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

汉语汉字
聋:lóngㄌㄨㄥˊ。偏旁“龙”简化为“龙”。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说文解字》:“聋,无闻也。从耳、龙声”。《本草注》:“龙耳亏聪,故谓之龙”。塞耳如蒙龙能感受些许声量而不闻宫商、不辨清浊之声是聋之范式。本义:耳听不见声音。如:聋子、耳聋。发聋振聩(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亦作“振聋发聩”)。
  • 中文名:聋
  • 拼音:lónɡ
  • 繁体:聾
  • 部首:耳
  • 仓颉:ipsj
  • 郑码:gmce
  • 笔顺:13534122111
  • 笔画:11
  • 注音:ㄌㄨㄥˊ
  • 部外笔画:5
  • 四角码:43401
  • 98五笔:dxyb
  • 86五笔:dxbf
  • 统一码:804B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聋:lóngㄌㄨㄥˊ。

本义:耳听不见声音:~子。耳~。发~振聩(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人也能听见;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使他们清醒。亦作“振聋发聩”)。

详细释义

聋lóng

[动]

⑴(形声。字从耳,从龙,龙亦声。“龙”本指能带来雨水的虚拟动物,引申指春天的雷雨。“耳”指“听闻”。“耳”与“龙”联合起来表示“耳朵听到春雷声”说明:本字本义是指老年农夫耳背,平日里无法与人交谈。但在春分时节,他能听到春雷声响,知道该下地播种了。引申指一般的耳背毛病,就是一般说话声听不见或听不清,但大声叫喊能听见。“聋”不是指百分百丧失听力,而是丧失了百分之十几到几十的听力)

⑵同本义[deaf;behardofhearing]

聋,无闻也。——《说文》

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庄子·逍遥游》

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⑶又如:聋聩(耳聋或天生的聋子。比喻愚昧无知,不明事理);聋昧(耳聋目盲);聋瞢(聋盲)。又指聋子

发瞽披聋。——枚乘《七发》

⑷愚昧;不明事理[stupid]

郑昭,宋聋。——《左传·宣公十四年》

⑸又如:聋言(比喻遮蔽,欺骗);聋俗(比喻愚昧无知的流俗,就如有耳而无闻);聋昧(比喻迟钝、愚昧无知)。又指不明事理的人

一兴异论,群聋和之。——王安石《答曾公立书》

常用词组

聋哑lóngyǎ

[deaf-mute]大多为热病后遗,但有先天所致者。大多先耳聋而致口哑

聋子lóngzi

[adeafperson]耳聋的人

聋:病证名。指听力丧失或衰减。《素问·五脏生成篇》:“徇蒙招尤,目冥耳聋。”《康熙字典》释为“耳不听五声之和曰聋。”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卢红切《集韵》《正韵》卢东切,?音笼。《说文》无闻也。《释名》笼也。如在蒙笼之内,不可察也。《左传·僖二十六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又《宣十四年》郑昭宋聋。《注》聋,闇也。《礼·王制》瘖聋跛躃断者。《疏》聋谓耳不闻声。

又葱聋,兽名。《山海经》符禺之山,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鬛。《注》葱聋,如羊,黑首赤鬛。

又《韵补》叶卢黄切,音郞。《易林》远视无光,不知靑黄。黈纩塞耳,使君闇聋。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