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虚

肝血虚

病症病状
肝血虚,是指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而出现视物昏花,筋脉拘急,爪甲不荣,舌质淡,脉弦细等症状的证候。多由失血过多,或血之化源不足,以及久病耗伤肝血所致。[1]本证常见于失血过多,营血化生不足的患者。尤以妇女更为多见。常见于虚劳、眩晕、不寐、麻木、雀盲、月经不调、痛经等疾病中。西医学中的贫血、慢性肝病、月经病、眼科病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中医病名:肝血虚 外文名: 别名:肝血不足 就诊科室: 多发群体: 常见发病部位: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传染性: 传播途径: 病原学:指肝藏血不足的证候。 病因:肝主藏血,脾肾亏虚,生化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等均可导致肝血虚。

概括

肝血虚证是肝血不足所产生的病证。以肝血的调节功能失常及相关脏器失养为特征。肝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因脾肾亏虚,生化之源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面白无华、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视力减退或成雀目,或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振颤、肌肉动;妇女常见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舌淡苔白,脉弦细。肝血虚证,一般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于血的濡养以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辨证要点。

病机分析

本证以肝血不足,儒养功能减弱为特征。肝血不足不能儒养清窍,故见眩晕耳鸣;肝开窍于目,肝血亏虚不能上注于目,则目糊干涩、视力下降或夜盲;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面,则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唇舌淡;肝在体为筋,其华在爪,肝血虚不能滋养筋脉爪甲测手足麻木震颤,筋脉拘急,肌肉拆动,爪甲不荣,脉细;肝血虚冲任失调则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

若肝血虚得不到及时纠正则血虚症状加剧,肝血的儒养功能进一步减弱,可变为血虚生风证。

治疗

方药

补肝汤

中成药

当归、熟地、首乌、阿胶、白芍、元肉,紫河车等。

病因

肝主藏血,脾肾亏虚,生化不足,或慢性病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或生血不足等均可导致肝血虚。

常见病

1、月经不调临床以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甚则闭经为特点,乃由肝血不足,血海空虚,不能按时满盈所致,治宜补肝养血调经,方用小营煎。

2、痛经以经行或经后少腹绵绵作痛、喜按,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脉沉弦而细为特点,多由肝血不足,损及肾精,冲任俱虚,胞脉失养所致,治宜调补肝肾,方用调肝散。

3、虚劳临床表现则以形体消瘦,头晕眼花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面、睑、爪甲色淡甚则变形等为特点,乃由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治宜补血养肝,方用补肝汤。

4、雀盲临床以视物昏花,夜盲,伴睛珠酸涩疼痛,牵引眉棱骨痛等为特点,多由肝血不足,清窍失养所致。治宜滋肝养血明目,方用四物汤加味。

5、不寐临床以失眠,多梦,易惊醒,头晕目眩,脉细为特点,多由肝血不足,神失所养,魂失潜藏所致,治宣养血、补肝、安神,方用酸枣仁汤加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