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961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纪念版)》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本书对于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极具借鉴意义。 [1]
    书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别名: 作者:(加拿大)简·雅各布斯 类别: 原作品: 译者:金衡山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页数:424 定价:34.50 开本:16 装帧: ISBN:ISBN 7-5447-0121-2 原书出版:Randon House Trade Publishing 版本:2005年5月第1版

作者简介

简·雅各布斯,Jacobs,Jane(1916-2006),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师、作家。她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她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城市的特性;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二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四 街区公园的用途;

五 城市街区的用途;

第二部分 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六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七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八 小街段之必要;

九 老建筑之必要;

十 密度之需要;

十一 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

第三部分 衰退和更新的势力;

十二 多样性的自我毁灭;

十三 交界真空带的危害;

十四 非贫民区化和贫民区化;

十五 渐次性资金和急剧性资金;

第四部分 不同的策略;

十六 对住宅的资助;

十七 被蚕食的城市与对汽车的限制;

十八 视觉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

十九 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区;

二十 地区管理和规划;

二十一 城市的问题所在;

致谢;

索引。

关于此书

编辑推荐

第一次看到这样一本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完全批判的书,让我这个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人都感到有点羞愧,不管她批评的是不是正确,就好像你一直被教育要这样做这样做,但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以前尊奉为教条的东西被说成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一样。客观的讲,雅各布对城市中街道、公园、老建筑、贫民区的观察非常细致,并且从保持城市多样性和活力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议,这也是我自己在面对现代大城市的冷漠与千篇一律时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城市正在以超快的速度建设,人们还来不及仔细思考就要赶着上项目、搞工程了。有朝一日,地上都铺满了,没有地方再大拆大建了,人们才会回头想想这个加拿大老太太说过的话,这就叫从量变到质变。

图书评论

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

去年的这个时候,有位搞建筑的好友热情推荐这本刚刚出的中文版《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竭力宣传该书是“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最出色着作之一”。“有史以来……最……”这个句式,已经被我锁定为书商招揽生意使出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怕被满篇艰涩的专业术语弄晕,所以就将那些美国大城市的命运束之高阁了。两个月前,这本书再次进入我的视线。因为它的作者简·雅各布斯永远地离去。那天,离她90岁的生日只有9天。

那天,我听到了多伦多市长对她的评价———“简·雅各布斯将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而为人们铭记,她的洞察力和做出的贡献将改变北美城市发展的方式。”思想家而不是建筑家的界定,让我恍然间意识到也许自己并不缺少走进她心灵的通道。于是,踩着凳子,将书取下,收获了不小的惊喜———专业书中少见的热情、悲悯和激昂。

2

寓言说,往一头骆驼背上一根一根地加稻草,最后总有一根稻草会把骆驼的背脊压断。雅各布斯正是这样一根伟大的稻草。长着娃娃脸的雅各布斯出生于美国宾州,早年当过记者,用这个职业的行话来说,她是跑建筑“条线”的记者。她喜欢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在用脚“欣赏”城市的同时,也用超乎常人的细心洞察到美国大城市正面临着的某种灾难———“被规划者的魔法点中的人们,被随意推来搡去……完整的社区被分割开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做的结果是,收获了诸多怀疑、怨恨和绝望”。

于是,她像斗士一样,向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开战,旗帜鲜明地与“有识之士”唱反调:人家呼吁清除贫民区,她却提出要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样性,让人和各种活动聚集在一起;人家说应该打开城市空间,她却觉得要把城市变得更密,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混乱。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裹挟着另类的城建规划观点,意气风发地登场了。许多城市规划者被激怒了,他们批评这本书是没有任何建筑规划研究背景的妇人的唠叨,他们抱怨这本书“除了给规划带来麻烦,其馀什么也没有”。不可思议的是,这位妇人连篇累牍的唠叨,竟然几乎颠复了以往的城市规划理论,也几乎改变了美国城市的发展方式。

3

人们好奇,是什么赋予这个妇人以改变历史的魔力?其实,并没有什么故作高深的方法,一切都源自她的眼睛与心灵。在她的笔下,城市不再只是建筑、道路和桥梁组合而成的水泥丛林,她关心下水道是否堵了,自来水是否干净;她在意孩子们是否安全,公园里的路灯是否可以照见荫蔽的角落……她的细心让她拥有了发现“街头芭蕾”的美妙情愫,也让她能够看到很多专业建筑师看不到的东西,她甚至触碰到他们所感受不到的城市温度,因为她有一双最尽职的守护城市的眼睛,这双眼睛注视的正是那些生活在建筑里的人。

她敏锐地提出“街道眼”(StreetEye)的概念,这个新鲜而可爱的概念反对建设那些寂寥的“花园城市”,它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Block)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她论述老社区是安全的,因为邻里有着正常的交往,对社区有着强烈的认同;她指出交通拥堵不是汽车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规划将许多区域生硬地隔离开来,让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

……

当然,她对那些“专业人士”也不嘴下留情,“城市设计的规划者们和建筑师们费尽心思去学习现代正规理论的圣人们和圣贤们曾经说过的话,他们对这些思想如此投入,以致当碰到现实中的矛盾将威胁到要推翻他们千辛万苦学来的知识时,他们一定会把现实撇在一边。”

4

40年前深刻影响美国的书,终于在去年有了中国的面孔。有人说,它来得太晚了;更多的人说,它来得很及时。当人们咀嚼着这位妇人的唠叨时,会发现我们的很多城市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正是美国当年所经历的:

城市成了规划师手中的写字板,涂了再擦,擦掉再涂。一些高档小区,大门朝着街道,窗子几乎全都朝向里,里面24小时保安监管,似乎很安全,而小区外的街道少了两边公寓中守护的眼睛,往往成为最不安全的地方;汽车霸占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为自行车、行人预留的空间则越来越少,社区活力因而萎靡;几乎每个城市都建设了宏大壮观的广场,但因缺少供人休息的椅子,只能冷冰冰地供人远远地瞻仰;全国183座城市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一幢幢缺乏创意、失去传统的标志性建筑迫不及待地拔地而起,以为这样就可以摇身一变为国际大都市。

“缺乏研究,缺乏尊重,城市成为了牺牲品。”雅各布斯40年前的这句唠叨,应该会让一些中国城市规划者听得汗颜吧。

5

有人汗颜,就会有人不以为然,“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就一定可以把城市建设好。”雅各布斯称这种想法为“一厢情愿的神话”,听听她是怎么说的吧———“那最初的几十亿建了些什么:低收入住宅区成了少年犯罪、蓄意破坏和普遍社会失望情绪的中心……中等收入住宅区则是死气沉沉、兵营一般封闭,毫无城市生活的生气和活力可言……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伸向何处,也不见有漫步的人。快车道则抽取了城市的精华,大大地损伤了城市的元气。这不是城市的改建,这是对城市的洗劫。”

金钱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同样,仅仅想用城市规划、水泥砖瓦来解决问题也是不可能的。“设计一个梦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个活生生的城市则煞费思量。”雅各布斯的伟大就在于她敏锐地看到城市规划背后的社会精神,在于她将人文主义精神灌输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中,使城市有了生命,有了感情。城市是由建筑和人组成的,人才是城市的主角。缺少审视城市生活、审视城市人群的眼睛,再专业的规划师也只能听着这个妇人的唠叨,不是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