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昏迷

肝昏迷

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征
肝昏迷(hepaticcoma)又称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征,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肝昏迷两大类。病因主要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化学药品或毒蕈(xùn)中毒、急性妊娠脂肪肝等。[1]慢性肝昏迷常系各种肝硬化和肝癌的晚期并发症。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在进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也常可出现慢性肝昏迷,并成为一种特殊的病型。
    中文名:肝昏迷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hepaticcoma 传染病:否

基本概述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都必须经过肝脏的解毒处理,生命得以维持。当严重的肝病(如肝硬化、急性肝炎、肝癌)引起的代谢紊乱,肝解毒功能严重损害,使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发生昏迷,称为肝昏迷。

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

可持续几天至数周,应注意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一般是在上述诱因后出现。

(1)行为变化,包括轻诉性格变化经,常用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随地便溺,举止反常。

(2)思维混乱,陈述不正常。包括言语不清,对时间、人、地点的概念混乱,还会出现幻觉、恐惧和烦躁。

(3)失眠或昼睡晨醒。

2后期表现

(1)双上肢扑翼样震颤(嘱其双手平举而不由自主地出现上下抖颤),肌张力高,阵发性抽搐,神志模糊至昏迷,脑电图不正常。

(2)重症肝炎,肝硬化病人常伴有黄疸、腹水、蜘蛛痣、肝掌、皮肤出血点。

(3)病人呼气时可嗅到特殊气味,似泥土味、果味,俗称“肝臭”。

(4)化验检查示肝功能不正常,血氨升高。

生物化学机制

一氨中毒与肝昏迷

关于氨中毒的机制,据认为是由于肝功能不全情况下,血氨的来源增多或去路减少,引起血氨升高,脑组织对氨毒性极为敏感,因而出现脑功能障碍而导致昏迷。正常血氨来自肠菌产氨(每日约4g)、肾泌氨、肌肉组织产氨等,而解除氨毒性的机制主要靠肝内的尿素合成。由于肝严重病变导致肝功能不全,清除氨的能力大为降低,加之门腔静脉短路,使由肠管回血液的氨不经肝解毒而直接进入体循环,造成高氨血症与肝昏迷。饮食蛋白过多、消化道出血、摄入铵盐、放腹水以及应用利尿剂等均可引起血氨的升高或氨毒性增加,从而能诱发肝昏迷。

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在于氨主要是干扰了脑的能量代谢,使高能磷酸化合物(ATP等)浓度降低。氨对脑细胞代谢的干扰有下述几方面:

①氨能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影响乙酰辅酶A的生成,既干扰了三羧酸循环的起始步骤,又影响了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生成。

②氨中毒时,脑内以形成谷氨酰胺的方式解毒,从而消耗了较多的NADH(α-酮戊二酸经还原性氨基化而生成谷氨酸),影响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正常进行,妨碍ATP生成。

③大量氨与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可使三羧酸循环中的α-酮戊二酸耗竭,妨碍了供能物质在脑细胞中能量的释放与转换。由于α-酮戊二酸及草酰乙酸难于通过血脑屏障,脑内转氨酶活性低,难于使α-酮戊二酸等得到补充,因此氨中毒使脑细胞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ATP的生成减少。

④氨和谷氨酸合成谷氨酰胺时增加ATP消耗。

⑤氨能激活神经细胞膜上的Na、K-ATP酶,并和K有竞争作用,影响离子分布和神经传导的正常进行。

应当指出,氨中毒现象并不能解释所有肝昏迷的发生,有些病例血氨并不高,降血氨疗法亦不一定有效,尚须探讨其他机制。

二假神经递质学说

在肠管内,一部分氨基酸经肠菌的氨基酸脱羧酶作用而形成胺类,如苯丙氨酸及酪氨酸脱羧形成苯乙胺及酪胺,正常情况下可被肝内单胺氧化酶分解而清除。肝功能不全时,由于肝内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或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于是芳香胺类直接经体循环入脑,经脑内非特异羟化酶作用,于是苯乙胺羟化而生成苯乙醇胺,酪胺经羟化而生成鱆胺(β-羟酪胺)由于苯乙醇胺及鱆胺与儿茶酚胺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结构相似,又不能正常地传递冲动,故称假神经递质。

假神经递质被释放后引起神经系统某些部位(如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功能发生障碍,使大脑发生深度抑制而昏迷。黑质、纹状体通路中的多巴胺被假递质取代后,使乙酰胆碱的作用占优势,因而出现扑翼样振颤,当然,假递质学说也不能解释全部肝昏迷的发生机制。

