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

汉语汉字
闻(拼音:wé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跪坐以手附耳谛听的样子,本义为听到、听见。引申指知道、听说,又引申为传达、达到,再引申为报告、使听到,还引申指闻名,并由此引申为名声。另外闻也指听到的东西,主要指知识,也指传闻、事迹,用作名词。后来用鼻子嗅气味也叫闻。
  • 中文名:闻
  • 拼音:wén
  • 繁体:聞
  • 部首:门、耳
  • 五笔:UBD
  • 仓颉:LSSJ
  • 笔顺:点、竖、横折钩、横、竖、竖、横、横、横
  • 字级:一级(编号1636)
  • 平水韵:上平十二文、去声十三问
  • 注音字母:ㄨㄣˊ
  • 总笔画:3 6、6 3
  • 异体字:䎹、䎽、?
  • 造字法:形声字
  • 结构:合体字,半包围-左上右包围结构
  • 四角号码:37401
  • 统一码:基本区U 95FB

文字溯源

在图1的甲骨文中,像一人跪坐,竖起耳朵,以手附耳,似乎正在聚精会神地听什么东西。人的姿势、面部神态可有差异,但都强调一只耳朵,表明在这个字中,耳朵是最重要的。根据这个字的字形及其在甲骨卜辞中的用法,学者们一致认为这就是早期的“闻”字。小篆写作图10。《说文解字》解释为“知声也(据段注)。从耳、门声”。甲骨文与小篆的闻也是有同有异,同就同在都突出一只“耳”,异则异在一个是会意字(部分资料认为是象形字),一个是形声字。从会意的字形1演变为形声的闻,正如其他一些字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阶段。

在西周青铜器盂鼎铭文里,有一句话叫做“我闻殷坠命”,闻字写成图2。虽然右半仍从耳,左半的人形已不像甲骨文那样富有图画性了,跪跽状的人也站起来了,耳与身体割裂开来,置于其右,人形之上又增加装饰性符号。春秋金文或加足趾形,与女旁相似(图3)。大概是这种图画式的会意字不便于书写,因而不便于交际、交流思想,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便出现了一个从昏从耳的形声字,以取代甲骨文的闻字。这个字见于铜器铭文(如图7),也见于竹简,《说文》称之为古文,便是小篆闻的前身了。

这个“古文”之所以从昏,不过是取其声罢了。清代文字学家桂馥认为“从昏者昏不能察,闻则可知”,仍然把它看作会意字,不过,“闻”与黄昏没有必然联系。小篆的闻字,比起甲骨、铜器、竹简上的闻字来,显然规范整齐得多,易认易记易写,故一直沿用至今。耳在门内,是为了书写美观,门也只是代表读音,并非“入门方可闻”的缘故。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wén

动词

听见。

指听说,知道。

〈文言〉接受。

〈文言〉传布;传扬;传告。

〈文言〉指使君主听见,谓向君主报告。亦泛指向上级或官府报告。

用鼻子嗅;嗅到。

中医术语。指耳闻和鼻嗅。

〈文言〉效法;学习。

名词

〈文言〉知识;见闻。

听到的事情;消息

(旧读wèn)声誉,名声。

(Wén)姓氏用字。

介词

〈文言〉趁。表示及时。

形容词

〈文言〉有名;著称。

wèn

动词

〈文言〉通“问”。慰问。

〈文言〉通“问”。询问。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二】【耳部】无分切(wén)

知闻也。从耳门声。

䎽,古文从昏。

说文解字注

知声也。

段注:往曰听,来曰闻。《大学》曰:心不在焉,听而不闻。引申之为令闻广誉。

从耳,门声。

段注:无分切,十二部。

古文从昏。

段注:昏声。

广韵

无分切,平文明‖门声文1部(wén)

闻,《说文》曰:“知声也。”又音问。

亡运切,去问明‖门声文1部(wèn)

闻,名达。《诗》曰:“令闻令望。”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部】闻;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8

古文:?、䎽、䎹、?、?

《唐韵》《集韵》并无分切,音文。《说文》:知闻也。《书·尧典》:帝曰:俞,予闻如何。《礼·少仪》:闻始见君子者。疏:谓作记之人,不敢自专制其仪,而传闻旧说,故云。

又《礼·玉藻》:凡於尊者,有献而弗敢以闻。《前汉·武帝纪》: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闻。

又姓。《正字通》:宋咸平进士闻见。明尚书闻渊。

又闻人,复姓。《后汉·灵帝纪》:太仆沛国闻人袭为太尉。注:姓闻人,名袭,风俗通曰:少正卯,鲁之闻人,其后氏焉。

又兽名。《山海经》:杳山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见则天下大风。

又《广韵》亡运切。《集韵》《韵会》《正韵》文运切,并音问。《韵会》:声所至也。《诗·小雅》:声闻于天。《书·吕刑》:刑发闻惟腥。《释文》:闻,音问,又如字。

又《广韵》:名达。《书·微子之命》: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诗·大雅》:令闻令望。朱注:令闻,善誉也。

又通作问。《前汉·匡衡传》:淑问扬乎疆外。

又《韵补》叶无沿切,音近眠。《楚辞·九章》:孤臣唫而抆泪兮,放子出而不还。孰能思而不隐兮,昭彭咸之所闻。还音旋。

近义辨析

听、闻

“闻”与“听”都有用耳感受声音的意思,其不同点是“听”是主动去听,表示行为。“闻”是听到的消息,表示听的结果。如《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中的“听”就是表示听的行为,“闻”是听到的意思,表示听的结果。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丶(点)②丨(竖)③㇕(横折)④一(横)⑤丨(竖)⑥丨(竖)⑦一(横)⑧一(横)⑨一(横)

【规范提示】“门”,㇆(横折钩)从点的右侧起笔。

【写法】➊“门”从左、上、右包围“耳”,底部“门”低。❷“门”,㇆(横折钩)的钩部低于左竖。❸“耳”,居框内正中;框内两短横分写横中线上下。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i̯wən

王力系统

董同龢系统

周法高系统

李方桂系统

西汉

东汉

jən

jə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jwen

北魏后期北齐

文欣

齐梁陈北周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i̯uən

拟音/王力系统

拟音/董同龢系统

拟音/周法高系统

拟音/李方桂系统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字形

韵摄

声调

广韵

去声

二十三问

集韵

平声

去声

二十三问

韵略

平声

去声

增韵

平声

去声

中原音韵

阳平

中州音韵

平声

去声

真文

洪武正韵

平声

去声

八震

韵书集成

字形

韵目

声母

广韵

平声

上平二十文

集韵

上平二十文

韵略

增韵

中原音韵

真文

中州音韵

真文

洪武正韵

八真

韵书集成

字形

清浊

反切

广韵

次浊

亡运切/无分切

mjuən

集韵

次浊

无分切

文运切

ɱiuən

韵略

无分切

文运切

增韵

无分切

文运切

中原音韵

次浊

中州音韵

无奔切

叶文去声

洪武正韵

次浊

无分切

文运切

ɱən

韵书集成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