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新约

圣经新约

四部福音卷书
圣经是基督教的正典,分为新约、旧约,其中新约共有27卷书,由四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一部教会历史书(使徒行传)、21部使徒书信、一部启示录构成。 [1]
    书名: 别名: 作者: 类别: 原作品: 译者: 出版社: 页数: 定价: 开本: 装帧: ISBN: 中文名:圣经新约 分为:五个阶段 外文名:The Teachings and Works of Jesus) 耶 稣:在世上所教导和所行的事迹

形成过程

如果把新约圣经形成的过程按着时间的进展来分划,新约的内容可以是开始于耶稣给门徒的教导。虽然耶稣并不像当时的犹太教师拉比们,过份的注重背诵式的口传教导,而他是强调一起生活中的应用和活学;但是耶稣的教导也有容易背诵记忆的一面。

例如∶图画景像式的讲论(picturesque speech)(太:7:3-5"眼中的刺和梁木";太10:37;路14:26等),双关语(puns)(约3:8"圣灵等于风";太16:13等),箴言(proverbs)(太7:6;11:17等),诗句(poetry)(太5:3-10"登山论八福";可8:35;路6:27-28),比喻(parables)(太13;可4等)。

我们也相信,耶稣是渐渐的把这些教导传给门徒,也重复的讲论。而这些教导的内容和意义,有许多是在耶稣复活后,使徒们才领悟明白过来。

(二)五旬节后在教会中的宣讲(Apostolic Preaching and Church Pronouncements)

这包括了使徒对外的宣讲(kerygma),信徒聚在一起的敬拜颂歌(hymns),宣念信条(creeds),使徒讲述耶稣事迹(paradosis),给初信者的要理教导(kathechesis或didache)。

上述的宣讲,起初都是由使徒们亲自带领。按着圣灵的感动,以及信徒的需要而讲授。后才在教会中渐渐形成不同的「口传核心」(oral forms)资料。当教会渐渐增长,教导的有使徒还加上了执事和宣教士。后来信徒被逼迫四散,加上宣教士的布道而把许多积存下来的口传核心 资料传给众教会。这样,多种的口传核心资料便在教会中形成了「传统」(paradidomi/tradition)资料。(林前11:23;15:3)

(三)教会渐成长,新约各书信因需要而开始被写下来(The Written down of NT Epistles)

这些书信写成时,大约距离五旬节有廿年(约公元50年)。书信的内容不是在讲述耶稣的言行事迹,乃是为着教会当时的需要作教导和劝勉。可见口传传统未被笔录下来之前,已有写成的书信在教会之间存在(彼后3:15-16)。

我们也可从这些书信中知道一些口传传统的存在;包括有信条(林前15:3-6),颂赞诗歌(腓2:5-11;西1:14-20;弗1:6-10等),仪文(林前16:21),协议(加2:8)等等。

(四)口传传统被笔录下来(The Written down of Oral Tradition)

大约再过了十年(约公元60年),新约中最早的福音书(通常被认为是马可福音)才被写成。后来的福音书直接或间接参考和引用这些写成的资料。路加特别在序言中交待说:「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可见在他之前已有人笔录了口传传统,而他也「详细考察」这些资料后,才「按着次序」写下<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在<使徒行传>中包括了许多使徒们的宣讲,又描述当时教会的生活情况(德文:Sitz im Leben)。

可见「口传传统」在使徒们的监视之下成了「笔录传统」(Written Tradition)。

(五)新约正典在教会中渐渐组成(The Formation of the N.T. Canon)

新约中所提到的《圣经》是指<旧约>(提后3:16;彼后3:16)。不过,最早的信徒是以耶稣基督为最高权威。使徒们宣讲的重心是耶稣基督怎样完成了旧约的律法和先知。后来各教会之间似乎拥有一些使徒们的书信(彼后3:16),也被正视为权威。在第二世纪时(当时所有使徒已逝世),有许多新约的经卷已被接纳为"正典”,虽然有少部份的教会也把革利免一书,巴拿巴书信,黑马书,十二使徒遗训也列为"正典”。

新约背景

可从三个角度来讨论新约的写作背景∶

一、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和社会的情景;

二、宗教背景∶包括文化和习俗情况;

三、文学背景∶包括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想。

历史背景

A.被掳时期(公元前586-516年)

在公元前七世纪,近东一代的政治产生巨大的变化,当时巴勒斯坦地北部有强国亚述,东部有强国巴比伦,南部有强国埃及。这三大强国为了抢夺巴勒斯坦和犹太地而常在这里开战。

以色列就在这些强国之间周弦,时时要进贡必且要附属一方接受保护。公元前735年,北国以色列被亚述国侵占,为了不让以色列人有机会组合造反,亚述国王把部份的以色列人移到各国,也把其他国家的人民移进以色列地,导致人种大混杂,合作能力大大减少,从此以色列人就失去了北国的两个支派半,剩下南国犹太九个支派半独自存在。