三氨基酸不平衡与肝昏迷

近20年来关于肝昏迷时氨基酸代谢异常的资料表明:在严重肝功能损伤和有门腔静脉短路的条件下,由于种种原因引起体内氨基酸代谢异常。最突出的表现是血中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浓度明显降低,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明显增高,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

上述三种学说可能解释不同情况下肝昏迷发病机制的主要方面。

肝硬化患者便秘可导致肝昏迷

便秘患者,因为大便干燥,难于排出,故临厕时必然拼力努责,这会使腹腔内压力突然增加。对于肝硬化的患者,腹腔内压力的突然升高,就会使因门脉高压而迂曲扩张的食管—胃底静脉发生血管破裂而出血,从而导致患者大量的呕血、便血,甚至危及生命。

人体的肝脏就像个大的化工厂,除了会合成许多体内所必需的物质外,还会把体内产生的或摄人的有害物质清除掉,以保证体内的清洁。当肝脏有病后,如在肝硬化时,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害,许多代谢解毒途径都会出现故降,血液里的氨和其他有害物质就多,这些有害物质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造成肝性脑病,即肝昏迷。便秘患者,可使粪便中含氮的物质与肠道内的细菌接触时间延长,促使氨及其他有毒物质的产小和吸收,从而导致和诱发肝昏迷。所以,肝硬化患者在出现便秘时,应及时处理,以使大便经常保持通畅,防止引起肝硬化患者的呕血及诱发肝昏迷。

诱发因素

(1)肝硬化病人大量呕血便血,腹水病人大量放腹水或利尿治疗后。

(2)各种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合并细菌感染,加重肝脏解毒的负担。

(3)以上肝病病人出现呕吐、腹泻、便秘、营养吸收不良、肠道毒素入血,促进肝昏迷发生。

(4)严重肝病饮食不节,饮酒或食用过量的肉、蛋、奶等食物,血氨升高诱发肝昏迷。

(5)有以上肝病而使用某种药物不当,如镇静药、止痛药、抗癫痫药、磺胺类药、抗结核药。

救护措施

肝昏迷特别应注意维持营养,保持水分与电解质平衡,精心护理,密切观察,早期治疗,积极清除和减少氨这一有害物质对脑组织的损害,防止褥疮、吸入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对症及综合治疗

①纠正水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每日控制总液体量在2500毫升以下,腹水患者补液量按前1天的尿量加1000毫升即可。

②保护脑细胞功能:用冰帽降颅温,以减少脑细胞的损伤和耗氧量。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及时吸痰、雾化吸入,深昏迷者可行气管切开。

④防治脑水肿:静脉点滴高渗葡萄糖、20%甘露醇、25%山梨醇等。

⑤防治出血性休克:有出血倾向者可静脉注射维生素K1、K3,或输新鲜血;有消化道出血者要及时止血、补足血容量、防治休克。

⑥左旋多巴0。5—1。0克,每日服4次,或300一600毫克静脉点滴,每日1次。左溴隐亭1。25—2。5毫克,每日3次口服,作用同左旋多巴,有利于清除假性神经介质,恢复大脑功能。

⑦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⑧高压氧疗法。

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疗法。

⑩中医中药:安宫牛黄丸1丸,每日2次口服或鼻饲;安宫牛黄针剂2—4毫升,每日2次肌注。

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和清除

①支链氨基酸注射液,可纠正肝昏迷时患者氨基酸代谢的不平

衡,复方氨基酸亦可使用。前者200一500毫升每日1次,后音4—5片,每日3次。

②降氨药的应用:谷氨酸钠23克;谷氨酸钾25。2克;或精氨酸10一20克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乙酰谷氨酰胺有促进神经组织代谢及降低血氨的作用,用法及用量:0。1—0。3克,肌注,每日2次,或0。25一0。75克加入5%一10%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消除诱发肝昏迷的因素

常见引起肝昏迷的诱因如进食过量的蛋白质、上消化道大出血、氮质血症、过多的利尿和大量的放腹水、麻醉、手术、过量的镇静剂、合并感染等。对这些因素必须早期预防,一旦出现,须及时治疗纠正。

减少肠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

确诊肝性脑病后要采取如下措施:

