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

汉语汉字
为书信封口(常用在信封上寄信人姓名之后):张~;李~。或者扎束器物的绳。《汉书·外戚传下》:“使客子解箧缄。”颜师古注:“缄,束箧之绳也。”李商隐《谢京兆公启》:“伸纸发缄。后再引申为信函、计算信件的量词等。“[1]
  • 中文名:缄
  • 拼音:jiān
  • 部首:纟
  • 名称:缄
  • 笔画:12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糸,咸声。形旁为糸,表示其本义与丝、线有关。声旁为咸,表示其读音与“咸”相近。

西周金文“缄”字作图中1字形,从糸,咸省声。战国文字则作图中2、3字形,从糸,箴省声。《说文》小篆中作图中4字形,后演变为今楷书字形。

《说文》中解释“缄,所以束箧也”,本义是捆箱箧的绳索。《庄子·胠箧》中有“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陆德明释文引《广雅》曰:“缄、縢,皆绳也。”由此引申为用以固定棺木的绳索,如《释名·释丧制》中“棺束曰缄。缄,函也。古者棺不钉也”,《集韵·陷韵》中解释“缄,棺旁所以系纤者”,都是此义。又由捆绳引申出捆扎之义,如《墨子·节葬下》中有“谷木之棺,葛以缄之”,北周庾信《伤心赋》有“藤缄轊椟,枿掩虞棺”,都是此义。又由捆扎引申出包封、收敛、封闭、遮封等义,如《广韵·咸韵》中解释“缄,缄封”,是包封之义,《孔子家语·观周》中“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马,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是封闭之义。又由包封等义引申出信函之义,再引申用为计算信件的量词。

详细释义

词性

词义

例句

名词

捆箱箧的绳索。

《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古代用以固定棺木的绳索。

《礼记·丧服大记》:君封以衡,大夫士以咸。

书信;信函。

唐·白居易《出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

动词

扎束;捆扎。

《墨子·节葬下》:谷木之棺,葛以缄之。

包封;包藏。

《庄子·齐物论》: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

收;敛。

南朝宋·鲍照《采菱歌》:缄欢淩珠渊,收慨上金堤。

封闭;闭上。

唐·李白《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

遮封;遮蔽。

宋·王安石《送僧游天台》:前程好景解吟否,密雪乱云缄翠微。

量词

计算信件的单位,相当于“封”、“件”。

唐·皮日休《伤史拱山人》:一缄幽信自襄阳,上报先生去岁亡。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缄

束箧也。从糸咸声。古咸切。

说文解字注

(缄)所㠯束匧也。所㠯二字今补。箧者,笥也。束者,缚也。束之者曰缄。引申之,齐人谓棺束曰缄。《丧大记》作咸。从糸,咸声。古咸切。古音在七部。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缄

《广韵》古咸切。《集韵》《韵会》居咸切。并音监。《说文》:束箧也。《广韵》:缄封。《家语》:孔子观周庙,有金人,三缄其口。《庄子·齐物论》:其厌也如缄。

又《集韵》公陷切。减去声。棺旁所以系纤者。

又与咸通。《礼·丧大记》:大夫士以咸。注:咸,读为缄也。《释名》:棺束曰缄。缄,函也,古者棺不钉也。

音韵汇集

韵书

小韵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开口呼

全清

古咸切

kɐm

集韵

平声

开口呼

全清

居咸切

kɪɐm

去声

开口呼

全清

公陷切

kɪɐm

韵略

平声

古咸切

增韵

平声

古咸切

中原音韵

阴平

监咸

全清

kiam

中州音韵

平声

寻侵

知深切

平声

监咸

饥咸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全清

古衔切

kiam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