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线菊

绣线菊

蔷薇科绣线菊属植物
绣线菊是蔷薇科、绣线菊属植物。直立灌木,高1-2米;枝条密集,小枝稍有稜角,黄褐色,嫩枝具短柔毛,老时脱落;冬芽卵形或长圆卵形,先端急尖,有数个褐色外露鳞片,外被稀疏细短柔毛。叶片长圆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8厘米,宽1-2.5厘米。花序为长圆形或金字塔形的圆锥花序,长6-13厘米,直径3-5厘米,被细短柔毛,花朵密集。蓇葖果直立,无毛或沿腹缝有短柔毛,花柱顶生,倾斜开展,常具反折萼片。花期6-8月,果期8-9月。[1]
    中文名: 拉丁学名:Spiraea salicifolia var. salicifolia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超目: 目: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科:蔷薇科 亚科:绣线菊亚科 族: 亚族: 属:绣线菊属 亚属: 组:圆锥花序组 亚组: 种:绣线菊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绣线菊(原变种) 二名法:Spiraea salicifolia Linn. 分布: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

基本内容

叶片长圆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8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密生锐锯齿,有时为重锯齿,两面无毛;叶柄长1-4毫米,无毛。花序为长圆形或金字塔形的圆锥花序,长6-13厘米,直径3-5厘米,被细短柔毛,花朵密集;花梗长4-7毫米;苞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全缘或有少数锯齿,微被细短柔毛;花直径5-7毫米;萼筒钟状;萼片三角形,内面微被短柔毛;花瓣卵形,先端通常圆钝,长2-3毫米,宽2-2.5毫米,粉红色;雄蕊50,约长于花瓣2倍;花盘圆环形,裂片呈细圆锯齿状。

产地生境

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生长于河流沿岸、湿草原、空旷地和山沟中,海拔200-900米。蒙古、日本、朝鲜、苏联西伯利亚以及欧洲东南部均有分布。

实用价值

夏季盛开粉红色鲜艳花朵,栽培供观赏用,又为蜜源植物。

生态习性

喜光也稍耐荫,抗寒,抗旱,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深厚肥沃的土壤。萌蘖力和萌芽力均强,耐修剪。

病虫害防治

绣线菊叶蜂为食叶害虫,主要为害绣线菊,常常十数头幼虫群集蚕食绣线菊叶片,短期内可把叶片吃光,只剩下主脉,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观赏。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7毫米。头较大,黑色,触角9节,淡黄褐色。前胸背板黑褐色,翅茶褐色,前缘中部有一个深色痣斑。胸腹黄褐色,腹末黑褐色。足三对,黄褐色。卵短棍棒状,白色透明,长约1毫米。幼虫体长约13毫米,身体灰绿色,略呈透明。头灰褐色,复眼深褐色,休息或取食时腹部常上举。茧棕褐色,长椭圆形,长约6毫米。发生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2-3代,在浅土层结茧化蛹越冬。第二年四、五月间羽化后产卵于绣线菊嫩叶背面。卵往往横卧排列,10-20粒为一堆。卵期约3-7天,初孵幼虫先啮食卵壳和叶脉间叶肉,然后自叶缘蚕食叶片。五、六月间为幼虫为害盛期。幼虫老熟后入浅土层结茧化蛹。第一代蛹期约一周。一般在中午前后成虫交尾产卵活动活跃。

价值介绍

枝繁叶茂,叶似柳叶,小花密集,花色粉红,花期长,自初夏可至秋初,娇美艳丽,是良好的园林观赏植物和蜜源植物。

人工栽培

生长期管理

绣线菊每年施肥两次,一次是冬肥,在冬季或早春实施有机肥;另一次在落花后,追施肥料。一般绣线菊树施肥,可采取穴施的方法,即在树冠:正投影线的边缘,挖一条深约10厘米的环形沟,将肥料施入。此法既简便又利于根系吸收,以后随着树的生长,施肥的环形沟直径和深度也随之增加。要求排水透气良好,适时中耕。可根据树的需求合理浇水,喷施新高脂膜保肥保墒。

修剪养护

修剪主要是剪去枯萎枝、徒长枝、重叠枝及病虫枝。绣线菊非常能抗寒,抗旱、如果你对枝叶进行了修剪,那么,那么绣线菊又会很努力的生长出新的枝叶来。修剪后的枝条要及时用愈伤防腐膜,使其伤口快速愈合,防止雨淋后病菌侵入,导致腐烂。在花芽分化期,喷施促花王3号,能把植物营养生长转化成生殖营养、抑制主梢疯长,促进花芽分化,多开花。绣线菊安全越冬,须喷洒护树将军保护树体防冻、驱逐越冬病毒、虫害着落于树体繁衍,催促果树早冬眠,恢复元气。

价值

绣线菊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祈福、努力。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