;great]。如:胡考(犹寿考。年纪大);胡老(胡者,元老);胡福(长远之福;大福)

胡hú

〈副〉

任意乱来[outrageously;recklessly]。如:胡画拉(瞎扯);胡柴(胡说);胡白(胡说);胡拿(胡闹);胡喷(胡说)

鬍hú

〈名〉

胡须[moustache,beardorwhiskers]

有龙垂胡髯。——《风俗通·正失》

(2)又如:胡髯(「胡」是「胡子」的通称;「髯」指两颊上的胡子);胡子;胡须

衚hú

见「胡同」(hútong)「衚」

另见hú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肉部》户孤切

牛?垂也。从肉古声。

说文解字注

玄应、司马贞引皆作牛领。按此言。以包颈也。颐也。牛自颐至颈下垂肥者也。引伸之凡物皆曰胡。如老狼有胡、鴺胡、龙垂胡䫇是也。胡与矦音转冣近。故周礼立当前矦注曰:车辕前胡下垂柱地者。经传胡矦遐皆训何。士冠礼。永受胡福。郑曰:胡犹遐也。毛传。胡、寿也。谥法。弥年寿考曰胡。?民耆艾曰胡。皆谓寿命遐远。

从肉古声。

戸孤切。五部。

宋本广韵

戸吴切,平模匣‖古声鱼部

胡,何也。又胡虏。《说文》曰:“牛颔垂也。”亦姓,出安定、新蔡二望。又汉复姓,二氏。齐宣王母弟别封母郷,逺本胡公,近娶母邑,故为母氏。又胡公之后有公子非,因以胡非为氏。又虏复姓,《南凉录》秃发寿阗之母姓胡掖氏。戸吴切。三十。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字部》

《唐韵》戸孤切。《集韵》《韵会》《正韵》洪孤切。?音瑚。《说文》:牛颔垂也。《正字通》:喉也。颔肉下垂者曰胡。《诗·豳风》:狼跋其胡。传: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释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敛互物也。《前汉·郊祀志》:有龙垂胡䫇。注:胡谓颈下垂肉也。

又《韵会》:何也。《书·太甲》: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又《集韵》:寿也。《诗·周颂》:胡考之宁。传:胡,寿也。

又《正字通》:锋之曲而旁出者曰胡。戈颈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冶氏》:戈胡三之,戟胡四之。注:三之长六寸,四之长八寸。

又戟名扬子《方言》:凡戟而无刃,东齐秦晋之闲谓其大者曰镘胡,其曲者谓之钩釨镘胡。

婡又《韵会》:洎頭條麤缨无文理者。亦曰曼胡。

又遐远也。《仪礼·士冠礼》:眉寿萬年,永受胡福。注:胡,犹遐也,远也。

又悬蚕簿横也。扬子《方言》:胡以悬㯂,关西谓之䌞。注:䌞,悬蚕簿横也。

又粉名。《释名》:胡粉,胡,餬也,和脂以涂面也。《抱朴子·论仙卷》:愚人乃不信黄丹及胡粉乃化铅所作。

又饼名。《释名》: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又胡蝶,虫名。《列子·天瑞篇》: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

又《史记·諡法》:弥年寿考,保民耆艾,?曰胡。

又《正字通》:菰米曰雕胡。《前汉·司马相如传》:东蘠雕胡。注:雕胡,菰米也。

又草名。《尔雅·释草》:繁由胡。《诗·周南·采采卷耳笺》: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郭云:亦曰胡枲。疏:卷耳,叶靑白色,似胡荽。

又鸟名。《礼·表记诗云维鹈在梁注》:鹈,鹈胡。

又《正字通》:卢胡,笑在喉闲声。《孔丛子·抗志篇》:卢胡,大笑。

又水名。《尔雅·释水》:胡蘇。注:东莞县今有胡蘇亭。

又丘名。《尔雅·释丘》:方丘,胡丘。疏: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又礼器。与瑚同。《左传·哀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注:胡簋,礼器。夏曰胡。

又县名。《书·禹贡·导菏泽传》:菏泽在胡陵。疏:正义曰:地理志,山阳郡有胡陵县。

又书名。《前汉·艺文志》:胡非子三篇。注:墨翟弟子。又:封胡五篇。注:黄帝臣。

又国名。《周礼·冬官考工记》:妢胡之笴。注: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

又姓。《左传·襄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注:胡公阏父之子满也。

又复姓。《八及歌》:海内珍奇,胡母季皮。注:侍御史太山奉高胡母班,字季皮。

又《集韵》洪孤切。音?。戈戟内柄处。

又胡故切,音护。颈也。《前汉·金日磾传》:日磾捽胡。晋灼读。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ɡʰ

o

王力系统

ɣ

a

董同龢系统

ɣ

ɑɡ

周法高系统

ɡ

李方桂系统

g

ag

两汉

西汉

东汉

o

o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ɣ

uo

拟音/王力系统

ɣ

u

拟音/董同龢系统

ɣ

uo

拟音/周法高系统

ɣ

uo

拟音/李方桂系统

ɣ

uo

拟音/陈新雄系统

ɣ

u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合口呼

全浊

户吴切

ɣuo

集韵

平声

合口呼

全浊

洪孤切

ɣo

去声

合口呼

全浊

胡故切

ɣo

韵略

平声

洪孤切

增韵

平声

洪孤切

中原音韵

阳平

鱼模

全清

xu

中州音韵

平声

鱼模

华姑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全浊

洪孤切

ɣu

分韵撮要

阳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