①开始数日内应停止食用蛋白质和动物脂肪,以碳水化合物补足热量。不能进食者鼻饲,热量每日在1200千卡左右,并加3—6克必需氨基酸。苦胃肠功能不好者,可改用静脉点滴25%葡萄糖液、氯化钾、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和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能量合剂。病人清醒后,逐渐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但每日不得超过40克。

②积极清除肠内积食和积血,减少氨的产生: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如食用盐水加白醋灌肠;口服或鼻饲50%硫酸镁30一50毫升;20%甘露醇液20毫升,每日2—3次,口服或鼻饲,既可脱水,又可通便以清除肠内有害物质。

③口服新霉素每日2—4克;或灭滴灵0。2克,每日4次;63%乳果糖50毫升、每日服2—3次,该药服后能被肠道细菌分解为乳酸和醋酸,使肠内pH值下降至5左右,从而可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尤其对肾功能不好或耳聋忌服新霉素的患者,此种药为首选药物。

疾病预防

①应注意出血倾向,防止凝血因子的衰减。

②避免并发细菌、霉菌和其他病毒性感染。

③慎重放腹水,只有在大量腹水、压迫症状明显、循环障碍时作为配合治疗的一种措施。一般1次放腹水量不宜超过1~2l,以稍能缓解压迫症状为度。严防因放腹水导致腹腔感染、放腹水过急引起晕厥及入肝血骤降而加速肝细胞坏死,促发肝昏迷。可在放腹水前先注高渗葡萄糖、补充血浆白蛋白或输血。

④禁用麻醉安眠药。于肝昏迷前期烦躁时,可予非那根,必要时可服水合氯醛,注射副醛或用水合氯醛灌肠。

⑤注意预防、清除和抑制微生物内毒素和肠道含氨物质的产生和吸收。

⑥禁用氯化铵、水解蛋白及醋氮酰胺等使氨增高的药物。

⑦有昏迷前期症状时,宜早期应用降低血氨和清除、取代假性神经介质的药物。

⑧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⑨供给足量葡萄糖、维生素与能量代谢药物。

⑩特别要防止缺氧、低血钾和脑水肿的产生。

饮食注意

(1)热量充足,每日热能不少于1600千卡,能进食者给予高碳水化物饮食,选用精细粮食和含纤维少的水果,葡萄糖,果酱,果汁等。

(2)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特别是产氨多的肉类和蛋类,乳类等,完全昏迷者应禁用。病情好转每日限15~20克,未昏迷者每2~4天增加10~20克,不超过30克。可选用产氨少的植物性蛋白质,如豆浆,豆腐等,病情好转且稳定时可选少量动物性蛋白质。

(3)脂肪不宜过高,如能耐受不必限得过严。

(4)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如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K,钙,铁。

(5)食物应细软烂,有食管静脉曲张者应禁用坚硬带刺的鱼肉,鸡等食物,禁食粗糙和纤维多的食物。

肝昏迷不能吃什么

1。肝昏迷时期不能吃高蛋白食物:肝昏迷患者饮食需控制蛋白质摄入,以减少体内氨的产生、减轻肝昏迷的症状,所以肝昏迷患者应严禁食用肉类、蛋类、乳类等产氨较多的食物;可选用产氨少的植物性蛋白质,如豆浆,豆腐等。

2。肝昏迷时期不能吃粗糙、坚硬、骨刺多和纤维多的食物:肝昏迷前后饮食应细软易消化,有食管静脉曲张者应禁用坚硬带刺的鱼肉,鸡等食物。另外提醒患者的是,千万不要吃刺激冷藏辛辣的食物,不要喝白酒啤酒等含酒精的饮料,这些都是导致病情恶化的罪魁祸首。

3。肝昏迷不能吃高脂肪食物:肝昏迷患者饮食摄入脂肪不宜过高,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对病情不利。

4。肝昏迷不能暴饮暴食:对于肝昏迷的患者最好能采取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以减轻肝、胆的负荷。

肝昏迷期可以适当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以便及时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K以及钙、铁等人体所必需的有机成分,以保证人体正常的机能,促进身体的康复。

患者护理

肝昏迷者除了常规的护理外,必要时应予特别护理。

(1)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和神志。对精神兴奋、淡漠、性格及行为异常的肝炎患者,应考虑为肝昏迷早期,加强巡视,及时通知医生,及时诊治。对中度昏迷,答非所问,烦躁不安及哭笑无常的不合作患者要约束固定,加床档,防止自伤或坠床;自腋下横贯胸部系一大单,固定于床头栏杆上;静脉输液针处亦应包扎固定于床框,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受压坏死,避免发生褥疮。深度昏迷者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口腔护理,配合医生,不放弃挽救患者生命的一线希望。

