肄

汉语汉字
肄是一个汉字,读音为yì,左右结构,部首为聿。基本解释为学习,练习:~业。~习。肄也有检阅,检查;树被砍伐后再生的小枝等意思。
  • 中文名:肄
  • 拼音:yì
  • 部首:聿
  • 字码:U 8084
  • 五笔:XTDH
  • 仓颉:PKLQ
  • 郑码:RRXB
  • 英文:learn,practice,study,toil
  • 笔画:13
  • 部首笔划:5
  • 四角号码:25807
  • UniCode:U 8084
  • 释义:学习,练习:~业。~习。
  • 外文名:learn
  • 解 释:学习,练习
  • 易混字:肆

字源演变

会意兼形声字。商代甲骨文从又从(yì),亦声。表意偏旁又为手之象形,表示肄字本义与手有关。形旁兼声旁为修毫类之兽畜,表示肄字本义与兽畜有关且表音,肄与声韵并同。甲骨文又、组合会刷洗兽畜意,水滴若干亦突出刷洗。西周金文于手下增加构件巾或市(fú,巾类),乃刷洗工具。“又”或作,亦手持物刷洗。《说文》籀文构件作,乃兽畜之形讹;手持巾讹作(隶,dài),反映着声化趋势,肄与隶并喻纽。隶定作。

战国时有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从从聿(手持巾之?讹作手持笔之聿、手持尾之隶),此为《说文》肄字小篆正篆字头之所本,隶变后楷书作;另一是构件讹作?(yí),手持巾之?讹作聿或隶,此即字头之重文肄,楷书作肄。今与不常用,肄是通行正体。或作肆,俗体。本义是洗刷兽畜。常用义是学习。《礼记·曲礼下》:“大夫与士肄。”古注训“习”。亦引申指祭名。《殷契粹编》1195:“肄于之(地名),若(顺),王弗每(悔)?”以上读yì。古肄肆同字。

毛公鼎:“皇天亡()。”(上天不懈怠)《诗·大雅·抑》:“肆皇天弗尚。”皆用作语气词,一作肄,一作肆。《礼记·玉藻》:“肆束及带。”古注:“肆读为肄。”盂鼎:“率于酉(酒)。”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愿大国肄意于情秦。”此、肄皆当读肆,指恣意、放情。以上读sì。通“肂”(sì),埋棺的坑。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乙种:“辰不可以哭穿肄。”通“蘖”,树木砍伐后再生的枝条。《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肄。”通“勚”,辛劳。《左传·昭公三十年》:“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参“肆”字条。

现代释义

基本字义

肄yìㄧˋ

1.学习,练习:~业。~习。

English:learn,practice,study;toil

2.树被砍伐后再生的小枝。

诗经《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详细字义

◎肄yì

〈动〉

(1)学习;练习[study]

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后汉书》

(2)又如:肄业上庠(在京都学堂读书)

(3)检阅,检查[review;check]。如:疑仪(古代王者因事举行祭祀,例须预习威仪,谓之“肄仪”)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羊至切《正韵》以智切,?音易。《广韵》习也。《左传·文四年》臣以为肄业及之也。《礼·檀弓》君命,大夫与士肄。《注》肄,习也。君有命,大夫则与士展习其事。

又劳也。《诗·衞风》有洸有溃,旣诒我肄。《传》肄,劳也。

又《小雅》正大夫离居,莫知我肄。

又《广韵》嫩条也。《博雅》肄,枿也。《诗·周南》遵彼汝坟,伐其条肄。《传》肄,馀也。斩而复生曰肄。《左传·襄二十九年》晋国不恤宗周之阙,而夏肄是屏。《注》夏肄杞也。肄,馀也,是斩而复生之馀也。

又水名。《山海经》肄水,出临晋西南,而东南注海。《注》按卽溱水也。或作肄水。

又与肆通。《礼·玉藻·肆束及带注》肆读为肄。肄,馀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