一百五十年后,即公元前586年,南犹太国因为附和埃及,因此受巴比伦侵占。耶路撒冷的城墙在当年被巴比伦王犁为平地,犹大省的人民被掳到巴比伦去。起初犹太人皆是奴掳,有七十年的时间,犹太人只好在异邦之地作亡国奴。稍后巴比伦王对奴掳政策开放,让犹太人稍为自由。

在这段七十年的时间中,我们从诗篇中见到犹太人的心情∶「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我们怎能在外邦地唱和耶的歌呢?」(诗137)。亡国思乡之情激励他们反省和改过,一些新的处境产生∶

1.犹大省的人被掳,在巴比伦痛改前非,不再拜偶像,因此产生了纯粹一神观的犹太教。(在新约不再见到犹太人拜偶像)。

2.国败圣殿亡,人民被迫散居各地。在巴比伦时,会堂(synagogue)成为犹太人的宗教、教育、政治、福利、社交以及司法中心。从主耶稣和保罗的行综中,可见到各乡村城镇都有犹太人的会堂)。

3.犹太人在巴比伦是讲亚兰文(亚兰文与希伯来文极相似,是希伯来文受巴比伦的闪族语言影晌而产生)。这时候,许多圣经通俗本是用亚兰文写成;如<他尔谷>(Targums)版本。(耶稣和门徒交谈是用亚兰文,虽然他也可以用希腊语交谈)。

B.归回时期(公元前537-167年)

波斯人后来攻占巴比伦国,波斯王古列(拉1:1-15)大人大量,绍命一出,连在他之后的王都让犹太人渐渐的归回故土。犹太人感叹说∶"当耶和华将那些被掳的带回锡安的时候,我们好像作梦的人。"(诗126)。犹太人乘此机会,数次组织回国。

1.多次的归回都以犹大支派(Judas)的人占多数和优势。以后他们就以<犹太人>(Jews)自称了。(新约时巴勒斯坦地的人被称为犹太人而不是以色列人)。

2.北国以色列的京都撒玛利亚城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公元前735年)被亚述掳掠。撒玛利亚人经过长时期的混种而遭犹太人鄙视。犹太人回归后,数次自告奋勇要求与犹太人合作建立圣殿却遭绝(拉4:1-24)。后来撒玛利亚人在<基利心山>(Mt. Gerazim)另建圣敬拜的殿,也自编一本摩西五经(Samaritan Pentateuch),与犹太人的玛琐版本(Masoretic text)对抗。(参约翰福音第四章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话背景)。

3.后来以斯拉与尼希米大量的带领犹太人归回(公元前450-430年),以斯拉校定了律法书,增加了各种条文,树立和巩固祭司制度,文士或律法师的地位也被承认。(以斯拉也被称为犹太教之父)。社会上许多条文礼俗皆是由文士或法利赛人来解释(或歪解)。各人要谨守律法。(主耶稣责备说要防备法利赛人的酵,他们把难挡的重挡搁在人的肩上)。

C.希腊时期(公元前333-63年)

希腊文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在地中海一带兴起,希腊王腓力联盟各希腊地王诸组成希腊国,后来腓力王的儿子亚历山大大帝雄心壮志,率兵进攻地中海一带国家,一直攻占至印度恒河边为止,统一地中海及中东所有的地方。希腊人大力推崇自己的文化,因此希腊的艺术、文学、思想,深深的影晌了犹太文化。圣经称这为希利尼文化(Hellenistic Culture)时期。

1.希腊文成为了当时的<普通话>。犹太人把整本圣经(旧约加次经)由希伯来文译成希腊文。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LXX)(保罗所用的圣经)。

2.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是比较高级的思想,这两个思想深深的影晌了当时的文化,甚至初期教会的神学思想也受它们的影响。另外,斯多亚派人的禁欲主义(Stiocism)和以彼古罗派人的享乐主义(Epicureanism)也影晌了当时一般年青的生活。(保罗在布道中必须和这些人辩论福音,徒17:16-18)

3.希腊文化的入侵,使到保守派的犹太人鼓动了"反希运动"。后有希腊王入侵耶路撒冷,亵渎圣殿。在公元前167年犹太领袖马提亚率领五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名叫马加比(Maccabeus)和一班游击队起义抗希而建立<马加比王朝>。

马加比的后代却建立了<哈斯摩年王朝>(Hasmoneans)。当时的王也担任大祭司的职任。(至耶稣时代,许多门徒还希望耶稣可以像马加比一样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致使各人对弥赛亚的来临有不同的看法)。

4.这时候有一班激进的保守派犹太教徒不愿与希腊文化妥协而分别出来自称<哈西典>人(Hasideans)。法利赛人(Pharisee"分别出来"之意)是源自这班人。<谷兰人>(死海古卷主人)也与<哈西典>人极相似。另一班人,<撒都该>人(Sadducee),因为是贵族而比较亲希。(在新约,我们见到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成敌对派)。

D.罗马时期(公元前63年-公元70年)

希腊国在公元前63年被罗马大将庞比(Pompey)所征服,犹太人从此转在罗马铁蹄下苟安渡日。罗马政府并不强迫统一人民的语言,信仰,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且透过强大的统治组织、经济,给人民许多好处。