(2)加强休息和饮食护理。患者应绝对卧床,护理人员要帮助并料理患者的日常生活,创造安静舒适的休养环境,解除患者思想忧虑和恐惧。禁食蛋白质,保证每日摄入或鼻饲4184~6276kj(1000~1500kcal)热量的饮食,直至完全清醒后1周。

保持患者大便通畅,服用乳酸菌冲剂时必须用低于60℃的温开水冲服(以免过高温杀死乳酸菌),做好每晚的保留灌肠,如用1%米醋灌肠,减少肠道氨的吸收;排便困难时应带指套挖出大便,防止消化道出血。

(3)记录和观察好24小时液体出入量。特别对使用脱水剂、利尿剂的患者,要注意输液速度并严防气栓,输液时脱水利尿剂使用完后1小时内,应及时观察尿量并做好记录;静脉滴药要防止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必要时可予热敷。尿少时不宜吃橘子、蘑菇等含钾多的食物,而尿多时则应及时补钾。有腹水者,每天量腹围,并计算好补液总量,供医生参考。

(4)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应将头侧向一边,并及时清除口腔内积血,吸氧时,每班要更换鼻导管,保持气道通畅。

(5)观察其他合并症的发生。对出血、感染、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脑疝等要及时诊断,及时抢救。

滴注六合氨基酸

发生肝昏迷时,血清与脑脊液氨基酸谱明显变化,特别是芳香族氨基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均明显升高,有时可增高达15~20倍,而支链氨基酸(如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则降低(相当于正常值的0。3、0。7及0。8)。这使支/芳氨基酸比值由正常的3~4∶1左右,下降至1。5:1。0,导致体内假神经介质增多,而对脑组织产生毒性作用,使患者昏迷不醒。临床上采用六合氨基酸后,可使部分肝昏迷患者苏醒。

六合氨基酸配方主要是左旋的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门冬氨酸、精氨酸及谷氨酸。每次250mL与等量10%葡萄糖溶液(内可加乙酰谷氨酰胺500mg),缓慢静滴,每天1~2次,7~15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用2个疗程。

六合氨基酸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它的3种支链氨基酸去改善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支/芳比值,同时增加支链氨基酸的浓度以促进神志改善,调整氨基酸代谢;另一方面本品中的门冬氨酸可启动三羧酸循环,使肝细胞维持正常功能,门冬氨酸与氨结合形成门冬酰胺,对氨有解毒作用,精氨酸可加速鸟氨酸循环,既有利于肝细胞的维护,也有利于脱氨作用。由于谷氨酸一般很难通过血脑屏障,故本品输注时加用乙酰谷氨酰胺作为载体,使谷氨酸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而发挥其作用。因此该药可促使重症肝炎肝昏迷患者苏醒,并在提高存活率上有一定效果。

理论依据

肝昏迷患者体内产生了大量的羟丙乙醇胺,这种有毒的胺类物质,与生理性的神经传递介质相似,而被称为假性神经传递介质。假介质代替了真介质,以假乱真的结果,促进并加重了意识障碍的过程。

左旋多巴是生理性神经传递介质(多巴胺)的前体,它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当输注这药品后。一旦进入脑内,在中枢可转为多巴胺,竞争性地排挤掉假性介质羟乙醇胺,使神经冲动的传导重新畅通,使肝昏迷患者的意识转清。同时左旋多巴还可改善肾功能,使尿素和氨经肾排泄。临床上用药后可使血氨和脑内氮水平减少25%~30%。左旋多巴可口服亦可静脉滴注。口服每日2~4g,分次服用。有人还采用5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1次鼻饲,亦可灌肠。肝昏迷时,用本品0。3~0。6g/日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完全清醒后减量至0。3g/日,继续1~2日停药。

由于左旋多巴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可使黄疸加深,肝功损害加重,所以近年提倡左旋多巴与多巴脱羧酶抑制剂(卡比多巴)联合应用,可减少左旋多巴剂量,从而减轻其副作用。因为卡比多巴能抑制多巴脱羧酶在周围血液内的代谢,从而左旋多巴不在周围血液内分解而全部通过血脑屏障,使较低的左旋多巴剂量达到较高的疗效。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