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嘴鲌

翘嘴鲌

鲤科、鮊属鱼类
翘嘴鲌(学名:Culter alburnus)是鲤科、鮊属鱼类。体长150~431毫米。体长形,侧扁,背缘较平直,腹部在腹鳍基至肛门具腹棱,尾柄较长。头侧扁,头背平直。吻钝,吻长大于眼径。口上位,口裂几与体轴垂直。眼间较窄,微凸,眼间距大于眼径。鳃孔宽大,向前伸至眼后缘的下方。背鳍位于腹鳍基部的后上方,外缘斜直。胸鳍较短,尖形,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鳃耙长,排列密。下咽骨狭长,呈钩状。咽齿近锥形,末端尖而钩状。腹膜银白色。体背侧灰黑色,腹侧银色,鳍呈深灰色。翘嘴鲌多生活在水的中上层,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游动迅速,见到水面漂浮的小昆虫、浮游物质便追上去捕食。在有风浪时与早晨和傍晚有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尤为活跃,而且是成群的“集体行动”。分布甚广,分布于中国珠江、台湾、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等水系。
    中文名:翘嘴鲌 拉丁学名:Culter alburnus 别名: 界: 门: 亚门: 纲: 亚纲: 目:鲤形目 亚目: 科:鲤科 亚科: 族: 属: 亚属: 种: 亚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21~24;胸鳍Ⅰ-15~16;腹鳍Ⅱ-8。侧线鳞80~92;围尾柄鳞24~2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24~28。下咽齿3行,2·4·4(5)-5(4)·4·2。脊椎骨4+38~39。

体长150~431毫米。体长为体高的3.5~4.8倍,为头长的4.2~5.0倍,为尾柄长的6.2~8.1倍,为尾柄高的9.8~11.7倍。头长为吻长的4.0~5.0倍,为眼径的4.2~6.8倍,为眼间距的3.9~5.4倍,为尾柄长的1.4~1.9倍,为尾柄高的2.0~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3~1.8倍。

体长形,侧扁,背缘较平直,腹部在腹鳍基至肛门具腹棱,尾柄较长。头侧扁,头背平直,头长一般小于体高。吻钝,吻长大于眼径。口上位,口裂几与体轴垂直,下颌厚而上翘,突出于上颌之前,为头的最前端。眼中大,位于头侧,眼后缘至吻端的距离稍小于眼后头长。眼间较窄,微凸,眼间距大于眼径,约与吻长等长。鼻孔位近眼的前缘,其下缘在眼的上缘水平线之上。鳃孔宽大,向前伸至眼后缘的下方;鳃盖膜连于峡部;峡部窄。鳞较小,背部鳞较体侧为小。侧线前部浅弧形,后部平直,伸达尾鳍基。

背鳍位于腹鳍基部的后上方,外缘斜直,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刺强大;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或相等。臀鳍位于背鳍的后下方,外缘凹入。起点至腹鳍基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较短,尖形,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其长短于胸鳍,末端距臀鳍起点颇远。尾鳍深叉,下叶长于上叶,末端尖形。

鳃耙长,排列密。下咽骨狭长,呈钩状,前臂较长,无明显的角突。咽齿近锥形,末端尖而钩状。鳔3室,中室最大,后室细尖而长,伸入体腔之后延部分。肠短,呈前后弯曲,其长约与体长相等。腹膜银白色。

体背侧灰黑色,腹侧银色,鳍呈深灰色。

分布范围

分布甚广,分布于中国珠江、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等水系。翘嘴鲌主要盛产于中国中部地区的长江干流、支流和附属湖泊,是长江干支流下游和附属湖泊的优势种。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