1.罗马帝国疆土辽阔。罗马人以完善的法律和行政系统统治了地中海一带国家共五百年。为了便利交通而建大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沿途也屯置乓站以保安全。希腊语仍是普通话。书卷学术也发达。(这些便利可从使徒行传中见到)。

2.罗马皇帝也淮许各地有分封王(如中国的诸侯)与巡抚管治。杀人王大希律是犹太地的分封王。(他在行将就木之年害怕那"生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出现而杀犹太全地的婴孩(太2)。他的儿子希律安提帕任加利利王四十三年(4BC-39AD)。他骗了同父异母兄弟的妻子希罗底作自己的王后。

施洗约翰指责他们而遭斩首示众(可6:17-29)。因良心作祟,他以为耶稣是复活的施洗约翰(太14:1-2)。后来他联合了犹太地的巡抚彼拉多处死耶稣。

3.罗马的统治所产生的冲击和便利,使到许多犹太人(称为犹侨)分居各地(Diaspora)。这些犹侨的思想也比较开放。(这些犹侨也比较容易接受福音)

4.民族主义精神仍潜伏在犹太人的血液里。一些热血青年组织了奋锐党(Zealots)进行颠复活动。在公元67年,他们带领犹太人与罗马公开对抗而引起王帝的愤怒。于公元70年,圣城被罗马大军犁为平地,连退兵(游击队)也死在死海边。(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教会因记起主耶稣的吩咐(太24:1-2)而提早退至旷野(Pella这地方)。(以后犹太人教会就此没有了消息)

宗教形式

1.律法∶在新约时期,律法已变成了繁文缛节。犹太教把摩西五经的律法与训诲共化成613条。有248条是应当履行的(Mandatory Commandments),另365条是禁止行的规条(Prohibitory laws)。(耶稣说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目的不要他们"死"守,而是要"活"用)。

2.圣殿∶圣殿是犹太人的精神堡垒。每逢节期,犹太人从各地来到圣殿崇拜和献祭。圣殿有东,西,北面的石阶从外邦人院通向内院。内院有分妇女院,男人院,祭司院,圣所和至圣所。圣所和至圣所之间有大幔子隔开(太25:51)。内院有十三个钱箱供人捐献(可12:41)。东阶是美门,淮许乞丐停留在此(徒3)。

3.节期∶节期是犹太人热闹的日子;有逾越节,五旬节,吹角节,赎罪日,住棚节,普珥节等等。许多散居各地的犹太人都上耶路撒冷来守节。

文学背景

1.希伯来人的圣经和"新约"∶希伯来人的圣经也就是<旧约>。犹太人的宗教形式和思想形态都是受<旧约>的教导所"塑造"。初期教会所用的<圣经>也是<旧约>。保罗所用的圣经是七十士译本(旧约希腊文版本)。市面上甚至有许多圣经抄本出售。保罗自己收藏书卷也不少(提后4:13)。在使徒时代,一些新约的书信也渐渐在教会之间通用(彼后3:15)。

2.次经和伪经∶新约的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深深的受次经(apocrypha,又称旁经)和伪经(pseudepigrapha)的影晌。这些书卷多在两约中间时期写成。

次经和伪经又可分为旧约时期和新约时期的。次经并不是毫无价值。它们记载着许多历史事迹,传奇游记;为沉静的两约中间时期提供了宝贵资料。(我们常说:圣经是神的话,次经是人的话,伪经是神话,用来分别各种经书的权威)。

3.宗教法典∶犹太法典的律法和教导定形了当时犹太人的生活方式。新约的作者也常常假定读者们认识这些宗教法典的教导。当以斯拉讲解摩西律法时,文士们就把律法编成613条。后来许多拉比写成了许多片断的笔记来讲解这613条的律法。这些零零碎碎的记录就组成了<他耳目>(Talmud)。他耳目的数目一直在增加。今天竟有几百册。他耳目又分两部份:<米施拿>(Mishna"复述"),和<革玛拉>(Gemara补充")。他耳目可说是犹太人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另一套称<米特拉斯>(Midrash解释),是本些注释书卷。

4.希腊文学作品∶希腊人的文学作品和哲学深深的影响整个罗马帝国人民的思想。保罗有一次引用当时诗人的话来作辩论(徒17:28)。又有一次保罗在以弗所传福音感动该城的人愿意把邪教异端的书焚烧掉,书值五万块钱(徒19:19)。

5.希腊哲学∶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不只是影晌了初期教会的神学思想,也影晌了整个西方的哲学思想。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Plato427-347BC)用辩证对话法(dialectic)提倡说"真实"(Reality)并不在于形而下(物质的)肉眼可见的物体,而是在形而上的物体"概念"(idea/form)里。最高的追求是非物质的"真-善-美"。另外,以彼古罗派提倡靠人的感觉来享受这物质的世界。斯多亚派却认为人要克制自己的肉体,以便让自己的灵魂可以过一个调和的"道德生活"。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