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津斯基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经济学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Theorem)——(要素禀赋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塔德乌什·罗伯津斯基(英籍波兰经济学家,TadeuszRybczynski),《要素禀赋与相对商品价格》中(1955)提出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Theorem)。H-O模型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要素总量固定不变的基础上。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 中文名:罗伯津斯基定理
  • 外文名:Rybczynski Theorem
  • 别名:雷布津斯基定理
  • 提出者:雷布津斯基
  • 适用领域:国际经济学
  • 应用学科:经济学

发展简史

罗伯津斯基定理属于国际贸易理论范畴,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三种可以归纳为一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一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定理定义

雷布津斯基定理研究的是,各国的要素禀赋如果发生变化,有的生产要素增长得更快些,有的生产要素增长相对要慢些,这种要素禀赋增长的差异对于国际贸易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在要素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而另一种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其结果是密集地使用前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增加,而密集使用后者进行生产的产品数量将绝对减少。

 这一定理的意义在于说明,如果两种要素同比率增加,则要素增长的结果是“中性”的,因为要素增长后,一国的比较优势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若增加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此时的比较优势比原有的优势更大,这种要素变化是有利于贸易的;反之,增加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不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不利于贸易。

验证推导

罗伯津斯基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Theorem) :若商品相对价格不变,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是密集使用其他生产要素的商品产量减少。

公式说明

假设:资本供给增加了。在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使新增加的资本()能全部被利用,以保证充分就业,则需资本密集型部门()来吸收新增的资本,但要保证部门将新增的资本全部吸收,还需要一定的劳动来与其搭配,所以部门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以便释放出一定的劳动()。但部门在释放出劳动的同时,还会释放出一定的资本(),这部分资本也需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如下状态。

结果部门的生产扩大,而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是劳动总量增加,资本总量不变,则同样的道理,部门的生产将扩大,部门的生产将下降。

定理应用

罗伯津斯基定理的一个应用是说明要素积累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影响效果。

封闭条件下

要素禀赋增加之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两个端点所分别对应的的最大产出,都会增加,因此,整条边界线将向外移动,但生产边界外移的方向性则取决于要素禀赋变化的类型。

对应于一个不变的相对价格,资本增加前,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点,资本增加后,相对价格线与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点,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新的生产均衡点应位于原来的生产均衡点的右下方,这里,通过两点的直线称为罗伯津斯基线(Rybczynskiline)。由于相对价格可任意取值,因而,对应于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出增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出则减少,这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相对偏向于坐标轴,图中在横坐标上产出增加的比例要大于纵坐标上产出增加的比例。

由于在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供给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要提高,在需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同理,如果劳动增加,资本不变,那么要素禀赋变化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

在开放条件下

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

(1)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

(2)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

进一步经济增长对增长国的福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效果。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福利的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净福利效应取决于上述两种影响效应的对比。

偏向出口的经济增长的福利效果可分解为两部分。经济增长前,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分别为;增长后,新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分别为。增长前后,A国的贸易条件分别为,其中更平坦,表示A国贸易条件恶化。

经济增长前,A国的福利水平由通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新用水平衡量,增长后,A国的通过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增长后A国的福利水平。通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位于通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之下,所以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那么损失的部分增长利益去向何处?事实上,这部分利益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所享有。

如果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前,这种情形就称为“悲惨增长”(immiserisinggrowth),如图—4所示。由于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导致增长后新的消费点()位于原消费点()之下,所以,通过C*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福利水平低于增长前的福利水平。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export-biasedgrowth);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则称之称偏向进口的增长(import-biasedgrowth)。

“悲惨增长”的几个前提条件:

(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2)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3)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4)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定理意义

在现实中,一国的要素数量经常在发生变化,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1.对资本存量相对增加的国家,可以预期到它们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规模会趋于萎缩

2.对劳动要素供给趋于增加的发展中国家,不适时宜地发展资本密集型工业则可能导致比较利益的丧失

3.一个国家的比较利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定理推广

早期的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要素禀赋理论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素禀赋理论逐渐被学者证伪,作为要素禀赋四大经典理论之一的罗伯津斯基定理也是受到了学者的质疑。物质资本积累是否真的能促进我国资本密集型企业产量增加,通过经验数据验证此定理在我国经济模式下的有效性,事实上在我国物质资本的积累不仅带来资本密集型部门的产出增加,也带来劳动密集型部门的产出增加。 

生产可进口商品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使其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而生产出口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给,从而导致其贸易条件恶化。

关于这一点对出口导向型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在增加出口的同时,更要关注可能对贸易条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做到趋利避害。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