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子

罂粟子

植物罂粟种子
罂粟子(学名:Poppy Seeds),为罂粟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欧洲及美洲均有栽培。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罂粟子是罂粟植物上荚果的种子,略带有坚果味,可广泛用于多种菜肴。在欧洲及中东,罂粟子被用于面包、蛋糕、馅包、饼干等;在土耳其,通常磨碎后用于甜点;在印度,也是磨碎后混入酱料;在德国、斯拉夫民族,通常用于面食、蔬菜、鱼类菜肴中。罂粟子在宋朝以来历代医书多有记载,被看成治痢疾等症的良药。宋徽宗时中医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指出:"罂粟米性寒,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服食人研此水煮,加蜜作汤饮,甚宜。
    中文名:罂粟子 拉丁学名:Poppy Seeds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超目: 目:罂粟目 亚目:罂粟亚目 科:罂粟科 亚科: 族: 亚族: 属: 亚属: 组: 亚组: 种: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原产于亚洲,现在欧洲及美洲均有栽培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全株光滑,有白色乳汁。茎直立,少分枝,被白色粉霜。叶互生,无托叶;茎下部的叶有短柄,上部叶无柄,抱于茎上;叶片长卵圆形至长圆形,长5~30cm,宽3~20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近心脏形,边缘多缺刻状浅裂,有钝锯齿,两面均被白粉成灰绿色。花项生,单一,白色、粉红色、红色或紫红色,具长梗;花蕾常下垂;萼片2枚,长椭圆形,粉绿色,早落;花瓣4枚,有时重瓣,圆形或广卵形,约7cm,宽约8cm;雄蕊多数,生于子房周围,花丝纤细,花药黄色,长约4mm,线形;雌蕊1枚,子房长方卵圆形,l室,侧膜胎座上着生众多胚珠,无花柱,柱头7~15枚,放射状排列成盘状。蒴果卵状或长椭圆形,长4~7cm,直径3~6cm,未成熟时绿色,被白粉霜,熟时呈黄褐色或淡褐色,孔裂。种子极多,细小,肾形,直径0.5~lmm,表面网纹明显,灰褐色。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

花期4~6月,果期7~8月。 喜生于肥沃土壤。

主要价值

膳食价值

罂粟子是罂粟植物上荚果的种子,略带有坚果味,可广泛用于多种菜肴。在欧洲及中东,罂粟子被用于面包、蛋糕、馅包、饼干等;在土耳其,通常磨碎后用于甜点;在印度,也是磨碎后混入酱料;在德国、斯拉夫民族,通常用于面食、蔬菜、鱼类菜肴中。

一般常见的罂粟子是深蓝带灰(看起来很似黑色,比芝麻还小),硬且圆,有淡核味。烘焙用的罂粟子经过干燥和烘焙之后,已经没有毒性;但在我国台湾地区因考虑种子未经完全干燥和烘焙仍有发芽种植的可能,罂粟子仍被列为毒品管制名单之中。

药用价值

罂粟子在宋朝以来历代医书多有记载,被看成治痢疾等症的良药。宋徽宗时中医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指出:"罂粟米性寒,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服食人研此水煮,加蜜作汤饮,甚宜。"王磟在《百一选方》中 清楚地记录了罂粟治痢疾的处方。他把罂粟当作治疗赤白泄痢的特效药,为此专门将罂粟子、壳炒熟研末,加蜜制成药丸,患者服食30粒后即病愈。此外,宋代中医们还发现罂粟的其他功效,如治呕逆、腹痛、咳嗽等疾病,并有养胃、调肺、便口利喉等功效。因此,罂粟子、壳也被当成了滋补品。苏轼的诗:"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即反映了这种情况。他的兄弟苏辙的《种药苗》诗,更详尽地说明了罂粟的滋补作用:"苗堪春菜,实比秋谷。研作牛乳,烹为佛粥。老人气衰,饮食无几;食肉不消,食菜寡味。柳石钵,煎以蜜水,便口利喉,调肺养胃。……幽人衲僧,相对忘言。饮之一杯,失笑欣然。" 元朝时,中医对罂粟的巨大副作用已有初步的认识,建议慎用。如名医朱震亨即指出:"今人虚劳咳嗽,多用粟壳止勤;湿热泄沥者,用之止涩。其止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